明清史乐子人的访古看展记(上)
夏天写论文的时候看1566上头,突发搞明史的恶疾。虽然小时候多少算是历史爱好者,但近些年在哲学文本的压榨下基本已回归史盲水平,重拾文言文也是读起来一个头两个大。本着受到哲学训练后更加健康的抬杠精神,挖掘历史边角料属实乐趣横生。假期时间有限,只能在北京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古建展览捡乐活动。
本文乃纯粹流水账,包括国子监、雍和宫、国博、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十三陵,以及一些闲逛偶遇的历史佐料附在末尾。现一一列举如下。
访古
国子监
高中美术课曾经来孔庙国子监学习中国古建筑,然而作为艺术废物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这次重游主要目的是想看嘉隆万内阁天团很多熟人的前工作单位。
进入孔庙大门有一大片进士题名碑(从来没注意过)。这次来认真找找我们嘉隆万熟人。

然而嘉隆万的碑大多风化极其严重,刻纹几不可辨。特意拍了我们人才辈出的嘉靖二十六年。

实在是太糊了什么都看不出来,只能找到我们李春芳,原来这才是考状元的用处!
在进士碑这里仔细看了十几分钟,被孔庙蚊子咬了一腿包,算不算是一种以我的血肉参与祭孔=_=
孔庙和国子监目前做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生平及儒学发展、祭孔辟雍讲学等仪式、科举制度及国子监机构发展的展览,我觉得做得很不错,相比于多年前的匆匆一览实在学到了太多。btw关于祭孔器具特别有趣的一点是后来去国博偶然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的食器沿用到了夏商周,由于孔子复周礼及后世尊孔,这种完全不符合后人使用功能的器形,以及它们不甚常用的名字,就这样一直保留并被使用到了清代。有种几千年历史具像化的莫名可怖可叹感。
关于祭孔,另一个不甚理解的事情则是仪式上要杀羊杀牛作为祭品。不是君子远庖厨不忍见其死吗,怎么还要当着孔圣人的在天之灵处死动物啊你们古人的脑回路真的很奇怪。
穿过孔庙后面就到了国子监。院落两侧大部分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都没有对公众开放。只拍了博士厅,大约相当于教学主任办公室。(博士=“祭酒、司业之下主管教学的主任级老师,主要工作是教学管理”,rf. 国子监展览)

看起来是多人合用一个办公室,不知道升职到正副校长后能不能拥有豪华独立工位,建议国子监快点开放祭酒司业的办公室给我看(以便增加我嗑cp的快乐 x)
虽然地方不大,一大圈展览看下来也硬生生逛了将近四个小时,这三十块钱花得可以……
雍和宫
这天短暂地下了场大雨,和朋友一起被浇了个透心凉,没怎么拍照。
前雍王府的历史痕迹已几乎消失殆尽,更重要的只剩其作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功能意义,没有太多专为清史访古而来的必要(但既然“来都来了”,还是全程认真拜了一圈……)
一些好笑的发现。不知道是不是某种统一安排,很多佛像前面都供的菠萝罐头,不知道这是什么神奇饮食习惯。以及,关老爷真是我们本土神仙顶流,从民间本土崇拜到修建着大寺大观的佛道教,被各个宗教广泛吸纳(甚至回北大找同学玩发现校内书店里也全是mister Guan祝你开学快乐(?)这个Guan难不成也是关公?这是为什么真的大为震撼……)
由于当天是农历初一,我们还有幸赶上了法事活动,包括藏传佛教的诵经和器乐演奏,这“圣歌”真是极其震撼,个人觉得非常摇滚,哪个乐队快来捡点音乐素材(bushi

故宫
很喜欢故宫,从本科开始几乎每年都会至少去一次。之前看过多次的皇家生活区这次不打算细看,主要以内廷外的各级大臣办公区域为主要探访地点。然而当四点半各个商店陆续关门时我才惊恐地意识到,逛了六个小时我甚至还没有走进内廷!
不随大批游客直行走向太和殿,进入午门后就向右拐进协和门,文华殿、文渊阁、内阁办公区都在东边这一大片园子里。根据最近看到的各种花边史料,文华殿明代应该是给皇帝讲学的地方,故宫宣传牌上写的也是经筵场所,但是我不太确定日常上课是不是也在这里(怀疑应该不是)此外也承担殿试阅卷的功能。

浅记两笔文华殿承办的人物画像展,目前已经做到第四期“古代女性画像”,非常精彩,顾恺之的列女传、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各种宋摹本)都在展出。很喜欢这幅:

这张也非常美丽:

此外也展出了不少女性画家的作品,比如范雪仪的人物故事图册。真是女性才懂女性喜欢看什么,没有什么忠贞不渝的爱情主角抑或是儒家伦理下的道德标杆,反而尽是木兰从军、班昭续汉书、公孙大娘舞剑等等非常女性主体视角的故事。

由于最近沉迷练字再加之复健了不少文言文阅读技能,这画展逐渐被我看成书展,仔细读一读题跋还是能发现很多搞笑成分。比如此篇写于风月场女性画像后“假使其初不失身”的狗屁言论:

再比如经典的儒家对女性的地狱难度要求:

一方面要你妻为夫纲、视丈夫为天,一方面又要求贤明的妻要能恰当地劝谏丈夫当好人做好事,这扭曲的关系恰如儒家ideology下矛盾的君臣关系一样,贤明而有能力的妻之所以不能踹了她的无能丈夫自己干一番事业,只是因为儒家思想下先天的身份限制和思想桎梏罢了——当这君臣父子家国天下的三纲五常逻辑被推翻后,其合法性就可笑得不堪一击。
【聊两句1566,我觉得这部剧一个很少被讨论的点是儒家伦理下父权制的家国同构,君王合法性根据“君臣、父子、夫妻与‘天-我’关系的一致性”建立(所谓“天道”与“人事”在数上的相合(在本文盲看来)是中国哲学的某种底色,可能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底层逻辑之一)不击碎父权与君权的合谋,很多社会矛盾的本质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这可能也是嘉隆万诸多悲剧性故事——也包括隆万改革的失败——的源头之一。然而,从这个角度再去看史书上的宦海沉浮,或是学术争论或是政策革新,或是道德审判或是权力倾轧,各寻出路的努力竟然全部都增添了一抹末路求生的悲壮色彩。】
不再多聊。文华殿后身是乾隆时期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修建的文渊阁。我比较疑惑的是在此之前的文渊阁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座实体建筑,如果有,其位置和功能又是什么,毕竟明清都有“文渊阁大学士”这个职位,并且我们很多熟人也都领过这个职衔(于是买了个“文渊阁”匾额冰箱贴强行作为在故宫文创里存在感极低的你明内阁的周边纪念品hhh)
地图显示,文华殿文渊阁的小园区对面便是昔日的内阁工作室,可惜目前貌似是作为“紫禁城研究学会”的办公场所没有对外开放。在内阁院墙外的超市和厕所溜达了一圈,拍了拍通往当年吵(打)架圣地的路口:

不知道有生之年故宫还打不打算把内阁区域修复开放给游客了,即便是清朝内阁权力收拢到军机处从而影响力式微,等着参观内阁值房的明史乐子人也不少吧!(明代遗迹资料确实相比之下少了很多,不知道有没有闯王火烧档案库/建筑的锅)
从内阁(东南角)走到军机处(外廷西北角)的路真远啊!权力中心从内阁收拢到军机处,努力奋斗的各级打工人通勤时间又增加十多分钟,老皇帝真是不干人事(bushi)以及没想到军机章京也得轮岗值班,钱少活多的倒霉底层牛马。
军机处展览没开,只能扒着门缝望了望,无法进里面围观一下集权巅峰王朝的权力顶点。无意中发现军机处旁边的隆宗门就是嘉庆朝天理教打进紫禁城的入口。外面那条街就是内务府和造办处,某太监领路从这里攻进来突然变得非常合理。

与文华殿相对称的西侧殿宇园区是武英殿。我对此殿的唯一印象是不知道在哪儿刷到的老张上疏建议不要花钱装修武英殿(忘了,可能是在扫太岳全集…… 注:两周后重修本稿,我已对此完全失忆……)。这里目前在做陶瓷展。比较震惊于丰富的文化交流始终存在着,比如这个写着波斯文诗歌的瓷炉。

我们嘉隆万别出心裁的花里胡哨: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

介绍词说釉里红在当年非常难烧,一直到清中期才技术成熟。
走出武英殿已经要饿得半死,走槐树园路过内务府和造办处(都没对外开放,我甚至怀疑内务府里是不是有楼被改建成了宿舍=_=)到冰窖咖啡厅随便吃两口继续上路。内务府虽然是隶属皇家的工作单位,但办公地点却还是在内廷外面,应该是比较方便和public机构合作(?)
在各种迷路并接连发现两个展览没开后终于走回珍宝馆。展览本身人太多,我又对珠宝没有半点兴趣,越看越烦躁于是远观着遛了一圈便出来了。珍宝馆里的建筑还是值得来看看,天气很好,拍了很多美丽的殿宇屋檐和天空。

无意间发现了一个乐子:

应该没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抬头看乾隆御笔又在写些什么废话吧,十全老人真的好在意他的准格尔啊到处都是阿睦尔撒纳。。。
四点多从珍宝馆出来在茶室里乘凉,此时才意识到我暴走一天还在乾清门外面!从未如此真实地意识到故宫除了是皇帝自己家也是国家中枢办公机构,而且午门外的办事部门甚至全部都没有对公众开放。
当日天高气爽,无比美丽。

明十三陵
自驾前往,早上九点园区空空荡荡,看得很舒适。十三陵目前只开放了神路大道、朱棣的长陵、万历的定陵、隆庆的昭陵(建议按这个顺序走)。总体规制都是类似的:承办祭祀典礼的祾恩门、祾恩殿,再向后是让棺椁通过的棂星门,然后是摆在宝城前的石供案,宝城最外层上方是方城,其顶端是明楼和碑石,后方则是圆形的坟冢,万历的地宫也就是在这里发掘。
空无一人的神路,以及神路道旁……头戴螺丝钉(?)的一品大员:

长陵的祾恩殿,最大的木质建筑之一

长陵的明楼与碑石:

据说二者曾在万历三十二年被雷击毁,于是有此提醒:

笑点过于密集的明代帝陵汇总表

接着走到摆子的定陵,也是游客最多的陵墓,大概“唯一一个被挖掘的地宫”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总之不能是他本人的吸引力——园区内的宣传大喇叭循环播放:因为此君坏事做尽,大臣苦于功德碑没的可写,所以一直空到后世……笑得我狂敲木鱼。在定陵里一直在被凹凸不平的石砖绊到,只好暂停吐槽他一小时。

熟人李太后崇佛的菩萨像(左)和定陵发掘的复刻模型(右)

定陵博物馆没开放颇为可惜,非常想看当时的考古决策和复盘结论,以及整体的发掘过程(记得貌似有篇著名论文/报告?有说法是为了在长陵里挖永乐大典但错挖到了定陵,也有听说是定陵当初先发现有盗洞所以将错就错地考古挖掘了,不知道当时是怎么想的)。出于某种玄学,地宫里没敢拍照。地下二十多米的地方竟然就已经阴冷潮湿如此,令人震撼也不适。
最后来看昭陵,也是相对而言最小的一个,介绍说此陵曾经是嘉靖给他爹建的,后来没几年就废弃了;隆庆六年元土突然病危就重新启用修缮了昭陵。我只能说这废物利用的“抠门”大法不愧是高张内阁能想出来的,处处写满了封建迷信不如省钱。昭陵见证的另一个内阁笑话或许就是隆万交替间老张借着勘查昭陵的契机请病假在家躲过了冯保轰走老高(并在送行的时候被狠狠分手(bushi
昭陵的祾恩门祾恩殿都是87-90年在废墟上重修的,但我感觉复古得还挺真。希望其他的复原古建也都能有如此水准。

昭陵的明楼和碑石,这块碑石闯王时期被砸烂了(为啥要砸隆庆的,不解

昭陵内部有个小展览,甚至包括对隆庆本人的介绍(拉踩你儿)主要是和俺答的议和以及开放互市(虽然我觉得这和你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关系吧orz

btw你儿的黑历史(之一)为什么在你的展里……这算不算是在老张本就骑虎难下的职业生涯里又猛踩的一脚油门。
以及昭陵里为什么会有海瑞展啊喂(难道是因为和徐姐家冲突过于出名?lol 但这几张模型图明明都是嘉靖年间的事,对线者包括但不限于老胡、冒青烟、道长(x

这个明代清官展就更离谱了,们嘉隆万根本无一人上榜好伐👍……反正谁不在谁尴尬(看起来应该也是某建什么反贪尚廉教育基地)

最后,这是尚未黑化的朱小摆吗还挺萌……
总体而言自驾的话完整一上午就能逛完,不是明史乐子人或者正经的建筑爱好者可能会觉得颇为无聊()
看展
(tbc …… 还有后半部分看展总结,插图插得累死了)(我都怕豆瓣日记编辑器崩掉)
闲逛(附录)
于谦祠

无意间发现的,就在东单新闻大厦旁边。原本是于谦的故居(真的很小,不愧是两袖清风),万历二十三年改作祠堂。展厅集中在进门的小二楼里,东西不多,大体覆盖了于少保的主要事迹。然而三个主展区不知道在展什么怪东西,差点就要信了什么于谦是文天祥转世呃……怀疑现在也是承接各种单位的某建教育——反贪blabla尚廉blabla。

邮政邮票博物馆
为了打发时间溜达进来,但馆内关于古代驿递发展的常设展做得真不错,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明代“孟城驿”的复原模型,这驿站完全不是我想象的客栈/小旅店,反而更像一个完整丰富的生活区,衣食住行通通一站式能解决。

黑白版河防一览图(原件在国博,见(还没整理完的)前文)

又见老张(驿递规范化改革似乎是比较早的一项吏治整顿措施了,大传读到这阶段的时候我还没被朱东润老师的文言文摘录淹没致昏。

很好笑的民国邮政局

妇女儿童博物馆
邮政博物馆隔壁,超级新,十几年前这还貌似还只存在于地名里无人在意。古代、近代、现当代女性展做得极好,古代女性在医药、外交、商业、文化领域一直有着未被着重挖掘的贡献,近现代女性参军打仗参加革命甚至为之而死的更是数不胜数……
很有意思的义和团宣传单

到目前为止没有大众传媒挖掘秋瑾生平我深为之憾……

然而顶层特展竟然在宣传”家风传承“——一圈大爹没有女性出镜(除了一本女诫哈),仿佛在给观众喂屎。虽然诸位大爹中不乏多位我多年前就好感并深挖过的北宋文人们,但他们有什么资格出现在妇女博物馆orz。当然此展的目的是为了某某作出的重要指示啦,骗骗哥们儿就行了别把自己也骗了……
btw和你明有关的:

搞明史这段时间发现一夫一妻的你明名人真是不少,神人频出,乐事怪事层出不穷(沈德符:真是奇事)厘清历史脉络后非常值得深入挖掘一下明中晚期的思想流变。谁能想到多年前中哲讲宋明理学的时候我还是半懵逼半摸鱼地混完了整个学期,理学至少因为无法理解太极图说而努力思考过,阳明学则完全被我丝滑睡过,只记得什么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了……
后记
tbc……写不动了
© 本文版权归 Lepus Viato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Lepus Viato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南京博物馆速通记 (1人喜欢)
- 明清史乐子人的访古看展记(下)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