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扇门,等待我们去叩开
最近有一位上海大学的佛教史方向的历史教授,到寺庙里讲佛学很受欢迎。文字里这样形容“底下满满当当的听众,从20出头,到白发苍苍”。但让教授吃惊的是另一个现象,他发现,现在寺庙里的香客,60%——70%的,都是年轻人。
媒体里常用到的流行语句是,这届年轻人怎么怎么了。当这届年轻人开始进寺庙烧香拜佛打坐听禅,一定是在整体层面、社会层面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情,让年轻人求救无门,从而进了庙门。
这位上海大学的教授观察到的问题是:“现在大家都感觉到自己好像漂浮的,尤其年轻人面临着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从这一个洞察来说,后半句应该是因,前半句应该是果”,也就是说,在面对变化迅速的无常中,人们无所适从,于是仿佛浮萍随波逐流。但如果仅仅是如此,所产生的,大部分的情绪是属于焦虑,但“漂浮”二字又如此精准。所以佛形容世人,在苦海中浮沉即是。
入庙门自然也是想找个解决的方法。香客这个词用的不偏颇的,香客来大多是来求祈得到什么,据教授调查,年轻人求学业、事业比较多,婚恋方面求的比较少。但是也和上几代的香客,本质上所求之事,并没有区别。入庙门所求的,是想回到原来的那个门内,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存在。
原来这个门,如诗中所言:“朱门酒肉臭”。朱就是红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红尘滚滚的这个门。这个红尘的门,“酒肉臭”,实际就是财色名食睡的过度。
想起一段弟子与智者的问与答;
智者问:这是一个什么世界?你们常常记起,常常不记得,这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师父,你教什么法?师父不教法。你在食人族里,是锻炼不被吃的本事,还是离开这个食人族?
弟子纷纷答:离开!
是啊,入了庙门,就代表出了朱门,但求了求,又回到朱门。本事再大,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离开”,是一个形容词,或者叫升级。我们升级了,所以能够处理了。大学微积分学好了,小学数学自然造不成问题。
所以老一辈的信徒,就还会了解,种善因得善果,于是吃斋、念经、做好事,这个已经从朱门中走出一些,叫做善门。但善门的特点是,就像自己开了个铺子,自己做老板,我想开就开,不想开就关门,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想做就换一个。总体而言,属于自我定义。
庙门也其实是因为寺庙建成,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物质体门而得。所谓寺庙,本来是与圣人相关的地方,因为圣人不在了,建一个空间,以此来纪念、缅怀圣人,并督促自己时刻记得以圣人之志为己志。所以其真正的含义,是叫佛门。
朱门我们一出生就在门内,善门我们自心的良善促使我们去打开,而佛门呢?则是要去叩门,需要佛来为我们开门,古往今来,这叫拜师求道。所以没有明师,那就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在一个黑灯瞎火伸手不见五指的路上走,怎么可能不焦虑、怎么可能心安呢?求道,就是求得一条明师指引的道路,否则我们依然只是想在食人族里训练本领,却未想要真正离开。
红尘之朱门,是解决我们的生存品质之需,需要变想要,心就会发狂;
良善之善门,是提升我们的生活素质之需,善事变交易,心就会迷失;
正道之佛门,是体现我们的生命价值之需,凡夫变圣贤,菩提心长安。
佛陀曾在证道后,发出洞见,他说:“奇怪啊奇怪,所有的众生其实都具有如来的性能,只是因愚痴于自己贪图欲望,并因此迷惑于追逐于这些欲望的想法,因此不知道更看不见自己那光明的灵魂。我要把佛道教以众生,让他们永远从妄想执着中走出来,成为一个能自觉觉他,发挥佛性光明的人。”
佛从未忘记过我们,如果我们获知如来已来,就必需让我们的信愿立心而行,前往叩门,这扇佛门,在东方,曾被誉为大同世界之门,在西方,也被称作天国之门,是无论年轻人,还是中年人,乃至老年人,每一个人都必定要入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