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过中秋之十二:参观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
在北京过中秋之十二:参观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
20240927
一直想去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只是没有时间,这次就强行安排了,也就成行了。
壹、格局
铁道博物馆是一个整合单位,形成了一种叫一馆四地的局面。
一馆:中国铁道博物馆
一地:博物馆办公区,位于西城区马连道南街2号院1号楼。
二地: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位于东城区前门大街甲2号,2010年10月23日开馆。
三地: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北路1号院北侧,2002年11月2日开馆。
四地: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博物馆位于延庆县八达岭特区,1987年11月6日开馆。
贰、背景
原来的这几个展馆各有特色,又隶属不同,而整体主题一致,就是铁路。
詹天佑博物馆的背景是京张铁路,正阳门展馆的背景是京奉铁路的火车站,东郊展馆的背景是铁科院的环形铁路实验基地,这个理由是我猜的,没有官方的文字佐证。
京张铁路始建于1905年,1909年完工;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站始建于1903年,1906年启用;铁科院环行铁路实验基地始建于1958年,这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铁科院环行铁路实验基地是大名,还有小名,不确切的,好像就叫环行线,应该是铁科院的人这么叫。这里的确是实验基地,有配件,有整车。
配件好办,汽车拉进来,再拉出去,我原来单位的配件产品就在这里做过试验。即便是不拉走,配件的体积也不大,随便找个地方也就放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试验过的部件也需要保留,以便与核查和对比。通常试验过的产品也不能再作为产品使用了,换句话说,就是报废了。
配件好办了,整车可咋办。
记得那个时候去环行线,看见各式各样的车,有各样的机车,有各样的客车,更多的是各样的货车,几乎可以说这些都是僵尸了。
这样大量的试验品,占用了环行线的有效空间,又无法处理,也不能处理,建展览馆就是一个合理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没有依据。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官网上有东郊展馆的简要说明:1991年6月,铁道部领导指示拟建中国铁道博物馆或博览中心,馆址选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附近。1993年3月,根据《关于调整部科学技术馆领导体制的决定》(铁编〔1993〕1号),铁道部科学技术馆由铁道科学研究院代管。2003年9月,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铁道部科学技术馆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3〕113号),铁道部科学技术馆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由此,也可以成为猜想的依据,仓库,存放地,好听的名字就叫博物馆。
现在的环行线依然是一个主要的实验基地,我去的那天,有列车在跑,一圈一圈的。那天有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






叁、位置
地图可以显示位置,也可以显示变化,可以看到现在,也可以看到过去。










肆、出行
出行有几种方式,驾车,或出租;公交;骑行。
如果以北京朝阳站为基点,导航给出的出行数据。
驾车、出租方案一:驾车7.3公里,11个红绿灯,用时23分钟
驾车、出租方案二:驾车7.3公里,8个红绿灯,用时23分钟
驾车、出租方案三:驾车10.6公里,13个红绿灯,用时25分钟
公交方案一:乘车12.2公里,步行1.6公里,用时1小时24分钟
公交方案二:乘车12.1公里,步行1.7公里,用时1小时29分钟
公交方案三:乘车11.9公里,步行1.6公里,用时1小时30分钟
骑行:骑行7.3公里,用时41分钟。
我选择的是骑行。天气好,距离也刚刚好,自由随性,还可以看沿途的风景。

伍、参观
展馆就建在环行线的边缘,紧邻环行线。展区分成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展区是一个大型的钢结构框架厂房的形式,桁架棚顶,没有立柱,整体呈南北走向。宽度方向9柱8跨,约60米;长度方向约280米。展区设置8条股道,从中间分割成南北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中间是一个大的空场。
北展区以蒸汽机车为主,间或有若干个高级客车和少量的几个货车。
南展区以内燃和电力机车为主,穿插有少量的几节行李车和客车。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展示,是中华之星,其中包含着某种情绪和情怀。
八条股道在南展区与外面的室外展区相连,原本是有8条股道的,现在只保留了东面的5条股道,西面的3条股道已经拆除了,依稀可见原来的模样,该是拆除不长时间。
室外展区大体上有4各部分。
第一个区域是室内展区的南侧股道区域,这里停放了几辆内燃机车和几节货车。
第二个区域是沿环行线南侧的露天区域,这里听放了几辆内燃机车和若干节特种货车,特别的是这里有几节地铁车辆。
第三个展区是车站区,有两条股道。靠近环行线的一侧,停放的是货车,可以说是一列吧,主要是篷车和机保车。远离环行线的股道上,停放着一列由解放11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列车车厢有几种型号,其中有YZ22型车,典型的绿皮车。外面还有一个站台,上面有车站的站牌,写着年代站。
第四个展区是游戏体验去,就是一个可以运行的小火车,儿童火车。这个区域有候车室、售票处、铁路线、小火车等等,以及相应的站务人员。
还有一个小的室内展区,似乎与铁路的关联不强,虽然说的好像也是铁路的事儿,但意义不大。更多的是文字,有一辆老红旗轿车实物,是某铁道部领导的座驾。


总体的参观体验并不是很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展馆内的围栏过多
室内展馆大体上分成了10个区域,南北各5个区域,12条通道。南北展区的中间区域是2条股道为1组,形成1个区域,共有6个区域;2条股道中间有围栏拦截,形成死区,无法参观、观看。2侧靠窗的股道独立成为1个区域,共有4个区域。
南区东部靠窗的通道,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用围栏圈起来了,也成为了无法参观的死区。
不论是机车还是车辆,并不是左右对称的,尤其是不同车型的整体部署也是有差别的,换一种说法,毛泽东号的左侧与朱德号的右侧并不相同,有些时候的确需要确定和核查一些细节,而在这里是无法做到的,至少正常的参观是无法实现的。
二、主题和意义不明确
没有理解展馆的展示主题。
我的理解,这里所有的展示是整车,是整体,也有年代的展示,但并不系统,只是一个侧面。
如果说这里的展示用于满足猎奇与窥视的需求,似乎并不过分,可以有一种浅层次的满足感。
这样说并不为过,几节需要另行收费的高包车,就是这种情况。
高包车只是一种特例,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特例,并不能代表铁路车辆的真实内容,对于了解铁路车辆的历史和现状,没有任何的意义。
同样的猎奇需求,为什么不开放几个蒸汽机车,比如司机室,那怕是像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那样,能够在外面看一看也可以呀,然而没有。
换一种说法,在这里得不到相对全面的认知,至少还要到正阳门展馆去看,那里有一些局部的细节,还有一些配件的展示。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起码的会有所补充。
三、展品不全面,有遗漏
室内展厅的名称是“机车车辆展厅”,这里所展示也的确是机车和车辆,然而品种和内容并不全面,且不说小的细节的品种和系列,只说大的系列,有很大的遗漏。
先说机车,这里没有现在主型的和谐号机车,不说和谐1、2、3型,也不说和谐电力与和谐内燃,这里就没有和谐机车的影子。说到这里,感觉有些底气不足,观看时并没有确切的核查,印象中是没有的,真的怕漏看了,说错了会成为笑话,但是我还是相信记忆的,另外还有照片。
再说车辆,同样的,现行的主力车型,这里几乎就没有展示。比如货车的C70、C80,G70;,比如客车的和谐号和复兴号。如果说货车与人民生活连接的不够紧密,那么客车的连接应该是紧密的吧,动车、高铁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应该有展示,让人们去了解。
四、外延与内涵的确定
无法理解这样的安排与遗漏。似乎可以有一个理由,就是体制。
仔细琢磨展厅的名字,机车车辆展厅,在机车、车辆分制的时代,机车和车辆是两个独立的部分,有一个术语,叫动力集中,如果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东郊展馆的设置,就顺畅了。
这里面陈列的全都是动力集中的产品,没有任何的动力分散的影子。对了,与动力集中相对应的,是动力分散,现在的和谐号、复兴号,几乎全部是动力分散式的产品,如此也就可以解释目前的现状了。
说东郊展馆里没有动车组,应该是一种合理的表述,中华之星可以说是一种动车组的形式,是动力集中模式的动车组,并不是现行主流的动力分散模式,因此,中华之星能够进入东郊展馆也就具有了某些合理性,也就可以自洽了。
中华之星,似乎带有某种情绪。
另一方面,铁道博物馆,没有地铁、城轨方面的展品,也可以用这样的理由进行解释,然而这种解释,这个理由,未免有些牵强。
广义的讲,所有在轨道上运行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目的,其运行模式,相关产品,都可以纳入铁道的范畴。狭义的讲,归由铁道部,现在叫铁路总公司,管理、规范、运营的,才被纳入铁道的范畴。这里就有了一种模糊和混淆,让人摸不着头脑。
目前,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铁路交通和城轨交通的说法,或许我的表述不够准确,换一种说法,就是长距离的、跨省市运行的,叫铁道交通,归由铁道部及其相关部门管理,而城市内的轨道交通,比如城铁、地铁、有轨等,同样也具有轨道交通的模式,但是却不属于铁道交通,而归属于一般的道理交通。有趣的是这种交通模式所遵循的交通规则,不同于铁道交通的规则。
简单地说,铁道交通遵循左侧通行的交通规则,而城轨、地铁则是遵循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与道路交通一致。然而城轨、地铁的标准、规范,以及制造,及至制造商,又完全与铁道交通一致,甚至是相同,这就使得其相关的产品出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至少在铁道博物馆里的表现是这样的。
对于东郊展馆,也不能说城铁产品就是空白,在室外的第二展区,似乎有几节地铁车辆,然而这种展示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五、只有过去
另一个思路,东郊展馆似乎有一个时间节点,所有的展品都只在这个节点之前,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过去,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
如果这个时间节点是事实本身,可以有一种理解。
如果这个时间节点是某种设定,就可以有一些思考了。
这个时间节点是在哪儿呢,没想明白。
六、结论
无论如何,东郊展馆的参观体验并不是很好,因为有上面的问题。当然这些不过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我也只是说说而已,或许是无足轻重。
陆、回味
关于观看和行走,有一些想不明白,提出了两个不解,一是看到了些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看,本身就是想不明白的事情,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主张,今天又可以加上几个。三是看懂了些什么;四是需要看懂些什么吗,或许这些同样也是需要和值得回味的。
柒、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