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reflection,如何找到做事的自驱力
过去一周都在调整和努力找到独处的最佳状态,我想做很多事情,但完成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受困于自己时有时无的精力,和隐隐盘旋的完美主义情结,让我始终不能持续高效地做事。
刚从南非回来是我斗志最饱满的时期,那时候想做很多事情,甚至在南非期间我都有种“the world is my oyster"的感觉,认为自己可以去更大的世界,自己也只属于更大的世界,不会那么容易被生活和社会中的鸡毛蒜皮所捆绑。但回来之后现实很快又给我束缚了起来,和大学同学去新昌爬山的几天很舒适又有点不适应:我变了很多(虽然外表上没什么变化),但她们停留在原地。我们之间能交流的越来越少了,她们没办法理解我看似疯狂的念头和躁动的心,我也接受不了日复一日的无趣循环。之后一个月的找实习更是让我产生了绝望,我过往的经历似乎一文不值,没有一个公司看得上我,哪怕他们招募的岗位要求非常简单,实际上也非常简单,我已经拥有比较丰富的实习经历,自认为一般的工作都可以很好的胜任,但是仍然没有公司要我。我把找实习的艰难归功于时机,正处于暑假, 我投得晚,很多大学生已经在实习了,没有那么多空余的岗位。当时差点去了一个做宗教的AI app的公司,创始人怎么都不肯透露公司的具体业务,也不直说是什么产品,他的含糊其词让我觉得有点蹊跷,没想好是否真的要去。最后通过offer中的创始人邮箱后缀找到了这家公司官网和产品,确实不是我能做且感兴趣的领域。但当时我已经找了一整个月的实习了,如果再找不到,我担心父母会失望,对父母做预期管理是个很重要的事情,这是我成年以来明白的一个道理,你选择和他们说什么,什么时候说,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你的态度。于是我和他们说我决定入职,并打算在“入职”的这一周,再猛猛找实习。然而,事情没我想的那么简单,哪怕我很努力地翻阅了各大招聘软件,主动联系了很多HR,都并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在那一周,我游荡在杭州各个图书馆间,早上八点多假装去上班,晚上凑着时间假装下班,身体是在各处漂着,心里也没有定所。直到那周周五,收到了去网易的offer。
那一周其实是个很奇妙的经历,我在还没有正式就业就有了找不到工作进而“假装上班”的体会,在就业市场上被挑挑拣拣,在面试上叽里呱啦乱讲,这些未来必然会面对的事情。我内心很挫败,因为我真的不觉得我到底哪里有问题,我像是非常努力去够一个并不甜的果子,只是为了让假期中间3个月的我有地方安置自己。我甚至想过就此放弃实习,干脆做点别的,当时就想过回来之后直接去川西捡一个月垃圾,但也需要来回路费和体检,再加上这是一个没有直接收益的事情,目前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还想去云南义工旅行,可惜的是报名也晚了一步,这条路也走不通了。所以网易的offer在当时的确解了燃眉之急,在杭州,不用租房;是大厂,可以蹭title,至于JD一看就很dirty,通勤距离远这些,瑕不掩瑜。
根据我后面两个多月的体验来看,这个选择还是不错的。带我的哥哥姐姐很好,经常请喝奶茶,我的工作非常轻松,甚至后期业务停摆后我几乎每天自习,我通过实习挣得的钱能够支撑我去日本一人游,更不用说猪厂免费好吃的饭菜、薅到的羊毛和实习期间认识的人并与他们的交流对我的启发。我可以说在工作上,我在某些方面是“幸运”的,我实习前后加起来也快十个月,也算是有一定工作经验了,但我干的活一直都蛮轻松,遇到的领导都很好,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收获也不少。不知道这和我去了两次径山寺都求事业有关,如果真是如此,那太谢谢文殊菩萨和各位神仙了。
当然,现在的我来看可能只能记得一些好处,我在工作期间也常常痛骂无趣无意义工作带给人的消磨,觉得自己总是在做一些对自身成长帮助不大的事情,这个也是实习的顽疾,发生在很多人身上。但我也清楚,我不做,总得需要人来做,不是我就是正职,只不过他们时间更金贵、也更忙碌;事情确实需要自己亲身干过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哪怕是再简单的工作,也是有收获的(比如投稿发视频或是审核代理视频,看多了就知道什么是好的素材,做多了就知道问题和卡点在哪);小事情做得多了,对大事如何做的把握也会更深。初入职场前一两年都是小兵,必然是要做写琐碎杂活,关键还是在个人,这个事情是不是非做不可?是只有我能做吗? 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是出于什么目标?能否从做的杂事上找到可以提升的空间/提效的办法?这件事对服务于更大目标的帮助是什么?
说回到现在,我在第一段也说了最近并不是一个highly motivated的状态,我没有那么强的驱动力去做事情,哪怕当下的条件已经处在最佳。刚刚看的一个白女vlog不知为何突然给我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她好像可以很心安理得地去享受非常美好的生活——在纽约曼哈顿一个人住,在晴朗的周六自己出门转转,我确实能够通过视频get到她想传递出来的情绪和mindset。我现在做不到很自然的去享受生活,因为我知道头顶上悬着达摩克洛斯之剑——明年3月份,是出国无望被迫在国内求一个饭碗,还是能去“美美”过上欧洲生活,这一切都不是定数。我只能说去珍惜生活中的moment,我非常感恩现在的四个月生活,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
我在想能不能通过增加生活中更多的确定性以此来维持我的状态,比如 哪怕我已经修满了学分, 我还是选了两门选修课,那可不可以划分每天的更多时间段并规定日常的routine督促自己履行呢?晚上睡前,我会看30分钟至1小时的书,因为挑选的书籍是我感兴趣的,我阅读起来很愉悦,那我需要定“22:00-23:00为睡前阅读时间”。现在早上会被汽车鸣笛、行驶而过的声音吵醒,大概7:00会醒来,那我醒来后可以是冥想/听播客时间,起床后和AI练习口语的时间。我的schedule被填满后,我可以不用动脑也能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这对我这种随心所欲的人来说应该是帮助挺大的。当时听melody的《时间贫困》这期播客学到的。还有,我也更多地使用todo list和便签,帮助自己记录需要做的事情和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