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三十岁后离开老家,这几年我的生活变动很大,按照我妈的话说“放着家里的大房子不住,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不要,跑到上海住比我年纪还大的老破小”。创业也没那么顺利,工作一直变来变去,还在杭州和上海之间搬了三次家,现在又搬到了杭州的村里。

我妈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能安定下来?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班不上要跑到大城市自找苦吃?为什么在上海已经找到了收入很高行业前景很好的工作不继续干下去?为什么又跑到农村住“破旧”的自建房?为什么没事找事给自己带一只怀孕的狗回家照顾月子?为什么一直在折腾?
她虽然不理解,但是也算是尊重我的选择,虽然说不上多么支持,但也没有多么反对,最多会偶尔阴阳怪气我几句。最典型的对话就是,这几年每当我生活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大问题我一般自己就做决定就先斩后奏通知了)和他们说的时候,比如像最近搬家添置东西太多又各种出纰漏、买一个床买了三次都没有买对床垫尺寸的时候,但凡我流露出一点嫌麻烦或者抱怨的感觉,我妈就会面带微笑淡淡的说:“这不就是你要的生活吗?”或者在帮我和我爸转述的时候来一句“你爸问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直接给我整的哭笑不得。
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挺好的表现,毕竟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父母只希望你过他们觉得好的生活:上好学校,考公务员,听媒妁之言去相亲,在30岁前结婚生孩子,最好能再要个二胎。
而在我们家,这些都仿佛泡沫,我妈想说都不知道从哪儿说起,呆在父母身边、有稳定工作、结婚生子这些,我一个都不沾边。只有“我想要的生活”高频出现,也算是理想照进现实。可能我早就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以至于我都没有余裕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有父母反复敲打提醒我:“这不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正好那天家乡的好友冷不丁问了我这个问题,一时我也没答得出来,那天又被我妈问的噎住了喉咙,索性梳理梳理我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我究竟过上了没有“我想要的生活”。
1.不上班
这三个字首当其冲,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我在经历过6年体制内的生活后,对限制时间的上班形式深恶痛绝,其实这种症状早在我上学的时候就出现了,我很难接受被框定的时间和生活方式,应该还是和我本质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有关(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P)。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卡点进教室,甚至被班主任点名“表扬”,仿佛这就是我能对“按时按点”所做的唯一的叛逆。
截止到今天,在离开体制内的四年零四个月里,我真正上班的时间应该不到2年,不上班的时间高达2年零7个月,这中间包括了做自由职业的时间、项目和职业转型期和自我探索的时间,这一次不上班已经维持了十个月,应该还会持续进行下去。

不上班不代表不工作,理想的不上班是时间自由、只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不上班的人来说,其实只是变化了工作的方式,要说真的能够100%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还是比较难,从我自己经历的几个阶段不上班但是有收入的体验来看,还是多少要先做一些“应该做的事”获取收入,其次才在有稳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
不过自己喜欢的事究竟是什么呢?我其实变来变去了很多次,不过随着自我探索的越来越多样和深入,其实这个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所以我现在正在朝着“不上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方向上前进着的,这一条我算它达成了70%吧。
2.时间自由
不上班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时间自由。我在上海和杭州的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很严重的交通拥堵或者早晚高峰,因为很多时间我都是错峰出行的(即使是上班的日子里,我也会选择很早出门,享受空荡荡的地铁和畅通的路)。去医院或者热门的景点、展览、餐厅什么的,也可以选择工作日的冷门时段前往,因此大城市的“人多”、排队久什么的,很少会对我的生活造成什么实际的影响。正是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不喜欢人多、会避开人群的人,所以我才更期待不上班和支配时间的自由,这能够减少我生活中90%因为人多、没耐心排队(这也是ADHD的症状)所带来的困扰。

最明显的例子是,我今年五一去山东参加同学婚礼,为了避开人群我已经提前两天开车出发,但是因为路上犯了肠胃炎,所以直到五一上午才抵达,一进入五一当天,车流密集了很多,沿路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因此我一直在山东待到五一五天假期结束,在收假的当天返程,一路畅通无阻的感觉很好,也大大降低的驾驶风险。而如果遇到高速上堵车我更会情绪不稳定,这也是基于了解自己之后做出的选择。
这属于大范围上的时间自由,可以避开假期、避开旅行目的地的热门时间段,今年过完年我在云南呆了一个月,享受了大理可以看到苍山的民宿,只要100一晚,洱海边也稀稀拉拉的见不到什么人,这是我一贯喜欢的旅行方式——不喜欢凑热闹、喜欢躲人。

具体每一天的时间安排也是,自己完全的掌握自己的24小时之后,没有出门通勤的压力,没有别人安排的工作,更多时候需要仰仗自己的自律神经去安排这一天。除了真正的休息阶段,我反而很少睡懒觉,会早早起床完成我一早上的routine:练习阿斯汤加、写作、散步、准备午餐等等,这样规律的内容为我接下来的一天储备了能量。但是自律滑坡也是常有的事,熬夜、睡懒觉、拖延、不能完成计划的工作都很日常,平常心看待或者积极的调整就好。

其实不上班只有可能会面对80%的时间都待在家里,怎么样度过、怎么安排、如何消遣和打发无聊的时间、如何应对孤独的时刻,都是时间自由带来的“副作用”。我听过不少人受不了上班冲动裸辞,然后在家呆了三个月不知道干什么最后又回去上班了的案例。上班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化活动,让我们有足够的社交、有该做的事、有可以迈出门的动力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很关键。
3.财务自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实现财富自由是很难的,需要一些特殊节点的出现。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是财务自如:即能够满足你当下的需求(这个需求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外加一点点抗风险的能力。即你赚到的钱可以撑得起你现在(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大多数有稳定工作、做好资产配置的人都能符合这个要求,但是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我来说不同的体验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我之前几年的花销也主要集中在了这上面,对于其他社会普世价值排序的东西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这也是我搬到村里的原因之一。
而不上班做到财务自如,还是要仰赖持续的现金流收入或者被动收入,仰赖多管道而非单一的收入模式。这在《普通人对于挣钱的理解实在是太狭隘了》里面写的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4.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是一个对不同体验着迷的人,可能是因为对于ADHD来说,舒适区不是做旧的的事情,而是尝试新的事情。就拿运动来说,这些年我体验过的项目应该有几十种,比如浅尝辄止玩过的浆板、巴西柔术、摩托艇、马术、橄榄球、滑雪这些比较小众的运动,深入系统学习过的有剑道、泰拳、网球、高尔夫、普拉提、阿斯汤加、游泳、冲浪等等,我应该在运动上花去了数十万元。不同的运动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结识不同的人,也对这个世界的丰富程度感到发自内心的好奇,每一次解锁新运动都让我很兴奋,当然我也在这些运动中找到了自己一生都要坚持的运动,但并不影响我去进行新的体验。(运动带给我人生的十个改变)

这些年对于旅行不再那么有兴趣,但是换一个地方生活,尝试旅居和在地生活也是很有意思的体验。接触人类学的这些年,我不仅进入了人类学家的田野,还学会了用人类学家的方式和当地人打交道、参与他们的民间活动、参与制作当地的美食,我记得前年秋天在莆田的祠堂里,还染着一头金发的我临时被拉去写毛笔字联,用于之后的仪式中。那一刻我前所未有的激动,因为原本看客的我也突然间融入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员,我拿出浑身解数写下了那几符字,真的有趣极了。

工作的话就更有意思了,创业的这几年经历过大大小小各种场合,见到过非常多出乎意料的人,经常会让我有一种“这实在是太好玩了”的感觉,我也在这种玩儿一样的工作中,越玩越自由,从而越来越开阔。我见识到了人生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种,我自己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我可以创造出超越我自己想象的东西出来,这样的体验会让我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不会觉得“我的人生就这样了”,而是“还会有什么新的会发生呢”,这是只有体验过才会有的底气和信心。
5.不同形式的创造
体验其实也是创造的一种,是有选择的、主动的发生。过去十年里,我开过咖啡馆、写科普文章、翻译书籍、制作播客、拍短视频、开专栏、制作线上课程、做APP和小程序,一直都是在体验不同的创造,创造的产物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不同。一方面来自完成一件作品所带来的告一段落的满足感,一方面来自作品被人看见后的反馈:鼓励、支持、获得帮助和有用、甚至谩骂和嘲讽都让我在创造的过程中和这个世界发生了具体的联结。
搬到青山村后,我久违的开始尝试画画,这是我在12岁之后没有再做过的创作形式,却被青山村的山山水水所启发,画出了自己都意外的作品。

6.人与人的深度连接
创业和共同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人和人深度绑定、联结的过程。之前的创业项目,我的几位合伙人都是男性,期间高频的沟通和共事,让我在他们身上也学习到了很多男性特有的决策、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也在工作和合作间发展出了特殊的友情。分歧、矛盾、冲突甚至决裂,都是看清自我和对方的过程,人和人的关系也是在不同的境遇、利益面前不断升级或结束。创业伙伴在某一个阶段的重要性可能会超过人生伴侣,我很幸运能够有过这些曾经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伙伴。

和芳芳一起做播客、去田野拍摄,也让我和她成为能够秉烛夜话、长期相处也不觉得厌烦的朋友,我们可以坐在一起喝一天茶,去访谈不同的嘉宾(和芳芳做田野的这一年);在LadiesWhoTech做志愿者的经历,让我有了像《欲望都市》一样的上海四人小团体好友,和她们一起度过很多一起做活动、一起出去玩的时光,女性友人间的支持和守望,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辞职后一时兴起的环中国自驾游,让我和同伴大鸽子经历了从脱水干菜变成鲜活生命的公路之旅(3622公里,我的英雌之旅),情感暴露之后也让我们有了更深度的链接,即使她搬到大洋彼岸也依然保持着这份友谊。

人和人之间的连接当然是可以靠着日常的交往维持,但是一旦人生的体验层级变得丰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这些非日常的环境里快速升温、更轻易的打开自己和照见彼此。我觉得能够拥有这些瞬间,看到人性的美好和闪光之处,也是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很幸运可以拥有这些时刻。
7.更多的独处
选择不上班,就是选择一个人独自工作。而选择到农村生活,则是在选择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这都意味着更多的独处,没有那么多可以随时约出来的朋友,也没有那么多的日程和约会,村里的生活是相当简单且重复的。

这也是这个阶段的自己更需要的。我记得从高中起我就很享受考试结束后一个人去逛遍全城的书店买书的那一天,大学之后更是经常一个人逛街或者去大雁塔散步,独处其实是一个选择。而在上海的那些年,可能是因为我的交际面比较广的缘故,我总是有赴不完的邀约和活动,加上我精力充沛,有时候一个周末会见七八个人。说不累是假的,那些活动和会面也曾或多或少的带给过我滋养。
但是当我有选择的时候,有一间大大的屋子,可以盛放的下我的灵魂和躯体,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作、阅读、弹琴、写字、画画、瑜伽、静坐……这些时刻才是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也是我选择独处、选择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8.不断的成长
有人曾问过我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我的答案一直没有变过:不要放弃成长。短暂的麻木可以躲避掉痛苦,但是也会回避掉那些美好的感受。我从开始工作后直到现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维持着一种“二十多岁”的心态: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也没有什么觉得是特别紧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体验、事业上的进步、感情中的挫折、创作上的收获、新的挑战和尝试都让我在不断变化中变成一个更成熟的人类,毕竟人的大脑到三十岁才发育完成,还是需要很多的历练才能真的成长为一个“大人”。
前阵子我和老家的好友说,好像两年后又回到了杭州(虽然是村里),好像一样,好像又不一样,好像还是待在原地。她举了一个很巧妙的例子:原地翻了一个跟头后虽然还在原地,但已经是一个会翻跟头的自己了。我想成长或许就是翻很多个跟头,在这个过程中,越翻越轻盈的一种感受吧。
9.新的可能性
我在《复盘》系列里面提到了我自创的“超线性增长”。按照线性增长和路径依赖的理论,在“轨道”上行进的人,前途会发生的事都是可预期的,稳定带来的是低风险和可预期性。而跳出线性增长和轨道之后,面对的风险会大大增加,不可预期性也会大大增加。
我记得在一个活动上有人问我怎么看待这种不可预期的风险。我说人都有风险厌恶,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看到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风险背后的收益和可能性,这是另外一种选择。而选择看到风险和选择看到可能性一定是两种不同的人,对于我来说,新的可能性,就好像不知道哪天会开奖的彩票,让我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可能有惊喜。
现在住在村里的我依然在面对这些新的无数的可能性,并且是超出城市范畴的那种可能。比如临时兴起和邻居的两只狗狗去山里走一走突然看见了彩虹,比如小奶狗跑丢了我找了好久突然又被村民捡到送回来了,比如那天邻居白哥把他自己做的一辆电动+人力的观光车拉了回来,临时召集了小伙伴们放着音乐骑着半路掉链子的车子一路欢声笑语的骑到另一位邻居家。这些可能性让我的生活更加“好玩”,也让我筹划起未来的时候更加天马行空。毕竟人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是紧紧绑定的,而仅凭着柠檬是无法榨出牛奶的。

可能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照我妈的话说“我能住那么破破烂烂的房子简直让她佩服”(哪有很破啊!我还有干湿分离的洗手间和全自动马桶呢!),同时我又是一个不那么容易满足的人,所以才要努力挣出别人觉得好的生活,不停的找寻自己想要的生活。至于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在父母的反复诘问下,我还是能够很笃定的说,是的,这就是我现阶段想要的生活,我想不出在当下比这个更好的生活。如果非要给这个生活打个分,我觉得陈绮贞的一首歌名很适合:《80%完美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也就刚刚好啦~
相关阅读:
阿__夏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青山村“过”春天 (17人喜欢)
- 我们的村CBD (21人喜欢)
- 月嫂破防:同狗不同命 (23人喜欢)
- 住在农村玩什么? (24人喜欢)
- 久违了,农村的早晨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