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食承载记忆,节日和平凡的日子,因而得以区分。
今年上海台风肆虐,延误、变更、取消、改签…终于感受到夏季广深朋友出行的不易。
去西安是为了和妈妈还有嬢嬢过中秋。她们退休后,通常选择在秋季出游,今年我鼓励她们去新疆,年纪上去后,体力精力随之下降,辛苦的旅程要尽早安排。
桂林没有直达的飞机,需在西安中转。恰好中秋,我也就飞过去陪她们一起过中秋节。回想起来,近几年的中秋,倒都是和家里人一起过的。

我记不清这是第五次还是第六次来西安了。
多数时候,我的旅行没有太多目的性,景点打卡属于饭后消食。也只有和家人一同出行时,我才会做细致的计划。
每次做功课,我都会感受到一种隐形的压力和无奈。父母辈有他们的“同辈压力”,哪怕是普通至极的景点,没去就会受到他们同辈的质疑。
城市旅行被概念化,被扁平化,毫无烟火气,也背离本地人。小红书和抖音越来越与真实背离,充斥着虚假夸张做作,如同按图索骥般的无聊。

我没带她们去小南门,也没去永新坊。一天大早,我带她们去了早上九点就要散场的龙首原早市。这样的早市从不弄虚作假,它服务的是周边的居民,而绝非游客。
早市散去后,市场附近的小店慢慢浮现在眼前,褪色的门头暗示着他们的年岁。在小城市的居民区里存活,除却味道,价格公道、和善诚信缺一不可。
玉米面做的搅团,七元一碗,大姐看着我们就是外地人,贴心地问我们要不要少放点辣子,热情地招呼我,还让我走进制作间拍照。看我们将一碗搅团吃完,又拿了些锅边馍过来,“这个不要钱。”

(▲西安:井老三陕西搅团)
我对陕菜可以说一无所知,以往来西安,都是在面食和小吃里流连。中秋节我们有吃团圆饭的习惯,朱大哥说试试饺子,她们无法接受,他帮我订了陕菜唯一的黑珍珠——长安荟。
长安荟对陕菜的表达是下过苦功夫的,我最害怕用燕鲍翅肚和海鲜往上怼食材,或是花里胡哨满是技巧毫无内容的餐厅。
赞叹和笑容就是她们对餐厅的喜爱。用美食美酒承载记忆,节日和平凡的日子,因而得以区分。

(▲西安:长安荟)
妈妈和姨妈赶在十一出行大军抵达前,向新疆飞去,我则在西安多待了几天。朱大哥拉着我一路转悠。
我这才知道西安在本地人的眼中是什么样的:
面条是可以论根卖的;掰泡馍其实可以更好的观察和感受西安;有城墙脚下边喝茶边剥核桃的松弛;也有驱车几十公里去咸阳夜市吃汇通面的魔幻。(整个夜市只卖这一种面。)

Jerry从同济毕业后就去了德国,以前读书时,我常跨越大半个上海,去同济找他打排球。
他出国后,我们见面少之又少,平常聊天也不算多。他每次回国我们都见面,吃饭,聊天,从不觉得生分。他像以往一样,感叹上海生活多丰富多彩,自己则像农民进城。
我始终认为,生活的闲适或忙碌,都是可选择的。如若真心羡慕,支付代价即可改变。

阿泽在深圳,每年来上海一次,我们也都会见面,分享彼此最近的工作,生活。
朋友间相处久了,能知晓彼此的喜恶,能感受到喜欢交往的人,更能触摸到对方灵魂真实的形状。所以会物以类聚,会共友重叠,会有一种我们该早些认识的感慨。

阿呆呆呆呆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眼界就是阈值,经历得越多,也就越难被打动,但我仍旧相信一瞬间的力量。 (26人喜欢)
- 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些距离。再无私,我们也是人类。 (24人喜欢)
- 一味的深刻或许并无必要。但我也感谢,愿意对我流露出柔软脆弱的朋友。 (21人喜欢)
- 我们从不谈论金钱,不讨论性爱,不探讨自由,也不愿承认自己的平凡。 (43人喜欢)
- 人只活几个瞬间?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