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对话Adam Robarts】希望、爱与美,让我们勇敢面对未知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Adam Robarts,Robarts Spaces一工公司联合创始人/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注册建筑师。在剑桥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他曾于曼彻斯特工作和任教。1993年来到中国。1995年,他获中国国家级“友谊奖”,这是中国给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1997年,他和妻子Karyn在北京开设了建筑和设计工作室。十年后,他被美国《室内设计》杂志评选为名人堂成员,以表彰他对建筑和室内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
Robarts Spaces一工公司目前设有北京、上海和深圳工作室。公司由100多位专业人士组成,其中包括室内设计师、建筑师、项目经理、工程师和材料专家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意源于强大的学术背景和对工作的分析和启发性态度。
其在中国已完成的1000多个项目包括办公空间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教育项目和医疗项目等。代表作品包括:阿里巴巴(北京及杭州)、摩根士丹利(北京及上海)、太古集团(北京)、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及深圳)、谷歌(上海)、乐高中国(上海)、麦肯锡公司(北京、上海、香港、首尔及新加坡)等。

Robarts Spaces成立于1996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近30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与西方国家300年相当,我很幸运能够目睹这种令人惊叹的变化,并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中国在短短30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进步绝非偶然,这绝对是她应得的。我遇到的中国人,不管是员工、朋友、同事还是客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非常勤奋——他们在业余时间会打篮球、看电影、学习语言课程、学习CAD课程、读EMBA,几乎所有人都会保持自我提升。这种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自我提升的意识非常令我叹服,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的发展。对我来说,过去30年的旅程是见证中国成长、向中国学习、受中国启发的过程。

1993年我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任客座教授。在那个年代,外国建筑师很难接到大型项目,因为多数工作都会交给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于是我开始做一些室内设计,这也是我们建立Robarts Interiors的原因。
事务所成立之初,我们的主要客户为外国公司。因为作为外国人,我有与之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认同。那时的主要项目包括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还有机会参与了第一个外资医院项目。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Robarts Spaces 90%的客户都是中国公司。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杭州
我刚到中国时,并没有那么多优秀的中国设计师,所以我自认为有机会来中国做一些设计工作。如今,这片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本土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装置艺术家,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展现出突飞猛进的长足进步。


我兼有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想象力。我必须尝试去想象什么是正确的,并且努力找到可以诞生希望的地方。
创意者所寻找的机会是以前设计中没有存在过的新的东西,我认为企业家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身兼两种不同的身份却拥有一样的精神——在未知中寻找,对未知感到舒适,并利用想象力来创造未来的可能性。这时常令我感到激动。



▲ 童创青少年心理诊所,上海
当前,一些设计公司的运营状况大不如前。可能是因为虽然他们作为设计者对设计充满热情,但不一定具备相应的商业技能来维系公司运营。我相对比较幸运,妻子Karyn是一位天生的杰出企业家,她从不害怕未知,总是尝试以前没有过的事情。我认为创造一家成功企业的人并不是我,而是Karyn,她敢于运用想象力将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有勇气去往那些无人涉足的地方。

▲ Adam和太太Karyn
Robarts Spaces愿意去创造一种文化,试图为员工创造一个特别的“家”。公司既是办公室,也是大家共同的家,同时也是一所学校。我们向彼此学习,相互关心。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试图创建企业,但并不注重企业文化。毕竟,长期专注于盈利或许可以创造一定利润,但一定不会持续太久。但如果能够创造出强大、真实的企业文化,企业自然会盈利。


拥有长远的眼光非常重要,短期的事情终归不会持久。就像人们购买便宜、保质期短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后悔。我有个朋友的家里非常贫穷,他父亲总是说:“我们太穷了,所以不能买廉价不耐用的东西”。人们通常认为穷人会买的商品,但实际上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便宜”的商品,因为它们廉价但不耐用,因此不可持续,必须反复购买。同理,建立一家公司,老板做出的决策必须基于质量和长期性,这样才能使公司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行业环境和社会情况下,我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努力通过设计重新点燃希望。对我而言希望从未熄灭,因为这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为此投入了许多时间,并且这里还有很多怀揣热爱的年轻人与我们并肩同行。



▲ 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办公室
如今,绝望就像一种流行病,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中传播。我们该如何为建筑行业带来希望?首先,必须适应不确定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教育系统、政治系统、家庭关系非常明确的世界,它试图掌控未来每一步的走向,但世界恰恰不是被设计好的。
事实上,事情不总是按照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当出现不确定性时,往往会引发人们的焦虑。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农民,日常生活都面临着不确定性,需要“看天吃饭”,接受收成时好时坏。我认为在现代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中也需要这种“农民精神”来适应不确定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不确定性恰恰是希望的基础。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也就没有希望了。与不确定性共舞、接受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切的开始。




▲ 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
想要获得希望,就必须面对一些困难。在20世纪80年代,在亚利桑那沙漠中曾进行过一个名为生物圈Ⅱ号(Biosphere 2)的实验,意在探究我们是否有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性。实验场地是一个完全密封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最终实验被放弃了,但在实验中发现:在完全密封环境中的树木无法存活,这些树木会被自己的重量压倒。树木有风才能生长,它们需要一种力量来产生对抗。为了让树木更好生长、变得强壮,需要施加压力使其根系被拉扯。这带来一种启示,人类的成长也需要“风”的帮助,需要经受考验、接受困难,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想要有美好的未来、无尽的希望,就必须迎接考验和磨难。

▲ 生物圈2号
在美国,许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避免考验和困难,偏爱舒适、快乐的生活。但是如果不经历考验和困难,这些美好的事也不会那样美好。事实上,希望的种子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就像古话所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适应一些困难,这不意味着要故意打压他们,而是给他们挣扎的机会和经历困难的机会,经过这些,他们一定会成长。
困难和挑战是朋友,舒适才是敌人。在工作中,Robarts Spaces 尽量选择可拓展的项目,虽然这或许意味着更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在中国设计了1000多个办公室后,当我们感到设计办公室变得容易时,正是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不能安于现状、止步于舒适区,必须有所突破,因为让自己处于挑战的状态才能继续成长。也许我们以前从未设计过法院,那么接下来就去做那些项目,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成为更出色的设计师。


▲ Robarts Spaces 上海工作室

当下,建筑师转行逐渐成为年轻人热议的话题。首先,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举例而言,在意大利建筑学科非常受欢迎,但并非所有建筑学生都会成为建筑师,他们之中有些人会成为餐馆老板、企业家,或选择经营一家小店,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失败。
在我看来,建筑学是一门非常全面的学科,也是面向生活极好的训练方式,它兼具创造性和科学性,提供了全方位的通识教育。如果有更多人学习建筑学,即使毕业后他们不去成为建筑师,而是利用这些技能和设计思维在其他学科和领域中有所建树,这反而对社会是更加有益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成长于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环境之中,父亲是一名建筑师,母亲是艺术教授。我的血液中流淌着艺术与创造的热情,或许这就是我将建筑深深地留在内心的方式。

▲ Geraldine Robarts,Adam Robarts的母亲
设计的核心是出于对人类的信仰和对美的热爱,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办公室、家庭、学校、医院的意愿和行动。个人的渴望和才华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如果想要坚持在设计师的道路上前行,就必须相信人类是高尚的、天生崇尚美的。如果设计师能够从使用者那里获得人性的启发,那么设计将会极大程度地丰富。


▲ Robarts Spaces 北京工作室

Robarts Spaces 主要做三种业态项目,其中办公室项目最多,如律师事务所、金融、 投资公司等 ,近年来还有很多科技公司成为我们的客户。同时我们也在做教育及医疗项目。
在当下负面情绪蔓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设计持续散播希望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最近,我们动手为深圳新办公室设计、绘制了一件名为“为希望而设计”的艺术品。这可能是Robarts Spaces有史以来最小的项目,但它给予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 为希望而设计 Robarts Spaces深圳办公室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神经科学感兴趣。在我看来,神经科学可以展示大脑如何体验空间,比如可以展示当人走进一个空间时,大脑的哪些部分会发光。假如要设计一家医院,我们想要让人们走进去后能感受到希望和善意。那么,怎样的空间能散发出这样的品质?我们对此也十分感兴趣,神经科学或许正在影响其研究进程。
AI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我们有个AI工作小组,鼓励所有设计师思考AI,并尝试在设计工作中使用某些AI工具。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


另一个兴趣点在于如何找到能够吸引年轻人的项目。我们的设计团队中有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当设计办公室时,如何确保他们每天踏入那扇门后能得到提升?如何让他们在这里有目标感和被尊重的感觉?我很愿意听取他们的声音,并作出回应。如果想看到未来的样子,就必须看看社会中的年轻人。如今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是非常细腻且重要的一代,我们正在努力确保我们的设计能够滋养这一代人。






▲ Robarts Spaces 深圳办公室

最近我写了一本书名为《19岁》,是关于我19岁的儿子的故事,他被诊断出患有脑癌后的九个半月去世了。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一记重创,一场难以弥补的悲剧,写这本书是一种自我疗愈,我试图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深刻反思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事情,同时向社会和那些同样在经历痛苦和困难的人们送上了一份礼物。在写作过程中,我留下过痛苦的泪水,也留下过喜悦的眼泪。我学习与自己的情绪共处,从苦痛中总结和学习,渐渐不再沉溺于过去,拥有了向前迈进的勇气。我从这段人生旅程中获益匪浅,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予更多读者帮助和激励。

▲ 《19岁》封面
关于家庭教育,Karyn和我都希望孩子能建立清晰强烈的价值观,这比聪明重要得多。孩子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光明在哪里,知道什么可以指导他们的决策、原则、价值观、品质,这些要比优秀的成绩更重要。我们希望孩子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并树立致力于为世界服务、将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决心。哈佛学位、足球队成员或在第一份工作中赚很多钱,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作为父母,我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总有一天我们都会从这个世界毕业,所有物质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都存在于我们心中。

▲ Adam Robarts全家福
建言思想汇之Adam Robarts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