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过中秋之八:琉璃厂和潘家园
在北京过中秋之八:琉璃厂和潘家园
20240923
下火车坐地铁前往驻地,中间有一站是潘家园,那时就有计划要去看看。在此之前还听过一段《琉璃厂史话》,挺有趣的。类似的,我们这里也有,鲁园旧货市场,也很有名,也去过几次。
这些都是早有耳闻的,只是不知道是个啥样子,既然来了,就去看看。
琉璃厂位于前门西大街南约500米的琉璃厂街上,南新华街将琉璃厂街分为东琉璃厂街和西琉璃厂街,大约各有约500米的长度,沿街南北两侧有店铺,南新华街位于前门大街西1200米处。
琉璃厂这块地儿,元明之时是窑厂,烧制修建皇宫的琉璃瓦,因此得名琉璃厂。当时的琉璃厂还在城外,到了清嘉靖时期修建了外城,琉璃厂地区就进到了城里,窑厂搬走,名字留了下来。再后来京城实施满汉分居,汉官多居于此,此处也多建会馆,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多聚集,相应的就有了市井繁华,成为雅游之所,也就有了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交易的店铺和场所,新城了文化街市。
毕竟旧时文化相关的事情还是少数人的活动,因此这里的规模并不大,只是一条街而已。在众多的店铺中,只以少数的几家有名气和规模,并且还是老店,典型的有纸墨笔砚,比如一得阁。这里的图书交易也很有名,一些大学者、大人物,也来这里淘书、买书、订书。
这里有几家上规模的店铺,比如荣宝斋、中国书店。
因为是外行,在这里之时游览,体验一下书里讲故事时说的场景,也就无暇四顾,也只是走了西街,觉得大同小异,尤其是在看过中国书店和荣宝斋之后,别的也就不想看了,主要是看不懂。
中国书店有好多书,新书,旧书,特别是古籍,新书里,尤以书法、绘画等艺术类的居多,也全,反正我是没看过,也有少量的流行书。
古籍,真的是古,民国版的,可能算是新的,还有更早的。除此之外,还有碑帖、字画,也是老的,不是新的。
这里几乎没有人,或者说这里不是一般人能够来的,也不是这样的来法。因为没见过,就想拍张照片,问了工作人员,是一位老者,他似乎有些顾虑,看了看我,说不要拍的太仔细,我说就拍个场景,他说拍吧。
荣宝斋里面也是一样,也没有几个人,这里面的东西也是让人亮眼的。显示在一楼转了一下,文房四宝,还有别的,最里面是石料,看着真好看,不只是石料好看,价钱也好看,上千的是便宜的,上万的有,十几万的也有。
楼上是展厅,还有可能也是商店,文创吧。有好多的章,可以盖,需要消费,价格不菲。
有一个书法展,丁谦的;有一个画展,可能不是画展,而是售卖厂,画品很多,没有细看,该都是真迹,看到一件娄师白的,本来也想照相的,问了之后,也说不要仔细的照,就也拍了个场景。
三楼也是展厅,有一个篆刻展,还有一个砚台展。篆刻展是真展,都是名家的,无价;砚台展不像是真展,每件作品上都有标价,看不出具体的内容,不知道这样的砚台,到底是用的,还是看的。
想起来有这样的说法,高速上通常是看不见劳斯莱斯,看不见布加迪威龙,这些车本不是用来开的。或许这些砚台也不是用来研墨的。

















出了琉璃厂西街,没有去东街,而是去了八大胡同,然后是天坛,再就是潘家园了。这里别的暂且不说,先说潘家园。
知道潘家园,还是因为一段时间之前的热潮,什么捡漏呀,淘宝呀,由于对这些事情并无热情,自然就没有关注。曾经有一个熟人,是做这些事情的,听他说起过,也就知道了一些。再有就是段子,小说。所有这些,也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想象不出具体的模样,也就无法体会其中的一些意味。
简单的说,潘家园,就是一个旧货市场,与其他的各类的市场大体一致,只是由于其交易的物品特殊,因而也就有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或许旧物市场之时其中的一部分,当其确定了规模、理念之后,其内容和形式也就确定了,并且也有了变化。
现在的潘家园不仅仅有旧货交易,也有新货,并且新货的比例还很大,或者说旧货只占一小部分,市场的主要区域,是各种的珠,串,文玩,字画,等等,这些地方是有床位的,只是在边缘的一些特定的地方,或许还需要特定的时间,才会有地摊,撂地儿的,贩卖些旧物,而这里才会有所谓的那些故事。
现在的潘家园市场,全名叫“潘家园旧货市场”,1997年立的牌子,安训生题的字。其实这里已经不只是旧货了,更确切的叫法是文玩,或许这里的起始是旧货。
旧货交易各地都有,俗语叫卖破烂,摆地摊儿,国外叫跳蚤市场,当具有某种特定品类的交易形成规模之后,就有了特别的约定。
单纯的旧货可以有很多的种类,家具、衣物、文玩,等等,有一些不可见人的,来路不正的,也可以成为旧货进行交易。
老北京时期,皇城根就是这样的场所,曾经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破败了,又不好去露脸,就早早地到这样的地方,变卖些家私以维持生计,这就是鬼市,这里会有一些好东西。
旧货交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换钱,一种是卖钱,两种情况的性质完全不同。现在的市场,已经很少有换钱的,几乎全是卖钱的。
潘家园地处北京外城东南角偏东一点点的位置,在城外了,属无人之地。
潘家园并不是北京的老地儿,潘家园所在的地方,原来也是个窑厂,烧砖,叫潘家窑,慢慢的砖窑厂就不行了,可能也是所有砖窑厂的宿命,砖窑厂就搬走了,这里成了洼地,坟地。也正因为如此,荒无人烟,有坟地高台,一些人就在此地进行某些交易,按当时的说法是非法的,因为有高台,又无人烟,便于瞭望,少于监管,慢慢的,就成了气候。因为潘家窑不好听,就改成了潘家园。
在扩城建路之后,慢慢的这里也兴盛了,随着政策的放开,旧货交易变得合法化了,在1992年,这里正是建立潘家园旧物市场,直到现在。
细说起来,潘家园也没有什么特别,主要是因为早,以及地缘因素。早,必然有先机;地缘,因为是皇城,本身就有货,以及原来就有传统,再加上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加持,这里就成了气候。
也去过几个类似的市场,沈阳的鲁园,太原的旧物市场,大城红木家具市场,大体上都是一个样子,卖的东西也差不多,也都是卖钱的,有摊床,有摊位。相比之下,沈阳鲁园市场就要晚一些了,是在1999年,当然地下经营的黑市时间大约是在1991年,或更早,之所以在鲁园,也是因为鲁园的地理位置。
对于一般的市场,可以叫“逛”,但是对于旧物市场,尤其是像潘家园、鲁园这样的市场,现在说“逛”,也并非不可,但是说“趟”,应该更加确切,因为这里有水,还不知深浅。更准确的说,新品区,可以说“逛”,像逛商场;旧物区,只能说“趟”了。
旧物区不懂,也不好说,新品区,很多,很大,同质化很严重,想不懂这些摊位在这里做些什么,市场里没有几个人,也不知道他们的这些东西都卖给了谁。当然这有些瞎操心了,想必一定是有道道的,就好比逛五爱市场,也不见有多少人,东西也都差不多,或许这就是商家的秘密吧,不在行里当然不知道了。
其实到了潘家园,也就是看一看,对比想象,证实一下这里的样子,仅此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讲,琉璃厂与潘家园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和内容,比如书画,比如篆刻,然而感觉上会有一些差别,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形相同而质有别。
有些事情说不好,只是一种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