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欲解时与五行休旺

《伤寒论》六经病各有欲解之时: 太阳解于巳午未时,阳明解于申酉戌时,少阳解于寅卯辰时,太阴解于亥子丑时,少阴解于子丑寅时,厥阴解于丑寅卯时。 此是六经病随日夜十二时辰阴阳消长之自愈时间,部分已为现代医学临床所证实,今从术数角度更作进一步探讨。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生死所》篇曰: “火临官于巳,旺于午,衰于未;木临官于寅,旺于卯,衰于未;金临官于申,旺于酉,衰于戌;水临官于亥,旺于子,衰于丑。” 巳午未乃火旺之时,配以太阳;寅卯辰乃木旺之时,配以少阳;申酉戌乃金旺之时,配以阳明;亥子丑乃水旺之时,配以太阴。 故太阳病解于火时,少阳病解于木时,阳明病解于金时,太阴病解于水时,不言土者,寄行辰戌丑未四墓之处。 少阴始于子时者,因十二辟卦之中,子归“复”卦,初爻变阳,一阳来复,阴气渐少,故称少阴;厥阴终于卯时者,卯归“大壮”,四爻阳变,阳气欲壮,阴气渐消,故称厥阴。厥,尽也。 此是六经欲解时之原理,古来《伤寒》注家多以《黄帝内经》之理作释,殊误。 三阳病之序,人之阳气渐退,病位由表入里,故始于太阳,次于阳明,终于少阳;三阴病之序,人之阳气渐升,病位由里出表,故始于太阴,次于少阴,终于厥阴。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谓:太阳病为表阳证,阳明病为里阳证,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证;太阴病为里阴证,少阴病为表阴证,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证。 此胡希恕穷尽一生所得之结论,竟与经络理论不谋而合,则《伤寒》六经之与经络,二者若离若合矣。 《素问·脉解篇》手足阴阳六经分配与此又有不同: 太阳配寅,阳明配午,少阳配戌,以寅午戌火局统属三阳经;少阴配申,太阴配子,厥阴配辰,以申子辰水局统属三阴经。 故《伤寒》六经言十二辰之三合,《脉解》六经言十二辰之三会,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古人的十二时辰指的是不同经纬度的各地真太阳时。田合禄先生说:“《伤寒论》‘六经欲解时’是以夏至日出寅而入戌的白天光照耀九个时辰(18小时)及夜晚无光照三个时辰(六小时)’制作的。”虽然如此,但外感之病,毕竟夏日较少,此说不足为据。 补:据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等西汉出土文献,其中已有足经三阴三阳的完整名称(手经仅有五条,无手三焦经,亦不尽以三阴三阳命名),张仲景后汉人,因此,最初的伤寒六经名称一定是源自经络,然而伤寒六经发病与经络之“是动、所生病”毕竟有别,不能将二者强行配合。
明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禄命法派别
- 古人谈同八字之命
- 子平八格喜忌要诀 (2人喜欢)
- “麻黄升麻汤”似可治疗新冠重症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