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天气和厦门的街

第一次去重庆是五月初去的,第一次去贵阳是十月中下旬过去的,第一次去昆明是十二月底过去的。随后又去了上海、杭州和武汉,都错过了每年最热的七八月。去年暑假去了苏州和长沙,可能都是短暂停留(早出晚归),并没有当初去重庆每天走街串巷空气和短袖的夹缝里汗水在涌动。
厦门的天气和厦门的街厦门的天气和厦门的街这次来厦门之前,一直在反复确认天气预报,其实看到这里气温最高只有35度,自小在北方生活的我还是有点意外的。又远纬度搜了好友W在的深圳,看到它们也是这个气温,有一点匪夷所思。落地厦门的第一个早上(八点),从空调凉爽的酒店移动到室外,我对气温只有35度的感知产生了怀疑。我只是静静站在原地,身上的汗水没来由在满满溢出。如果我的身体再稍微移动一下下,一定要用这边的语气讲,就一下下,豆大的汗珠,就爬满了脸颊,还在飞速滚落,奇怪哦。
如果再临时出现些状况,比如要集合的时间到了,你还在房间收拾,这时楼下集合的钟声在密集催促——就差你一个了,你从天台飞速跑下来,抓起背包就去按电梯,先是房卡忘了带,又是水杯忘了拿。就这么折返两三趟,当你前脚赶到室外午后三十五度的气温里,就奇怪,明明还是三十五度,但是你的脸颊和头发以及和皮肤紧贴的每一寸衣服就再也甩不干了。
来之前,备用的防晒衣和防晒霜根本就用不了,多一层轻如蝉翼的覆盖物,身体像多了千斤重,被覆盖下的汗水都在倾巢而出,窒息,透不过来气。刚涂上的防晒霜总像敷满了白灰,还趟着道道沟壑。也就两天,我就放弃了化妆,再好的粉底,都抵不过滔天的汗水冲刷。
在洛阳那么多年,我其实都没有习惯早上喝汤(中午和晚上也没有习惯)。来这边之前也总是听她们讲,要煲汤,要喝汤,汤要鲜啊,要靓。你这是点的干饭哦,要配一份汤的。没有汤,怎么吃下去。要喝要喝。来一个猪肚尝尝哦。牛丸和牛肉也可以啊。
也是只用了两天,需要极速适应这边环境的身体就教会了我——喝汤。走到店里,一身汗,落座,喝完一碗汤,又是一身汗。起来,再走回酒店,还是一身汗。第二天,又来,出汗,喝汤,再出汗,我很快和我的身体以及这样的饮食方式形成了和谐统一。
你和他们讲,这边太热了。他们会跟你讲,还好啦,还有三十七八度,这算什么。“不是说要下雨?”“哎哟,你搞错了。”“那只是因为同安区那么一个小小的山区在下雨。”“那它行政区域又在厦门,没办法啦。”“那房间的霉味怎么回事?”“空气潮湿而已啦。”“海风带着海水常常上来?”“对哦。”







没来厦门之前,一直以为这个城市会很大,我们在的思明区,也是它们的主城区,是一个小小的岛屿,好像不管去哪,打车就是十二三公里的距离(价格在32-40浮动)。









中山路转过来的一条小巷子,看着人潮涌动,吃了一顿海鲜。原以为这里商业化会很严重(海鲜很贵,又不好吃),没想到,在一个队友爸爸(资深吃客)的带领下,钻进一家小餐馆,味道和价格都还很公道。



所有的海边随拍我最喜欢最后一张,当时看着明月慢慢升起,夜色下的人群都在各自世界里,包括我,潮水在浮动,明月在照耀,身后的音乐在吵闹,虚无沁满心间。把《春江花月夜》扒拉出来,默默读了几遍。第二张老何做了手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