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诗经》读后感
再读6篇《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流沙河老先生不约的缘由在绪论中已经说明,“秦始皇不要你的什么“雅”,他要的是炮灰,是为他卖命的战士“,老先生怕是低估了当代人的精致,气不过的我气得要重写来过了。延迟退休延长了气不过,却推迟不了气出毛病,加紧推进我的文学史学习,10%的读后感想, 我自己读原文加注释,只读出顷筐为什么有的需要强调易满,关注点总放在救荒本草、救荒植物、救荒野菜之上。参考标题下的解读时,果麦明确标注了赞美武士勇猛,我就看到流沙河老先生口中的炮灰;明明标注了盛大婚礼的场面,我却绕不开《召南·鹊巢》没写出来的那个鸠字,看来由我自己解读的话,这《诗经》怕是没办法读了,还是借助外援吧。 由蒋勋说文学的几篇,引出流沙河老先生的同篇解读,白川静更是分门别类的归纳总结,且来看一看这先民的歌谣,唱到如今我还能感受、触动几分。
蒋勋用《卫风·氓》开启了自己对初民情怀的解读,针对白川静也列为“弃妇之叹”,古代中国社会与生活的理解,蒋勋在大学诗社的时候,就是以文字本身的力量在体悟《诗经》。二十岁上下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时的互相试探,一个被调动起情绪、另一个用行动释放情感,有情调的调情是性感的,也只有那个年纪的单纯,才更易支撑起这样的情感流动。蒋勋用这样的解读为这首诗开头,是自己年少时的亲身所感,而不是依循所谓学院系统的权威,这或许正是一个诗人的自觉,而不是道学家的说教和标准答案,诗人用喜忧参半观照生命,无法描述的生命情状,不对生命下任何确定的结论。但愿像蒋勋说的“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才有通过《诗经》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的需求,而不是生硬的想象“生存的艰难、劳作的辛苦”,“体会生命的各个面向”,“认真并不等于劳苦”,何时何地也未曾放弃的,对幸福、有意义生活的追求。蒋勋也用了后妃之德来作反例,提到“鲁迅认为《关雎》是民间非常直接地表现性爱的一首诗”,作出“鲁迅是故意在反讽”的结论。我读《诗经》虽能感受到常有性爱表现,解读中不妨祛魅“郑卫之音”,把后世的枷锁解去,还性爱以生活的正当性,实在是有感于工商业发达的当下,法律依旧无法保护自由和解放,吃人的何止礼教,吃人的还有贪婪与利己。蒋勋对 《卫风·氓》 婚姻中的背弃,用《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解读了内容与形式、婚姻与恋爱的矛盾,把婚姻当做让恋爱回归真实的契机,走入婚姻后仍吸引你的东西,才是更真实的在意,也才是维系终生的爱恋,这样诗化的解释真的鼓励到我哦,还有能力相信的人们,也不妨一起期待一下吧。蒋勋读诗经倾向于从事件中抽离出来,把诗作为情感的结语、心情的记录,《王风·黍离》在流沙河是凭吊前朝的“故宫禾黍之悲”,在白川静是感叹流浪的游离之诗,比凭吊又多了一份自身境遇的痛苦,这种种设定蒋勋都没有接受,他只建议我们用季节转换时的感觉去理解。而读到《秦风·蒹葭》,再这样抽离的理解为婉转、悠远的情诗,两位更熟悉这个领域的老老师就有不同意见了,流沙河老先生解惑此情景是悼念贤人,如同今天凭吊屈原,这里是秦国人在凭吊水中仙人冯夷,白川静老先生更是批判继承汉学家们的解读,将凭吊引申为祭祀、水神定位为女神。据此我也就由山与水的情感区别,进一步生发出追念逝去亲人的哀思,更进一步联想到女性献祭般的生命历程,各位老师未必认同彼此的意见,于我却是无法自我发现的全新解读,借助外援虽确有受教的可能,但一味闭目塞听也并不是保持清醒的良策。蒋勋勉为其难选了《大雅·绵》,果麦插图版有“奔奏”:奔走宣传美誉之臣,指文臣,还好有流沙河老先生的解读,“有奔奏”,就是能够使四面散开者回头聚拢,就是有凝聚力,我看白川静老先生所说的“对于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和反省,此等被视为中国文学特质的倾向”,倒未必比强行歌功颂德来得常见,还是多继承可能批判的不同意见吧。流沙河老先生在《召南·摽有梅》中提到,“1895年的端午节,在成都东校场“打李子”还打出了一场大风波“的“成都教案”,就挺能说明可能与不可能的批判,你可以解读为一种风俗,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也可以解读为一种挑衅,采取威吓的手段,最后写入历史的虽然是强权的胜利,事后解读历史时却是每个不肯忘却的人内心的评判,《诗经》我还得可能批判的多多继承下来啊,努力吧!
© 本文版权归 Section 23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