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fe and sound
在成都后少有的慰藉是,和许久没有太多交集的初中同学又玩到了一起。我们是初中时的好友,读了不同的高中后互相写一摞一摞的信,在周末一起逛超市。后来大学去了不同的城市,又逐渐疏远。在她女友毕业后,她们从西安搬到了成都。虽然之前也有联系,但都在节假日偶尔碰面,直到今年,她们邀请我去她家玩,我们又重新联系在一起。
最令人惊讶又欣喜的是,我们分开了这么久,变化了这么多,思维却出奇一致。甚至还在冲类似的浪,浏览类似的内容。
我们小学和初中都读的同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在不同班,也并不认识。因为划片招生,初中同学和小学同学有不少是重合的。也经常出现某某的初中同学是某某的小学同学的交叉。初中时我们分到了3班,但她的大部分小学时候的好友都在4班。为此她有些失落。但很快,我们有了一见如故的体验,我至今记得,七年级开学不久,我们在破旧的雨棚下,发现彼此都喜欢柯南。后来顺理成章成为了好友。
初中的压力不算大,学校教学水平也乏善可陈。因为不怎么读书,我们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校园生活。一层楼只有四个班,除了本班同学外,其他班的同学我差不多认识了一半,包括她的小学同学们。她也熟悉了新的朋友们,大家都玩得很好。同学们之间有一个娱乐活动,就是撕下一点试卷或者书页或者什么纸写纸条,可能我是发起者,至少是发起者之一,我和朋友们写了很多纸条,我把他们给我的纸条放进文具盒,到初中毕业时用相机给它们拍了照,然后收进一个小小的糖果盒里,至今还在我家里放着。
当时学校很重视字写得好不好这个问题,年纪里形成了学习书法之风,而学习书法大都在同一个老师处。不知学校语文老师是否收了一点回扣。这个老头当时五十多岁,开一辆别克车,通过教书法和当时炒股大赚了不少,教得倒还不错。我和她经常一起去,老头说我们是双胞胎。这个说法非常离谱,因为长得毫不相似。
初三时开始晚上补一点课,但没补多久就被举报了。这个补课是按照成绩排名重新分班,我们所在的班级补的内容略有一丝竞赛和高中提前批招生性质,我们俩都不大听得懂物理。因为在这个补课能和不同班的同学一起交往,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有次物理课她给我听了一首歌,泰勒斯的safe and sound, 我惊为天人。泰勒斯陪伴了我们少年时代的一部分,现在我熟悉的歌也是那时听的,什么she wear high heels i wear sneaker云云。
中学生总想显得自己特别。我们应该读了一些书,互相的信件里交流了不少各种书的内容,并批评了周国平对女人和哲学的发言。高中时她给我推荐过《浪潮》,这部电影对高中时的我影响非常大。
到今年见面时,即便从高中毕业开始计算,我们各自都经历了许多,但仍然对很多东西有出奇一致的看法。甚至在人际交往上保持着类似的成熟分寸。虽然我们不再读书,变成了打游戏。今年一起看了《末路狂花》和《坠落的审判》。不禁怀疑青春期给人的影响是否那么持久。或者其实没有变化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