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源使用手册
前言:
今天上午单位组织体检了,血压,体重,心电,B超啥的都正常,唯一一项不正常的是,诊断出“轻微的急性魂不守舍”。
大概症状是没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了,经常性的走神,思维游移不定,没法集中到手头任何事情上……
我本来打算今天晚上回家继续恶补《结构化学》的“分子对称性”里的“特征标表”的,结果完全看不进去啊,所以,干脆干这件事吧,给你写《冯源使用手册》。
相当于“旅游指南”或者“电器使用说明”之类的工具书。
虽然是你的原因,启发我写以下的内容,但它也同样适用于以后碰见的其他相亲对象。
以后再加她们微信之后,直接把这个发给她们,给她们提供一个参考,应该是能省去双方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猜来猜去的误解。
她会知道,冯源这个“相亲产品”,不是我所需要的,就不会贸然下单了。(贸然下单,不但双方要承担路费餐费等不必要损失,而且还常常附带造成精神损失)
另外,作为类似“旅游指南”的作用,它将直接,便捷,诚实的为各位女士提供很多通过一次见面,两次吃饭,三次电影所不能获得的对冯源的深入了解。
因为往往在现在的相亲场合中,大家疲于按照大环境约定俗成的一套规则,话语体系去交流,这种对话,很多是交际性的,流于形式,出于礼貌,很难表现双方的真实的内在本质属性。
这种低效率的沟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容易造成假象和错觉。
而且,就从纯粹的人生体验来讲,深入的了解一个陌生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如果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它可能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一定启发。本来相亲是创造了这样一个了解他人的机会,但从我的实际体验中看,大家往往对对方的了解,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阶段。
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亲都是盲人摸象,瞎子相马,往往因为偶然的因素,不重要的细节,大环境施加给双方的偏见,刻板印象,造成各种“洞穴假象”(注:柏拉图《理想国》里的一个概念,我想你应该知道的)。
就比如去景区旅游吧,一看大门破破烂烂,直接打道回府,结果错过了里面的风景;然后回家才知道,那只是个废弃的侧门……
好了,切入正题,本手册将大概包含以下内容(内容将随着今后用户的反馈,不断更新):
1,冯源的历史,(这一部分是受跟你聊天的启发,因为你说嘛,做外交官首先要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
包括:情感史,经济史,求学史,体育史,价值观史,恋爱观史,人生观史,捣蛋史,叛逆史,中二史,挫折史,暗恋史,性史,性幻想史,上班史,游戏史,电影史,音乐史,画画史,离家出走史,游山玩水史……
2,冯源的缺点和毛病:
主要包括他在这么多年的相亲生涯中,遇见的各个相亲对象对他的意见和吐槽。(女孩子一般不好意思方面对他说,一般都是背后给介绍人“打小报告”,比如2019年与某某见面,人家后来跟介绍人反应:你们就骗我吧,说好的富二代官二代呢,怎么来了个收破烂的,他来见面,鞋子破两个洞,露着脚趾头;上衣上残留着头皮屑和饭疙粑;棉袄上破个窟窿,露着棉花;头发支愣着,像个鸡窝,几天没洗了?)
3,冯源的性格,这里使用各个心理模型对他的性格进行描述,因为目前为之,在这个领域,国际学术界没法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有几种人格测试,几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理论,基于精神分析的解释,荣格的学说,统计心理学的测量;结构心理学的解释;还有比如基于“星座预测”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八零后女性中较为流行,但到了九零后,零零后,对其相信的程度,热衷程度,逐渐减弱……冯源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暂时持保留态度,但受周围同龄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像,也曾经有一定程度的相信。但重要的是,冯源本人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参见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他认为,如果周围人都信奉某种理论,某种解释,那么,至少从人类学的角度上考虑,这种理论,也会在某些层面上有效,比如:集体无意识,心理暗示,催眠疗法等……
所以,星座预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4,与冯源交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5,与冯源交往中的故障及维修
6,怎样从冯源那里榨取更多快乐,以及快乐的类型
7,冯源没法提供的快乐类型,冯源的局限性及替代方案。
……
正文
鉴于作者现在处于魂不守舍,失眠,思维混乱的状态,还暂时不能理清思路,就不按照目录列举组织正文内容了。下面开始大杂烩,想到哪说到哪,可以认为是目录所提供内容的混合物,等头脑内混沌的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思维的溶液沉淀澄清,再逐渐整理……
先从这张照片开始,大概是引出童年时期的历史:

这个我也不知道是谁拍的,反正是在姥姥家客厅拍的。我翻家里相册的时候,发现这张和其他照片不太一样,其他基本都是这样的:

就是过去那种胶卷相机时代的摆拍吧。
就找到上面的第一张,是个自然的生活状态的照片。
地点是姥姥家的南边的客厅,我不是坐在椅子上,是坐在靠墙的床上。那个床,曾经是表姐一家三口的床,这间客厅,也曾经是表姐一家三口的房间。1995年吧,她们一家搬到棉纺路去住了。
那会儿,我和表姐都在幸福路小学,她比我高一个年级。姥姥家离我们学校很近,我们俩各自的家,都离学校很远,特别是我,所以,我们放学的好多时间,都是一起在姥姥家。
表姐很爱看书,我很不爱看书,基本不看字书。我大舅经常夸表姐,说她爱看书,能学到好多知识。
我不服气,就辩解说:那我爱看电视,电视里也有好多知识啊。
我那会儿大概上小学一二年级吧,学习不是多好,考试时而中等,时而垫底。特别是到了三四年级,更加落后,三年级有一次数学考试还差点不及格……
所以,我的识字率,低于同龄人水平;表姐的识字率,应该远远超过同龄人水平。
现在想想,我虽然那会儿很不爱读书,很不爱上学,但天天看表姐读书……并且,姥姥家,表姐的屋子,当时几乎就是个大书房。我虽然不看书,但我却天天“看着”那些书,守着那些书,天天缠着爱看书的表姐……
所以,我可以骄傲的说,我那会儿的“文化底蕴”,还是超过同龄人平均水平的。
所以,你不要被照片迷惑了,虽然这会儿表面上看着很爱学习,认真写作业的样子……
我那会儿的不爱学习,三心二意,已经不只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解决的了的问题了。三年级期末考试完,也可能是二年级期末考试完,我爸甚至带我到学校旁边的医院,作医学检查了……
我就记得是出了校门往北走的一家医院,印象中是郑州第五人民医院吧。但那旁边还有个郑大三附院,也就是妇幼保健院,现在想来,那家医院开这种门诊的概率大一些……
反正能记得,好像是让我在一个橡胶充气球上保持平衡啥的,还有独木桥啥的……然后,穿白大褂的医生,拿着一份跟我们数学考试卷子差不多的,上面有好多应用题的纸,让我解答……
反正,我就记得,大概结论是个啥“统觉协调综合征”啥的,奇奇怪怪的名字,记不清了……
反正大概就是,表姐看书,我在旁边看她看书,有时也和她一起看。其实也不是一起看书,是一起给书上的插图添砖加瓦……在书上画小画,给姥爷订的《人民日报》的领导人照片上,加一撮日本鬼子的小胡子……头上再画一条日本武士头上缠的白布条。现在知道,那种小胡子叫“卫生胡”,是为了带防毒面具方便留成那种形状的……
总之,这之后,我们的创作往往被大人发现,大人就说:像恁这行为,搁文化大革命那会儿,都得当成反革命去枪毙……
表姐爱一边吃饭一边看书,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所以,她的那些漫画书,往往粘着米粒,往往有菜汁,酱油的浸渍痕迹。
总之,你可以把我俩当成原始森林里的两棵新发芽的小树,为了生存竞争,彼此争夺阳光和养分。表姐是一棵沿着主流健康生长的旺盛的小树苗;我是在她旁边的,因为在竞争中失去一些赛道,被迫寻找一些“非主流”生长路径的小树苗……
她是正着笔直往上长的,我是沿着蜿蜒崎岖,扭曲拐弯的方式艰难挣扎的。现在想想,我小时候的叛逆和倔强,也可能是出于嫉妒或者自尊吧……
但也不能说完全是这样,我那会儿主要还是有点崇拜我表姐的。我和表姐的关系,打个比方吧,有点像十八世纪的俄国和西欧。俄国既羡慕和崇拜西欧,向西欧学习,又心里看不起西欧,可能是自卑和嫉妒吧。所以,俄国的思想家,总想着拼尽全力,走出一条非主流的道路,有时刻意和西欧不同……从他们后来的飞机坦克,文学绘画,社会体制,都是让人感觉奇奇怪怪的——他们刻意的和主流分道扬镳……
好吧,回到姥姥家,表姐的那些书。现在想想,那会儿,表姐一家在姥姥家住的时候,那里非常乱,到处是书,姥姥那个楼,在当时看来就很老旧。厨房的橱柜是木质的,油烟熏的黑黑的,油渍渍的。那会儿,每天早晨,表姐家,要喝牛奶,当时好像还没有工厂生产的袋装牛奶,牛奶是散装的,农民自己卖的,哪有啥质量控制。所以,每次喝,味道都不太一样。
有时奶腥味很重,有时有淡淡的清香。姥姥可能为了压制牛奶的腥味,每次煮牛奶,要往里加一勺或者更多白砂糖……
这样又甜又腻的牛奶,很多次让我反胃……我在家似乎是不喝牛奶的……
我想表姐她们,可能是天天要喝牛奶,所以习惯了……或者是我味觉太敏感了,反正总想吐。
我印象中,他们总是用一个带长柄的小铁锅或者是铝锅煮牛奶,那个小锅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烧黑的牛奶,和金属产生了化学反应……牛奶的某些有机分子,结合了铁离子,形成了稳定的极性共价键……或者,积年累月的奶中的油脂,渗透进了金属里,那个锅,和西藏牧民的大棉袄一样,又黑又油又粘不唧唧的……
还有,她们家还煎“糖心煎蛋”,故意不把蛋黄煎熟……这也让我吃了想吐……为这两件事儿,我没少挨吵……
这给我造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印象,我说的是这种油腻,从物质层面,渗透进了精神层面,让我一直有这种印象:
表姐家是丰富,富裕,油腻腻,有些混乱,过于丰富导致的混乱。这种过于丰富的混乱,又导致了她们有一种不拘小节,有一种肥沃的滋养,细菌和养分都很丰富,导致了她们精神上的健康和免疫力;
我家呢,正相反,我妈妈是个节俭拘谨的人。做饭喜欢用清水煮,很清淡。这样,食物中有一点腐坏或者“道德败坏”的味道,我都能尝出来……对应于文学,就像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那样,我能“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这造成了我性格中的敏感和挑剔,跟极端一点说,甚至有些脆弱和容易神经过敏……
还有,我家的整个装修,从墙上作为装饰的木皮的油漆,到家居的造型,油漆,家里的布置,在精神上,都透着一股子节俭清贫的气息……
可能和我妈妈的性格有关吧。我记得,我家,那个老房子,所有的家居,木制家具,都是涂的一层朴素的,原色的清漆……像是现在的水性漆……
而表姐的家,家居几乎是很厚的油性漆,她家地板也是大理石的,书柜——深红色,暗红色,很厚重。那时我太小,也不知道是实木还是啥的……
我家呢,你要了解木工就知道,木头不加任何调色剂,刷清漆,都会成一种单调的橘黄色……
对,我家的整个色调就是这种单调的橘黄色……不是暖色的,而是清冷的橘黄色,是“陶渊明独爱菊”的菊黄色……
下面放一张我以前的家的照片,我们1995年到2010年住在这里,后来搬家了,租了出去。2014年到2015年,我又一个人在那里住了大概一年。

你看,整间屋子都是这种色调,地板是很普通的陶瓷地板。很多家居,都是父母刚结婚时,也可能是结婚前就做的旧家具。他们可能是1984年结婚的,那十年之间,他们搬过很多次家。这些旧家居,就一直跟着他们,搬来搬去。
作为对比,我表姐家,搬一次家,就换一套新家居。而且,那几年,我们国家经济生活发展很快,家居,装修风格,家装观念,迭代进步,表姐家算是紧跟时代潮流的。我家基本保持着传统的简朴的习惯。注意,这里没有褒义和贬义,完全是中性的描述这两个家庭的精神特质。这两种精神特质,一直影像着我和表姐的生活方式,不论经济形势怎样改变……
表姐那时很聪明,活泼,大方。现在我看她小时候的照片,觉得她那时很漂亮,但当时,我对她没有太多那个方面的感觉。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个方面”,是更接近于佛洛伊德学说的“那个方面”。是一种对异性的审美,在第二性征发育之前的审美,是“口唇期”的审美。那会儿,我也对好多女生有“美好的感觉”,但对表姐没啥感觉。
开头第二张照片上的漂亮女孩,是我表姐,那张照片应该是1998年照的,也可能是1999年,那时我俩十二岁。
对了,还有,表姐心理早熟,她还早上一年学,但她的成熟程度,完全超过同班同学。
她经常把同学带回家,姥姥家玩。她那些小学同学,我都快认识了。我记得一个小胖子,叫李小义;还有几个男女生,还有个外号叫“猴拉稀”的……
然后呢,我们姥姥家,家属院又是一群小孩儿,也围着我表姐屁股后面……
主要是比我们俩大的孩子,跟表姐玩儿的好。我呢,在学校,在家属院,都特别边缘,几乎独来独往,一个人玩……
偶尔,运气好时,会交到一个珍贵的朋友,而且往往是比我小好几岁的,和表弟一般大的朋友。
其实,如果下到楼下的家属院里,我是和表弟玩儿的比较多的。我老带他玩儿那些我平时自己一个人玩儿的东西。我循序渐进的诱导他,训练他,启发他。我们俩的关系,更像导师和学生,不是现在的学校里的导师带学生啦,是像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他们那时的师生关系。
那会儿,一个大师,往往会带一个年轻的美少年。
而我表弟小的时候,在三四岁的小孩儿中间,可以算是美少年了……
而那时的我,十岁左右,是个没法描述的少年,说我沉默寡言吧,我在班里确实沉默寡言,但在小孩儿面前,比如在表弟面前,我又口若悬河,像个古希腊的演说家,智者……
那会儿的我,虽然在主流认可的领域上,比如学习上,一塌糊涂,但歪门邪道上面,却很有兴趣,很有“成就”……
比如捉虫子啊,拆姥姥家的表啊,偷班里的班费啊,偷同桌的钢笔啊,拆打火机啊……
最主要的,我对物质的东西,各种小玩意儿,小机械,小石头,小铜钱有这病态的痴迷。
我沉迷于,陶醉于得到这些东西,不惜一切代价的,甚至是偷……
我能记得的,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我爸有个同事,是个外交官,他家里很多非洲,东南亚国家带来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件,我痴迷不已,有一次,偷走了一个不知道哪个国家的小镀金的胸针。
很精致小巧,上面的图案,对当时的我来说,完全来自另一个世界……现在回忆起来,很像中世纪欧洲贵族的家族徽章……
还有,另一次印象深刻的作案:可能现在已经没有那种电动玩具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有一种电动的钓鱼玩具。一个塑料的转盘,下面是个机座,圆形转盘上,均匀分布着很多小圆洞,每个小洞里,放一条塑料的小鱼,小鱼的嘴很大,基本占据半个身子……

随着圆盘的转动,小鱼的嘴会一张一合。小鱼本身没有动力源,只是一个简单的传动机构,嘴那里有个轴,机座的转动,带动小鱼的嘴的开合……
然后,小朋友一人拿一个鱼竿,去让塑料小鱼咬你的鱼线……
其实我姥姥家就有那种玩具,但我能记得的是,有一次,跟表弟一家人,到表弟的表妹家做客,我竟然偷了人家一两岁的小妹妹的这个玩具里的小马达……
对,我那会儿已经精于机械了,对机械原理,有种天然的直觉。那整个玩具,目标太大,大概比吃饭的盘子还大,直径大概有二三十厘米吧。但玩具里的电机,马达,一般都是标准件,通用的尺寸,只有核桃那么大……
拆走之后,一时间发现不了。如果碰上对机械不敏感的大人,有时玩具坏了,他们也不知道是哪的问题,也不知道是我把电机拆了……
但那一次,我被发现了……
总之,有那么一段儿时间,大概在我九岁,十岁的时候吧,我是挺著名的小偷。不但家里人知道我爱偷各种奇怪的东西,连老师,全班同学都知道……
大家当然更加边缘我了……
但在偷到的小玩意儿那里,我的精神损失,应该得到了补偿。现在看来,偷,是值得的,如果我偷到的东西,给我带来的精神层次的愉悦,不能抵消家长,同学,老师对我的冷眼,批评,孤立,那么,我为什么要偷呢。
在此,我体会到了孔乙己说的或许有道理——读书人的事,能叫偷么?
比如孔乙己偷书,他偷书,是为了精神需求,为了求得孔孟之道,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偷窃的罪行吧……
至于当时的我,偷来那些小马达之后,基本就是继续拆。把他的转子拆掉,当陀螺玩儿。或者就拿在手里把玩儿。就看那些铜线在铁芯上绕来绕去,把它当做一件工艺品来欣赏……
还有,定子,是两个小磁铁,我也拆下来拿着把玩……
但电刷基本上是扔了……
我爸那会儿,就很看不起我这种瞎拆东西的行为。他不是看不起我偷拆东西,他是看不起我拆的很没水平……
说个实话,我爸,在当时他们那个大环境里,也算是个挺另类的家长吧。反正他绝对不能归类到传统的家长的范畴里……
他是有点自视甚高,看不起一般人,所谓的一般人,就是那些不懂机械,不懂电气原理,不懂电机控制,不懂控制论的人吧……
他大学是学化工的,大概需要学电机原理,电机控制,这些课吧,大概懂什么电机控制曲线,什么磁偶极子,什么电机设计,功率匹配啥的……
所以,每次他看我把电机的转子当陀螺玩儿,他都恨我不成器,说我纯粹是瞎胡闹……
然后,我记得,他找机会给我讲了电机转动的原理,顺便也讲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原理……并且告诉我,还是好好学习吧,你感兴趣的这些,书里都有的……
后来,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寒假吧,我去表哥家玩儿的时候,把他初二的物理书给看了……大概是两个晚上吧,兴奋的不能行,然后,整个假期里,张口闭口就是啥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啥静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
嘴里时不时念叨着:省力不省功啥的……
反正是疯疯癫癫,神神叨叨的,偷也懒得偷了,兴趣开始转移到看一些奇奇怪怪的,科普和伪科学和神秘学和阴谋论互相混杂的书上……
但正业还是不务的,一定要坚持不务正业这个核心价值观的……
好了,现在谈谈我印象深刻的那几本书吧,我偶然在家里的老照片中发现了其中一本:

就这张照片,我妈手边的那本大厚书……
我光看它模糊的身影,就能认出它来。它好像一共有四本。我记得,大概是1998年的五年级暑假,或者是四年级寒假买的……
那天,好像是我妈,大姨还有谁,模糊的印象里,是一个下午,姥姥家附近,新开张了个图书批发市场,这四本书,应该是在那个市场上买的。
有一本,封面上是一辆坦克,可能是英国的挑战者坦克吧,或是俄罗斯的T72坦克,或是美国的M1艾勃拉姆斯坦克……我当时也不知道那是啥坦克。那一套书应该是很有名,影像了我这一代人……
可能吧,我表姐估计是不怎么看得上这种书的……那一套书的全称,好像叫《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如果没记错,是四本……
封面是坦克的,讲军事;照片上的,封面应该是古代的天体仪,或者是星轨仪之类的吧,讲历史社会的;还有一本,封面是只大熊猫,应该是讲自然,动物,植物的;最后一本,封面是啥,我忘了,反正是讲科技方面的……
书里的内容,我头脑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是一张图,是一张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给外星文明发的人类信息的图片……
那个图片,当时我也不懂,反正给我一种无法描述的神秘感……
我记得,在当时的书上,画着一个裸体的男人,一个裸体的女人,他们在做一个神秘的手势……背后,还有一些当时不懂的几何图形,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公式……
看着这张图,当时的感觉是,好像我的血液要凝结了一样。有点害怕,神秘的力量,让我长久的盯着那张图……
把地球文明的信息,播放给全宇宙的智慧生物……
在后来的多少年里,我是不是的在什么地方听说过旅行者一号的零星信息……
上大学时,在某一本介绍数学史,或者是数学哲学的书里,好像提到了,挑战者一号,和外星生命,用数学语言交流,一种根据数论编码的语言……
如果外星智慧生物的数学水平,能够理解数论,那么,它就能解码旅行者一号的全部信息……
还有,好像初中学勾股定理的时候,老师也说过,旅行者一号的表面,画了一个“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三角形……
然后,今天我想到它,主要是觉得,它和本手册的目的有某种内在的契合,都是寻找伙伴……
结果今天,我特意上网,想搜索出童年印象中的那张神秘图片,结果……
最后,找到资料最全面,最权威的一家网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网,去找……还真有……
不过和印象中不一样的是,人家本身发送了四五十张图片,百科全书里只有一张,估计是要通过一张图浓缩四五十张图的内容吧,丛书的作者,应该是把图片做了修改和叠加……
然而,面对美国国家航天局的原版图片,我没法再找到小时候那种感觉了……
这里,我随便选几张图片贴出来吧……

上图为旅行者一号的主视图。

上图为储存人类文明信息的磁盘,我对天文学一无所知,不知道那些图形代表什么,可能是地球在银河系中的坐标吧。

把磁盘安装在旅行者一号上。

一张宇航员照片。

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我的生物知识停留在高中阶段,T和A好像是社么鸟嘌呤,腺嘌呤啥的吧……左边应该是构成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你光标个氢,碳,氮,氧,磷啥的,外星人肯定很难猜啊,把电子排布标出来,他们能不能猜中,就看缘分了……
当时计算机作图能力不行,如果放到现在,应该同时用电子云的轨道,s,p,d轨道啥的,把原子,分子的波函数图和概率密度函数图标出来……

DNA碱基对的连接方式,高中生物学过……

地球的主要人种。

地球在各个不同阶段时的板块状况,考虑到外星人距地球太远,他们所看到的地球,可能是几十亿年前的形态。图中的地球:15亿年时;45亿年时;45.1亿年时……

人类繁殖模式的示意图。

小时候从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应该来自这张图片。

几种基础物理单位的换算公式。

应该是地球在银河系中的坐标。

人眼能分辨的可见光波段的光谱,波长从380纳米的蓝紫光到800纳米的红光。看样子当时还没法用计算机合成光谱,这个光谱,应该是用棱镜或者光栅分光获得的,这是“真正的”光谱。不过估计用的是闪耀光栅,因为棱镜分光,得到的色散光,波长是非线性的,蓝紫光分开的程度大,红光分开的程度小。从这张照片上看,分光是均匀的,所以应该是用的闪烁光栅……

联合国大楼。
感觉把这些照片加进去,虽然跑题,但把我的手册和联络外星人联系在一起……
反正已经跑题了,下面就继续跑题,放飞自我吧……
顺便再聊聊我爸……

他跟我是完全两类人,虽然别人都说我们长的很像,笑的表情也像,动作举止也像……
但按照中学课本上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按这个定义,我们完全不像。
从上面这张照片中就能看出端倪了。所有的照片都是我在相册里大概随机找的……
我想,大概是我们去安阳哪个地方玩儿时照的,大概十岁或者十一岁吧。可能是安阳林县的红旗渠博物馆门口,我猜。
我在专注于手里的小玩意儿,对什么照相,什么红旗渠,毫无兴趣……
我手里拿的,百分之九十的概率是从打火机里拆下来的电火花打火器,那会儿,大人都叫那个“电子打火”……
我不知道曾经为了拆出来那玩意儿,拆了多少个打火机……不过,我爸单位抽烟的人多……
但当时,那个还是有点稀罕的,因为,最开始,打火机基本是转轮摩擦打火的,打火机喷气口有个小转轮,转轮上有好多凸凹的牙,增大摩擦……
后来,九十年代中期,在一些金属的打火机,比较高档的打火机上,开始用这种电子打火,再后来,电子打火取代了转轮打火……在最便宜的打火机上取代了。
现在,反倒是贵的金属打火机,好像大多是转轮式的……但我不吸烟,也不太懂打火机……
就是小时候,老把它拆下来,按着玩儿,自己电自己,电我爸,电我爸同事,电蚂蚁……
我爸同事警告我,那个电压很高的,有几万伏特……
我大概是四年级,五年级的放假的时候,经常整天呆在我爸办公室,更早时,一二年级也呆在,但没那么多。
中午基本是吃盒饭,算是现在外卖的雏形吧。当时,装盒饭的盒子,就是白色的塑料泡沫餐盒,和现在的绝对不一样……但我不是学化学相关的,两种材质的具体名字,分子结构式,特性,我也不知道……
好吧,那我为啥现在看《结构化学》?就为了我们现在工作涉及到一种光谱仪,所以我得学光谱学,原子光谱,得学原子物理,分子光谱,得学结构化学……但还好,它们的基础都是量子力学,和物理比较接近,而好歹,我们学过《大学物理》,还有后来我又干机械,又得学各种力学,所以对物理相关的还相对知道一点儿……
好了,说回盒饭,那会儿那个卖盒饭的,好像就开在我爸单位对面,好像有个特别小的门面,按现在的标准,根本不会让他营业……
盒饭内容,我记得,是:蚂蚁上树,辣子鸡块儿,酸辣土豆丝,还有排骨,还有米饭……主要是这些吧。
在我当时的概念里,我爸他们干的是“打假办”,可能现在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
我对他们的工作也不懂,就零星中,无意的在听他们说话,久而久之,听到一些名词:稽查大队,打假办,315,抽样,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假化肥,假农药,捆装啤酒……
然后,我翻我爸的办公桌,发现类似于现在桌游用的“二十面骰子”……好像是在一个和笔筒的直径差不多的圆柱体盒子里,放了好多塑料或者亚克力材质的这种骰子,有各种面数的正多面体……
那会儿幸亏没偷那个玩意儿……
听我爸说,他们好像是用那个做抽样用的……后来听他说,他们单位最早的抽样这一块儿,是他建立的,当时,可能全单位,可能只有他懂统计分布,高斯分布,咖方分布,学生氏分布,最大似然估计啥的吧……
后来当然又来了好多专家,就计量学方面的,再说,他本来也不是学计量的……
反正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我爸就没做过啥技术工作,他们更像执法部门,更像冲锋陷阵的……更像美国药品管理局……就差陪武器了……
那会儿,整个社会好像还有点暴力……他们本该是做技术的,最后弄的跟警察差不多……
有点扯远了,反正我的印象里,我爸没有一点书生气,或者一点儿也看不出是做技术的……
我那会儿的印象里,他就是跟这个吃饭,跟那个喝酒,猜枚,划拳,唱卡拉OK,然后不回家……
我倒是对当时,九十年代中期,郑州的饭店的情况,特别是中原区的饭店,歌舞厅,特别了解……但现在,郑州有那些饭店,我全不了解,好像现在的饭店,和当时的饭店,不是一个概念,饭店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功能已经变了……
饭店的精神气质也变了。
但同时,我爸是啥样的人,其实我也想不明白。反正不能简简单单的看他……
我比较喜欢,和他一起睡的时候,让他讲他小时候的故事……
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对农村,对稻田充满幻想吧。他小的时候,郑州还很小,走两步就到农村了。当时工业少,建筑少,楼也低,所以,不需要挖太深的地基,所以,地下水的水位就很高……
在地上,随便挖个坑,坑里马上就渗满水了……所以,很多动物,很多沼泽,很多稻田……现在,郑州基本上没有稻田了,地下水没了。而且就算打很深的井,抽地下水,也不能喝,城市和农田的农药,化肥,已经把地下水污染了……
他讲,他小时候捉过一千条蛇,可能还更多。他把蛇头,用钉子钉在砖墙上,拿小刀一划,把蛇皮剥了。然后,再把蛇胆弄出来,给我奶奶吃。
好像是败火还是啥的。好像是我奶身体不好,需要吃蛇胆……我也记不清了……
我觉得,他一点儿也没夸张,因为我们一起爬山,看见蛇,正常人的反应都是躲,或者吓一跳。他是,根本不在乎,有时还顺手把蛇提起来,玩儿一会儿再放了……
从他那种毫不在意,我就知道他和蛇的关系了……
他还捉过很多青蛙,应该是吃了,他给我讲过各种各样的青蛙……
他显然不是自然主义者,也毫不相信一点儿所谓的“万物有灵”,起码在年轻的时候……
后来,可能看的电视,电影多了,慢慢的被社会上就行的“自然主义”观念影响了……
反正在我小时候,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的东西,宗教的东西,都跟他绝缘……
他讲的故事中,唯一有点神秘色彩的就是,他听我爷爷说,刺猬能吃蛇,蛇能吃青蛙,青蛙又能吃刺猬……
青蛙咋吃刺猬?
故事讲着讲着,他就开始打呼噜了。我晃晃他,他就能含含糊糊的再讲几句,然后,又开始打呼噜;我再晃晃他……像挤牙膏那样挤他的故事……
我小时候,晚上总是很兴奋,躺在床上很久才能睡着……
我还模糊的记得,我第一次失眠,应该是小学二年级,不为任何事,就是“为失眠而失眠”……第一次体会到失眠的感觉。纯粹的失眠,一整夜,到天亮。当时甚至觉得有点奇特。
我觉得,小时候,我们家庭的环境里,晚上,我们一家三楼坐在小茶几边吃饭,我觉得,我们家充满了道德氛围。
其实有点类似于宗教氛围的雏形……本来,道德和宗教,可能就是混在一起的,就像早期的哲学和科学……
我爸和我妈,价值观,在大是大非上,是比较一致的,虽然他们气质不同。可能是时代原因吧,我爸是1958年人,我妈是1960年人。如果生活在我生活的年代,我想,他们是不会走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差距太大了,除了共同的道德感。
其实就算从他们同辈的角度看,他俩的道德观,价值观,应该已经过时了,不太和时宜了……
他们还是那种他们童年,青春时期,社会上通行的价值观,我觉得……
所以,这就给我造成了一个影像,在我家的道德,和在学校,在姥姥家的道德,是不一样的。又因为,我在学校和姥姥家,都是边缘化的,这就使我自然而然的倾向于家庭内部的“道德孤岛”……
我可能在上小学之前,就开始懵懵懂懂的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了……
同时,在两种道德的夹缝中,我也对班集体教育我们的那一套,更不太在意了……
到最后,我可能是更倾向于“启示性的道德”,就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知……不在乎外界的规范……
还有,我家没什么形式化的规矩,我没什么家教。其实我是很晚才注意到这一点。就这两年,我在荥阳上班时候,有时在单位食堂吃饭,有时是早上没时间做饭,带馒头在办公室啃。同事们就说:“冯源,你吃饭能不哔呀叽嘴不?”
我说,啥?啥叫哔呀叽嘴?……
我从来意识不到这些繁文缛节……
还有,我感觉,我父母管我应该算松的。我记得一个细节,那会儿,我学习特别差,我爸好像不怎么直接打我或者吵我啥的,最多就是辅导辅导我作业,差就差吧……
然后,我见他买了好多谈论学习方法的书,他经常给我读那些书……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我说,这跟我课堂学习的内容也没关系啊……
我记得最清的,他那会儿还买了一本《学习的革命》,当时特别火,大概是1999年吧。后来,我表姐说,那书都是炒作啥的……
我也不知道,我爸给我讲那些书,我实在没啥兴趣,就觉得他的行为是“脱裤子放屁”……
可能他是想系统性的解决我的学习问题吧。我的眼光就能看到眼前的一步,他做事,喜欢看好几步……
我爸是搞这些,我妈热衷于用食补或者中药,改善我的身体,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我的学习……
她逼我吃鱼脑,还有鱼眼……鱼脑很难吃的,说不上来是啥味儿,怪怪的;鱼眼相对不那么难吃,因为它几乎没啥味道,只是很难嚼,很硬。
两害取其轻,久而久之,只要我妈在场,我为了让她高兴,就主动吃鱼眼……
久而久之,所有亲戚,还有我爸单位的同事,都知道我“爱吃鱼眼”……
当时,报纸,杂志上,很多中药偏方,我妈把它们剪下来,贴在一个本子上……
后来,她还逼我爸吃“醋蛋”,就是生鹅蛋,加醋,搅拌混合,直接喝……我爸很怕这个……
还有,她给我煮三七水……
还有,她还把贝壳磨成粉,给我煮水……
还有,她还用一种叫“鸡内金”的东西,磨成粉,给我煮水……
还有,她还逼我爸吃醋泡花生米……
还有,如果我鼻子不通气,她就切半个生蒜塞在我鼻子里……
还有,她逼我爸喝洋葱泡葡萄酒……
还有,如果我流鼻血了,她会用沾了醋的纸,塞我的鼻子,然后,让我举起和出血鼻孔中心对称的那只手……
……
事情就是这样……
她在四川学过中药。可能因为这个,才认识的我爸。
她是很后来,才开始跟我谈论这种事情的,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
她说,最早的时候,她是经人介绍,认识的我爸,可能是我二姨介绍的吧,说我爸是个大学生,你应该去见见……
结果一见面,我爸头发蓬乱,棉袄破破烂烂,棉花从棉袄里漏出来,言谈举止一点儿也不行,她就没看上他。这事儿就算拉倒了……
我妈呢,她自己说,年轻时想进文工团,喜欢唱歌……很漂亮……
我想,她大概是喜欢那种有气质的男人吧,但我爸,显然和气质不搭边……
后来,她中学毕业,想去考四川的中药学校,因为数学不好,需要找老师补习……不知是谁,又说介绍个大学生,数学很好,给她补习……
结果,这另外人介绍的,还是我爸……
然后就是补习……
可能在一起谈论数学的时候,他们决定在一起了吧……
我猜哈,像一般的相亲场合,没有啥具体内容,都是形式上的,言谈举止啊啥的,我爸可能没啥发挥的余地,可能谈到具体的数学问题,他才能表现出他的魅力吧……
大概就是这样……我们家人在一起,一般是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的……我妈给我讲的也很简略,没啥细节,那阵子,我爸天天不回家,可能是有了外遇,我猜……
但我们谁都不在家提这种问题……
虽然我家的环境,相对轻松自由,但我在家,也很腼腆,我在家,一般不去看父母的眼睛,我一般都是回避他们的目光……
我凭着他们的声音,语气,说话的间隔,音量的起伏,来感受他们的情绪……
我们一直这样生活,就感觉这样很自然,很轻松……所以,我一直说话不怎么看对方的脸,特别是和异性交往……
后来,听说这样是不尊重人,蔑视人的表现……
所以,上班之后一段时间,我刻意的把这个习惯改了,为了适应外界……但后来,跟第一个女友分手以后,我一个人生活,就又恢复原样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独处会自在一些,但我人随和,也合群,跟朋友一起,他们也喜欢我。我觉得喜欢我……
所以,我常常一个人散步很久,走很远,小时候放假就这样在外面游荡。真正开始频繁的这样走,是上大学之后……
我大学四年,有三年零十个月,都想离开学校,除了刚开始的两个月蜜月期……
我想退学……
我们学校在西开发区,瑞达路与科学大道口。我上学是2005年,那时,那个地方很荒凉,既不是农村,也不算城市……
我很不习惯那种环境,也不喜欢集体生活……
我们是半军事化管理,分大队,区队,班啥的,除了我们寝室那几个人,其他人我全不认识……
除了上课,我就常常在外面游荡,拿一本课本或者什么书,边走边看……
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书……在这种忧郁压抑的生活中,我的眼界也稍微打开了一点……
这也算一种逃避吧……
那会儿,我更沉默寡言了……
但晚上十点之前,必须回到寝室,我又和同学有说有笑……
好了,我说累了。
五斗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早上给朋友的回信,留存 (1人喜欢)
- 告诉你一个秘密 (1人喜欢)
- 《丑女与系统》 (1人喜欢)
- 蚂蝗之吻 (1人喜欢)
- 煮牛肉的炼金术与玄学原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