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集录:时之卷》各篇简评
感谢浙大推协赠书,今年采取了征文评选登刊的选稿形式,不知道评委是如何构成的,可能也是给校内的活动注入活力吧。从作者的名字来看,大概有一半是熟识的,经历了这么多刊物的筛选,多次出现的名字,对其水平与风格已经有了个大概的预估,充满未知与惊喜(吓)的反而是那些第一次见到的名字(马甲不算)。不知道这些里面有哪些是内部发掘,哪些是外部投稿。
有些排版校对上的问题,165页“都行”应为“东西”,215页第一句话缺后半部分的引号。
总的来说,制作组的筛选是很有效的,这些篇目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硬伤, 都在平均水准之上,属于值得一看的作品,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比较喜欢的是《密室三体时代的杀人事件》、《英雄最后出场》、《少年游·无眉客传》这三篇,下面是各篇简评,写着写着不知不觉指导瘾发作,就成了大言不惭的挑刺,希望以后不要成为回旋镖吧。
骋戌夯《春不晚》
两个小问题,一是按照“后来日本人打进中国,闹了个十四年抗战”这句,故事应该是发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而军统是1938年才正式存在的,女主当时理应不知道什么是军统。二是一处提到“无意间残害了自己的同胞许山”,这里应为“同袍”比较好,毕竟本来的毒杀目标也是同胞的一员。
古风谍战悬疑,其实倒也不算是古风,主要是比较文艺纤细的写法,会让人有一种烟雨江南,“啊,一个如水的女子”的高中美文感。作为推理小说而言,核心偏弱,伏笔意义不大,纯粹靠剧情推进制造反转,把宝押在了氛围渲染上,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对诗意文字的掌握还是比较纯熟的,至于能不能符合读者的口味,那是另外的话题。
珠颈斑鸠《密室三体时代的杀人事件》
唉,挂炉烤鸭。
尽管各方面看都是在CUE鸭崎暖炉的密室XX时代,但风格上反而不那么像。从之前的阅读来看,鸭崎暖炉尽管以大量堆叠的密室著称,但设计上是重局部轻整体的古典写法,重视单独的密室,并不追求m个密室*n重逆转=mn个解的结构性,解答也尽可能地(在新本格角度上)平实,而非狂想。本篇和鸭崎暖炉最像的地方大概是没啥必要性的幽默叙诡了。
回到这一篇,头脑风暴般的点子轰炸无疑是很具有震撼性的奇观,白井式的m*n解答展开也具有一定的美感,代价就是m*n中有一部分是凑数,一部分则是妄想式的整活,以及解答基本建立在过于方便的设定上。从这一点上来看,倒是可以理解构建大量纯度极高密室的理由,一般来说,如果选择了过于方便,过于全能的解答(全员共犯,精神病幻想,高强度设定等等),那谜面上的雕琢便要格外下功夫,保证把解答扔出来之后仍然有思考的乐趣。比如非监视的物理超纯密室,即便存在全员共犯,那仍然有思辨的嚼头。只是这样一来,很容易谜面封得太死,要糊弄新的设定,而设定给得太宽泛,又要增加新的高强度谜面,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后弄出一盆浆糊来。
所幸本篇不在此列,活儿实在太密了,解答的堆砌已经达到了临界质量,形成了核爆式的奇观,如果是正式出版的长篇,几近虚无的行文,人物,情节,都应该狠狠批判,但作为社刊上的短篇,没有必要如此求全责备。说到底推理小说的核心还是点子,能在巨量点子整活方面做到极致,已经是一篇佳作了。
lil Sherlock《末世之殇》
据说是这位老师高中时作品的增补,的确,尽管努力地渲染雪国列车式的末日氛围,冷酷猛男间的勾心斗角,但本篇相比后面作品的赤石和玩梗,仍然透露出一股未被污染过的纯良来。本篇篇幅较为短小,氛围渲染足够,斗智悬疑虽然称不上多么有新意,但作为小短篇的核心也是不功不过的,唯一的问题可能是最后一节的温情升华似乎并没有太多情节上的作用,显得没那么必要。总的来说,这篇应该是目前看到的这位老师的作品中写得最好的一篇,建构一个故事,哪怕短小平实,那也是有意义的。
银色光盘《戏剧部杀人事件》
第一页的“参政议员”大概说得是参议员?
可以看出,整个学校的构建大概是完全为了案件服务的,只不过严格佩戴的gps设备,还“凶杀带来清凉”,你们校长确定不是黑白熊?
总的来说,就是那种非常典型的推理小说,该有的一定要有,密室,不在场证明,人物表,家访,现场描写,日轻校园,亮点是存在的,但被淹没在了繁复却没有突出重点的大量叙述和描写中,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困难。利用复杂无趣的文字去藏线索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太多冗余却没意思的元素反倒降低了技法浓度。就像同刊《星落暴风雪》里的吐槽一样,“一篇小说中最无聊的往往是这种环节。读者要在无休止的对话中找到信息,这几乎不可能。”当能写出一般意义上的成熟结构之后,做好取舍便是最见作者功力和口味的地方。
雪止《英雄最后出场》
基本上没什么疑问,这一篇设计的连锁逻辑结构是整本中最好的一个点子,足够简洁易懂,意外的同时又有逻辑的美感,单单这一点便鹤立鸡群,值回票价。其实作者的同分异构体在去年的那篇莫格街便体现了非常强的逻辑设计能力,看之前便不用担心这篇的质量。但假如在一个近乎苛责的角度来看,日常推理这个形式,仍然是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故事节奏和人物冲突太淡了,很多时候需要一些其他的元素,比如青春校园这样的主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篇选择小学生视角,个人是感觉增色不大的,核心逻辑链揭晓前的部分远没有逻辑链本身精彩,阅读体验要打折扣。
至于推理内核本身,感觉作者非常重视一条逻辑链贯穿始终,去年的莫格街也是如此,尽可能每处转折都使用逻辑的推导,部分细节可能有些牵强不顺滑,但瑕不掩瑜,仍然是十分精彩的逻辑链设计。
文小醨《星落暴风雪》
唉,超雄男同。
与前两篇不同,这篇在推理技法浓厚的同时,也在氛围渲染和人物设计上押宝。迷蒙的世界末日背景,加上扭曲的人物关系,足以吸引读者过渡到案件的推理部分,相信读到主角这个男同突然不按套路出牌,超雄发作扇人巴掌的时候,很多读者都会吓一跳。至于推理部分,个人感觉是有点繁杂了,案件本身的描述就有些含糊,最终形成的双重逻辑似乎也没有那么必然,不过在“人高马大”男主的超雄发作下,恐怕也没人敢反驳吧,可以,这很合理.jpg 最后的狂气爆发结尾也是目前为止各篇里最有情节意义的,案件揭晓之后,故事又会如何展开呢,作者对全篇的打磨下了功夫。
木木子《侦探少女沙耶香》
唉,魔女。
莫名其妙突然变得大势所趋的模式,开始的部分初看有点像《随机死亡》,但看到后面感觉作者应该是看过《魔女ZJ之馆》,过于方便的场景设计与设定,例行公事式的搞黄色,足够干瘪的调侃,定番的多重逆转,但这篇明显整活的属性太重了,白起这里还在合理发展的范围内,但后面的两重逆转就有些自说自话了。正如上面所说,太过强力的解答(精神病啊,无限制的心想事成啊)需要在谜面上仔细雕琢,从而体现出给出这种强度解答的必要性,这并非是推理层面上的“唯一性”,而是在阅读体验上给读者的趣味。相较来说《魔女ZJ之馆》的规则限定,《随机死亡》里的人物塑造都是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朝露《诗人》
唉,魔法使。
朝露,你其实根本就不爱推理吧.jpg
和去年的那篇《阿克夏之梦》相比,感觉朝露老师的写作趣味越发朝着私小说日轻方向走了。能撑起厚重情感表达,笔触和文法当然是很好的,但作为推理小说而言,两起案子的插入略显生硬,繁复的盘逻辑内容似乎是在宣示“这是一篇推理小说”。说实话,我与妻子线,警察和助手线,乃至作为基础的都市异能世界设定,之间的剧情关联有些太过松散了。唉,年纪大了,又逢巨变,现在的我看不得这些青春的东西.jpg
余有行于京洛兮《少年游·无眉客传》
一个小问题,南宋说书人不大可能称前朝为北宋。
借助大众熟知的武侠基础设定,流畅的行文和叙述在整本里面堪称最佳,第一案的真解和第二案的列表解也很有趣味,算是非常优秀的推理小说,应该胜过去年的《情书》与《最后的杀人游戏》。只是全篇写得的确有点太题了,多重解答里一些凑数老梗不谈,在信息的安排上某些关键线索和人物出现得太晚了些,也太过路人了些。当然作为谜题而言,寻找线索整合线索的责任是做题人,只要作者摆明了信息,那看不出来便是做题人的失败,然而作为小说,强调重点线索,将其贯彻始终,把线索和分析揉碎了送到读者嘴边,这是作者的义务。倘若倒转顺序,第三部分在前,前两部分借由角色之口进行插叙,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Don Dieg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摆烂的2024年度总结 (51人喜欢)
- 推理学导论11原创篇目简评 (28人喜欢)
- 《E×(H-A)》原创篇目简评 (3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