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 2024年9月1日
去年9月底爸爸生病住院、转入康养中心,到现在差不多一年了。我有很多体验与思考。
首先是我和爸爸的关系,从理想到现实,从抗拒到接受。其次是我与衰老的关系,逐步建立的认识。最后,就是我想记录、分享的对经历生命中任何重大阶段、事件都很有帮助的法宝(来自他者与自己的看见与理解)。
我想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情感与羁绊,每个家庭也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故事与互动。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是相同的,那便是这些情感都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痛苦,才能抵达自我和解的彼岸。对我来说,光是意识到这些情感的复杂性就花了好一番气力,更别说彼时我对父亲的了解尚浅。所以这一年我集中经历了对父亲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他行为背后动机的解读、对他爱而无能的特性的整合、对我与他互动模式的调整、对他人对他评价和对我要求的分析与认识,如此种种。他的人生经历本就独特,在前几个月对这些经历反复咀嚼消化后,我本以为我已然要从“爸爸生病了”这件事情翻篇了,却发现爸爸生病与父女关系的重塑影响深远,即将一周年的今天也远未完结。
再说对衰老的认识。回过头看,我惊异于这竟是如此“从零开始”的议题。记得两年前妈妈两次小手术后,会提及一些对衰老的焦虑与恐惧。我当时回应她说,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是会有恐惧,但也只能慢慢接受。也记得爸爸生病后,我在内心发出疑问,爸爸也有照顾过生病的父母的经历,怎么没有为自己敲响健康的警钟,没有调整生活习惯,没有停下来给疾病带来日积月累“贡献”的行为。
现在我会认为我当时对妈妈的那句“只能慢慢接受”挺假大空的,对爸爸的疑惑也有了一些答案。不论是发生在父母、其他长辈身上的衰老,发生在我家猫咪身上的衰老,还是发生或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衰老,都很难接受,甚至或许永远无法接受。这事儿就是无比艰难。我能想到的形容这个事情的词有:悲哀(写着发现哀和衰只差一横)、孤独、遗憾(无论如何总归会有许多憾事,或下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也算憾事一桩)。我知道现在比较主流的一个观点是,无论什么年纪,都有其美好,“30岁并不可怕”,等等。我很认同,我也更爱现在自己的状态。而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在正确认识每个阶段好的部分的同时,可否也给那些恐惧、那些无措一些空间,一些接受,一些可以名状的渠道,以及一些像教人怎么面对其他新身份、新阶段时一样的指引呢?
在我面对父亲生病这个重大事件,和衰老这个重大议题时,我太难独自面对了,无法独自面对。我充分利用我的支持系统,重要的亲友,给我最底线的支持。多和他们聊聊,然后去细细感受他们对提供支持的强大意愿,这就很能“喂饱”一个虚脱的人了。其次是在自己吃饱一些后,好好地和自己相处,尊重自己的每个细小的或难以承受的感受,哪怕你在那个当下并不能理解自己,也要告诉自己,你可以有这些感受,我们慢慢理解。耐心些,像你对待朋友们一样。累了就休息,这些事很消耗,不必为难自己,给自己空间,总会走出来的,不必急。
最后就是书籍或其他方式的分享给我的力量。我很感激自己遇到了伊藤比吕美,以及蕾克(我很喜欢她的翻译)。在夏天读《闭经记》时,我对她很多描绘、以及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心境都感同身受。伊藤比吕美老师当时五十五岁左右,我今年二十九岁,小她二三十岁的我,在经历与她相似的父亲生病带来的种种体悟。我猛然意识到自己那些感悟,同龄的好友们、我的丈夫、甚至我的妈妈,那些还没有经历类似事件的人,都无法感同身受,骤地涌出一股孤独悲凉之感。但在那一池孤独中,我看见比吕美也在独自游着,可以说她陪我一同沉在孤独之池,那我也不算太孤独。
我和老公说,我在日本有位朋友,不知道去旅行时会不会刚好她有活动,我可以见她一面。后来我又继续读了我朋友比吕美的书《初老的女人》,即将开始读《身后无遗物》和《犬心》。这段读书的经历也让我体会到新的阅读的乐趣。
这些文字,写下来之后,心也清爽多了,既是给自己的记录,也希望给到需要的人以理解与支持吧,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