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在人格上有哪些源头——由佛教五毒得到的启示
佛教五毒包括贪、嗔、痴、慢、疑。贪是过分想得到,嗔是憎恨,痴是愚昧,具体来说就是不明事理且不辨是非,慢是傲慢,疑是缺乏根据的盲目猜想,包括迟疑或毫无根据的猜疑或否定。这五毒是修行的主要障碍,也是蒙蔽人本性的主要因素,使人产生无边无际的烦恼。个人觉得佛教说得很有道理,但有些地方有一些个人看法。
要注意的是,佛教中的“痴”不代表反应慢,而是不动脑,不明白事理。佛教中的“疑”不包括“合理质疑”。“合理质疑”是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佛教中的“疑”是毫无依据地怀疑。
个人认为,贪、嗔、慢是万恶之源,嗔也会成为恶的帮凶,痴是恶的主要帮凶,疑是痴的主要帮凶。
恶的本质是什么?是通过自己比别人强的一面去压制别人,违背别人意志地占有本来属于别人的东西,比如暴力胁迫就是通过更强的武力去压制别人,欺骗就是通过更强的智力和更大的信息差去压制别人,贿赂就是通过更强的财力,借助更强的权力去压制别人。
但是这样做必然引发受害者的反抗,那为什么恶人依然敢这么做呢?这就有两个原因,一是贪心或憎恨,二是傲慢。贪心和憎恨使人有强烈的需求去做,傲慢能蒙蔽人心,使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别人都是傻子,于是敢去做。
憎恨是作恶的动机之一,比如因为讨厌别人比自己成绩好而打压别人。憎恨也能使人处于愤怒之中,使人失去理智,从而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而且憎恨本身就很容易被操纵,比如挑拨离间。
愚昧本身算不上恶,但使人不明白作恶的后果,也能使人帮助恶人而不自知,所以愚昧是恶的帮凶。
迟疑使人不能作出判断,裹足不前。人看到的局部事实,未必就是事实的全部,由局部事实形成的成见产生毫无根据的否定,这会使人错失真相。猜疑也会使人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些都是导致愚昧的因素。
所以,恶在人格上的主要来源就是贪、嗔、慢,而痴、疑是主要助长因素,嗔有时也是助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