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自己打上标签 2、增强和客户的互动 3、注意力放在市场拓展上而不是焦虑和自我怀疑上
我:您本科是学法律的吗?
干律师:我本科是学英语的,法律是我第二专业。
我:为什么选择法律作为第二专业?
干律师:很多人以为法律是文科,其实法律更多的是一个理科,很讲究逻辑思维,它只是比一般的纯理科而言,更加看重表达能力。
我觉得自己可以去尝试,因为我高中是个理科生,我觉得法律有种逻辑美,而且比普通的理科多了很多表达方面的东西,所以蛮吸引我的。
我:您毕业了之后就立刻加入律师行业吗?是什么方向的律师?
干律师:我大三就考了司法考试,而且又因为我喜欢打辩论,我打了很多年的辩论赛,我又很想做一个出庭的律师,所以我就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去了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在商事诉讼团队工作。
我:一毕业加入锦天城,开始从实习律师做,你当时工资是多少?主要做什么?
干律师:名义上三千五,当时我做诉讼,但是因为我当时并没有律师证,只是说团队是诉讼团队,但我当时是没有出庭机会的,主要是协助合伙人准备诉讼的材料和文件。
我:那你当时会不会心里面就是觉得有点落差?就是你想象中的律师是那样的,但是你每天做的工作是这样的,然后拿着这样的薪资,你当时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好?
干律师:头一二年我真的没有想法,因为我没有在心里面对这个行业有这样的预设,律师应该是怎样的。头一两年的时候,我对这个行业在形成一种观感。这个观感就是说我在探索未知的事。我想了解这个行业更多,那不管他前期给我的信息是怎么样,我都把他视为我了解他全身的一个部分。
我:你一拿到证就马上就独立了?
干律师:对,拿到律师证一个月就独立了。
我:会担心没有案源怎么办嘛?因为你独立了之后你连社保都要自己交,你当时有恐惧嘛?
干律师:当时我有算过一笔账,如果要把自己养活再说,按照我那微薄的薪水,只要我一年接个十万到二十万项目其实就可以。虽然可能第一个月搞不定,可能一开始你会觉得有点难。但是因为这个行业确实一开始生存压力会大一些。我的感觉是,如果一年能够到达二三十万,其实已经足以覆盖我在团队里面所谓的收入,甚至应该可能比这个更高,而且实际情况需第一年我大概做了130万。
我当时每个礼拜最大的焦虑和心事,都是下个礼拜的案源。我那两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你会发现很累,但最主要的内容都没有完全放在市场拓展上,你反而是在焦虑和对自我的怀疑中度过了很长的时间,是一种精神上的累。
我:你怎么做到第一年就已经破百万了?大多数律师独立前三年都只能温饱。
干律师: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我有一些以前合作过的客户,他们当然也有自己的律师,或者有一些单项的合作,但是他们可能了解到你身上有一些标签,如果说这个是可以分享的话。在做律师的前期,标签是蛮重要的。
我:你的标签是什么?
干律师:英语好,能够提供涉外的服务。
他们当时那要谈了两家奢侈品品牌进入中国,他们也问过一些外资所,非常高的价格。据我了解,报了非常高的价格,然后他们也知道以前跟合作,我可以提供涉外服务。
至少我本人是OK的,而且我还比较勤奋,所以他们就过来问我的报价。我当时给他们报价是15到20万。很低,但是我想去尝试这个项目,因为我总要开始第一单。这个算是一个机遇,但如果说机遇怎么获得呢?那我觉得,标签化是蛮重要的。
我:虽然你英语好,但你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律师,就是你当时才执业几个月,客户会信任你,把案子交给你吗?
干律师:客户前期选择你的时候肯定是一种观望的态度,也不见得最后的项目就交给你,但是在跟你互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对你累积有信任。如果说要分享经验的第二点,我觉得互动很重要。一个律师好或者坏?以我对行业的了解,他跟客户的互动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谈新的项目的时候,我都尽量希望可以跟客户见面,就算不见面也要打个电话,而不仅仅是说就是文字上的一个往来。因为当他听到你的声音,或者见到你,听到你的表达,他会对你有一个综合的客观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很能削掉一些年龄上的差距。
此外,我经常跟公司的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打交道,所以会比较了解老板的一些想法。这培养了很多我的商业共识,基于这种商业共识,你提出的每个方案和你的表达都是make sense的。很多时候客户觉得你不靠谱,不是因为你年龄上的问题,而是你不懂客户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商业共识很多情况下,可能要比单纯的法律技能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