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的对手,不是武则天
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北朝名门。王氏与唐朝皇室系旧亲,李渊的嫡妹同安大长公主是王氏的叔祖母。因此王氏出身显赫,既是西魏重臣的后裔,父母两族亦都是唐朝皇室的姻亲,属于关陇贵族军事集团。
永徽五年,已为高宗生有两子(李弘和李贤)的武昭仪,将要再次生育。在那个母仪子贵的时代,多年无出的王皇后,逐渐被高宗所不喜,改立武昭仪为后的想法,也逐渐萦绕在高宗的心头——但更为核心的政治原因是,李治想要借废后一事夺回君权。

废王立武的意愿一经提出,就遭到长孙无忌和宰相集团坚决且激烈的一致反对。李治君临天下已经第六年,虽身为天子,却深受重缚,被臣下所制。李治强烈地意识到,必须借机向长孙无忌发起挑战,夺回天子权柄。
一年之前,李治命人重新绘制凌烟阁中三朝元老李勣的画像,并亲自提笔作序。作为永徽时期,唯一能与长孙无忌抗衡的开国元老,面对天子如此意味深长的赞许和笼络,李勣必然会在李治抢班夺权的关键时刻举足轻重。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作为帝国军方代表,李勣的态度,无疑让高宗的精神为之一震,也预示着这场饶攘多时的君臣博弈,终于在此,一槌定音。

永徽六年十一月十三,李治将王皇后废为庶人。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中,不禁愕然的满朝文武,已无暇顾及事中原委,只管迅速站队附和。七日之后,大唐的文武百官联名上书,请求立武昭仪为后。同日,高宗一道诏书颁下,武媚娘从此正位中宫。
这场君权与相权的正面交锋,终于以高宗的完胜落下帷幕。经过多年的隐忍与筹谋,他终于成为权力巅峰的唯一主宰。立后风波,正是李治有计划地向长孙无忌发动的政治事件。废王立武的胜利,标志着最高权力向高宗的转移。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由此逐渐告别帝国的政治舞台,相关门阀势力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

王皇后不是输给了武则天,而是输给了至高无上的君权。
宋代后以讹传讹,不论是“武则天杀女”还是“王皇后杀公主”,都是将政治事件的核心矛盾模糊化。如今大部分影视作品和衍生著作里,将废王立武建立在后宫权谋上,两位女性阴谋迭起、明争暗斗,高宗则洞若观火、完美隐身。

皇权、父权和夫权制度下的封建后宫,当然会有雌竞现象。但回归到废王立武政治事件核心,它是君臣博弈的直接碰撞。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王氏不得善终, 是帝王夺权过程中那枚最血腥、最惨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