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死亡”的最初印象
查看话题 >童年记忆———死亡的初印象
近20-30年的社会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丰盈,更有观念思想上的巨大改观。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印象中大家对待死亡是一种极其漠然和无所谓的态度,对待生命和健康的意识更是无法和今天相提并论…
幼年的时光里,我见识过各种各样离奇的非自然死亡,溺水而亡的同学,摩托车事故的邻居,没拉手刹而被大车压死的远房亲戚,修建屋子时被房梁砸死的表姐夫、火灾烧死的年幼表弟、上吊自杀的大姨……这每一次事故的背后原本应该是一个个可以避免的悲剧,但是却变成了事后亲人三缄其口从不愿提及的禁忌,以及旁人眼中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大家对待死亡极其漠然,但是谁要是口无遮拦动不动就把生死挂在嘴边,就会遭到大家的愤慨和反对,“乌鸦嘴”“呸呸呸”“别瞎说”是他们最为常见的口头禅……
打小我还算安分保守,从不敢违逆长辈们的意志,但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在别人眼里,我逐渐变的诡异和不可理喻起来,这种诡异和不可理喻更多的是对待一些事物的看法与大家的观念所形成的巨大冲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和改变都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都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因此更多时候,我是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迎合大家,并没有表现出最为真实的自己……
想想看,在我茫然的幼年时代,教科书上把赖宁救火的事迹当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来宣传,那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为了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我宁愿牺牲自己弱小的生命,而且是在集体财产明明得不到任何挽回的大前提下,白白的去送死,有点自不量力螳臂当车的感觉……虽然当年我就不赞同书本里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要大于一切的观点,但是并不影响我作为红旗下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烈士们献血染成的红领巾一直在我胸前飘扬也是不争的事实……
话题扯的有点远…下面开始我遥远的回忆…
那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校里有个传闻,说是在沁河滩(我老家的母亲河)的一条干河沟里,有一个小死孩儿(夭折的婴儿),好多胆大的同学都去看了,于是我和几个小伙伴也萌生了去看一看的想法。年幼的我们对待未知事物都有一种莫名的想一探究竟的心情…这可能就是人类探知欲的本能使然吧。
印象里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太阳压的很低,有点阴沉沉的感觉,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相约去干河沟里看那个别人说过的“小死孩儿”…
冬天的河滩光秃秃的,一览无余的河川和不远处的堤岸都尽收眼底,我们几乎没有费什么功夫就找到了死婴的地点,因为枯黄的河床上那一抹鲜艳的红色格外的引人注目,一个秀满了牡丹花的红色棉被,像粽子一样被捆扎了起来,安静的躺在干枯的河沟底部……那经过人类精心印染纺织的生活用品,在苍茫的大自然之中显得那样的突兀和格格不入…
找到目标的小伙伴们都兴奋不已,迫不及待的想揭开来看看下面盖着的死婴到底是什么样子,但还是因为胆小的缘故,大家没有一个人敢用手去掀开来的,于是有人找了一根长长的树枝叉子,隔着一人多的距离,小心翼翼的将棉被挑开……
随即,一张婴儿的脸出现在我们眼前,那原本应该是一张精致漂亮的脸颊,但是死神却将它摧残的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模样,那婴儿紧闭着双眼,像是睡着了一样,又像是一尊玩偶。
可能是死亡时间太久,婴儿的眼圈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青黑色,失去光泽的皮肤折射出冰冷的气息。
我们几个不知道观察了多久,但是那几分钟仿佛空气都是凝固的,大家都一动不动的站着,真的好像连呼吸都快忘记了。不知道谁突然发出了一声“嘿”的怪叫,吓得大家扔下手里的树杈拔腿便跑,仿佛担心自己被周围的鬼魂抓住尾巴一样…就是在这样的慌乱之中,我们逃离了河滩……
时隔多年之后,我已经回想不起来当时自己是恐惧?兴奋?还是别的什么感受了,但是至今都令我无法理解的事情就是——是什么理由让他的父母以这样的方式抛弃了他?残疾?还是生来就是死婴?又是怎样的父母才会做出如此毫无人道的事情?难道埋葬一个死掉的孩子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吗?
30年后,在记忆力大幅减退的今天,我还会想起那个遥远的冬日午后,河滩里的那个死婴苍白、而又冰冷的脸,虽然在时间的洗礼下那一幕是那么的不真实…但是我却从未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曾发生在我的记忆中。
这就是我对“死亡”的最初印象,自然也有些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