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的中山国》讲座后记

最近听了一场讲座,主题是《战国时代的中山国》,主讲人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角度出发,在宏观视角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开始的第一张地图,淡化了国界,将中国从地理角度划分为四大高原、两大平原、两大盆地和两大丘陵。接着划分为九州,继而通过太行、长城和几条重要的线进一步聚焦,最终目光落到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这片土地上。


无论是内容,还是角度和媒体展现,这场讲座是极具启迪性的。事后和其他几位老师讨论,在想我们该怎么去学习这种方法,抑或说怎么去准备一场展览、怎么去将具体的知识板块放进更宏观的框架中去。
讲到这里,我想起法制史备考时龚成思和赵逸凡两位老师分享的学习方法与这次讲座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分享内容不同,但是确实是很好的引导。都是在先修阶段将枯燥的内容深入浅出讲述出来,默认听众抱着空杯心态而来,讲完框架和方法,剩下来的修行靠个人了。
结合郑老师的启迪,昨天在书城意外翻阅到这本《人文地理学通识》既是对这类方法学的验证,也是补充。学习如何将复杂的问题降维化,单个解析,汇总分析。
书中写到,划分国界的方法有很多种,有几何边界、沙漠边界、海洋边界…
因此,过于强调单一因素对某个结果的决定性影响,是混淆了因果关系和相关性。至于一些问题的答案,书籍得意启迪,真实的调查才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