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赶考
经过好多次考试,才慢慢的明白,原来从书上看到过的各种进京赶考的故事,都提到过盘缠(钱) 那时候可能还不太理解,不就是需要路费什么的吗,为啥有时候还需要赞助,没钱就没法去考试,也不至于吧,但是现在却可以理解了。
考试报名费就不少,而且分子少而分母多;而且遇上那种全市或者偏要回户籍所在地等等特殊地域的考试,来回的路费和时间成本就不少,再加上可能有的住宿费、饭费等等,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花销,如果要是有这种考试次数大于1呢?如果这些考试有在工作日的呢?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上学的时候好呀,工作了才知道上学的好,而上学的时候总羡慕能工作能挣钱,人就是这么矛盾的。还是感觉小学、大学的时光是最幸福的,初中次之,高中最苦,但是用我老师的一句话说,能量都是守恒的,付出越多,收获越多,都是成正比的,而且之前大学更多的是靠自觉,之前听前辈们说,大学选专业很很重要,选错了都是各种考试和学习,都是泪,但是我想说就算是苦,但是学到的更多,含金量更多,将来工作前景不也是更好吗,都是守恒的。
古代科举考试有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乡试(秋闺)、会试(春闺)、殿试,是重要的三场考试,第一名又叫三元,之前看书中故事进京赶考、连中三元、范进中举等等故事还认为夸大其词,但是如今看来,确实和实际差不了多少了,换算成现在 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等,和古代真的是异曲同工呀。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是看明朝那些事儿中讲唐伯虎和徐霞客结伴赶考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局也很令人唏嘘,但是无论是求学和赶考甚至是游历天下(旅游)都需要钱呀,突然感觉孔子真的很伟大,创建私学,有教无类,古代并没有什么比较正式的学校无非是私塾、学堂等等,有好的老师很重要,还有学生本身的资质,寒门贵子的故事在当今不容易复刻了吧。还有陈世美的故事,都很有教育意义,但是从侧面也说明了赶考的艰难,我印象深刻的故事还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描述求学的艰难还有就是当初党中央进北京前夕在西山香山那边暂住,后来戏称进京赶考之难,再到当今参加各种考试的人们,甚至是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如何获得编制,当然是参加考试啦,甚至是新三孝:不考研,不考编,不考公,这可能是当今时代的写照吧,甚至于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这和陈世美有啥区别,真的是有点畸形了,但是在当今内卷的社会,我们感觉背离正路的办法,却是能获得优势的最优解,更让人唏嘘了,钱和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几乎万能的存在。
思维发散的有些多,可能只是最近的感想和杂念而已吧,老师戏称被发配到哪里考试了,看了准考证才知道,明明是一个城市,却从西北到东南,跨越了几乎整个城市,坐地铁单程都要两个多小时,这种情况还有很多,还有从朝阳去海淀的,去石景山的等等,但是怎么着也比去亦庄好啊,总说系统分配,科学化、人性化但是实际情况差强人意,离得太远只能订住的地方,可是帝都的旅馆可不便宜啊,周边的也少,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也没考虑到赶考的人。有时候感觉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啊,没有好的身体估计连赶考的路都走不完,到考场本身就是一种考试,跟别提过程中花的时间和金钱,工作了考试真的是毅力坚持等各种技能的极大应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年磨一剑等等,工作后考试真的是磨砺,可能这就是平衡吧,之前过得太舒服,现在要努力去弥补,都是守恒的呀。
赶考很难,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