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拉萨概述
拉萨概述
拉萨这个美丽而又神秘的高原之城,是以藏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边疆少数民族城市。它历经千年的沧桑,但是,始终保持着藏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等。拉萨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宗教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当你踏进它的怀抱,它会感受到它的朴实、醇厚、美丽。这里的蓝天、白云是多么的纯净、仿佛人间仙境,让你流连忘返……
古城拉萨
拉萨这座千年古城,经历了千年漫长的历史变迁,记录了藏族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的发展,极其丰富多彩。拉萨的名胜古迹众多,是千年以来藏族人民创造的结晶,是藏族文化荟萃之地,源于藏族历史深处,蕴育着古老雪域高原文化和宗教文化内涵。西藏从羌塘草原到藏中南谷地及藏东,无处不留下众多的大大小小名胜古迹。这片舍弃美丽的高原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孕育着高原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独特的人文历史、宗教与神话传说等。在它的怀抱里,仿佛听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音律。从浩瀚如烟的神话、传说、故事,到不计其数的编年史、宗教源流、传记以及大量的文献档案、文物古迹等,说明藏族是一个非常尊重历史的民族。藏族是一个特殊高原地域民族,而藏族的文化与其所居住的高原地域无疑有着它独特的联系。
西藏考古
西藏自古就有人类生活的轨迹,如:拉萨曲贡遗址、昌都卡诺遗址、山南昌果沟遗址,阿里及各地史前岩画等,都说明了这片神奇的地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大约在4千年至2万年以前,在西藏比较广阔的地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西藏古时候称“博”,在古藏文中,“博”有农业之意,而在韩文史籍中,称西藏为“西蕃”,由此说明西藏很早就有农业生产。藏族自称“博巴”,“巴”在藏语中意为人,即指居住在“博”地区的人。此说明了,这片土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
西藏宗教
藏传佛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传入西藏,正式被接纳是公元7世纪以后,再由天竺和中原两个方向,之后佛教逐步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及其它文化发生交汇、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的开始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他先后与赤尊公主、文成公主联姻,促使佛教从天竺、汉地的中原传入西藏。两位公主都是佛教徒,各自从家乡带来了一尊佛像,拉萨便开始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等,这便是西藏寺庙发展的开端。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但是,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都松芒赞、赤德祖赞,均忙于四处征战,无暇顾及发展佛教。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的联姻是佛教逐步得到了发展,赤松德赞。开始大力推崇佛教,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随后佛教在西藏腹地发展起来。吐蕃牟尼赞普、穆如赞普、赤足松赞时期,佛教在逐步发展,到了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发展得到了赞普的大力推崇,发展空前昌盛。
朗达玛灭佛
从朗达玛(吐蕃末代赞普)开始,信封苯教,对佛教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大昭寺成了屠宰场,除了逼迫僧人还俗,很多寺庙还被毁损、经书被焚烧。佛教受到严重创伤,从此处在衰弱时期,史称“前弘期”。公元841年,朗达玛被佛教徒拉隆·贝吉多吉秘密杀害(另一种说法是被拉隆·贝吉多吉用箭射杀在大昭寺前),整个吐蕃王朝瓦解,佛教在西藏几乎灭绝。此后的200多年中,藏传佛教一直遭到禁压。
藏传佛教再发展
佛教从9世纪朗达玛禁佛到宋代初年,鲁梅喜饶楚臣等到西康学习佛法后返回西藏,重新聚集僧人弘扬佛法,藏传佛教得以复兴。公元13世纪后逐渐流传到天竺、不丹、斯里兰卡、蒙古、尼泊尔、苏俄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等地。
藏地寺庙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寺庙,早期建筑留存并不多,几乎都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公元978年以后,藏法佛教开始慢慢恢复与发展,寺庙建筑也开始在原址上逐步恢复。
藏传佛教后弘期
公元10世纪到公园15世纪,佛教开始了空前的发展,史称“后弘期”。藏传佛教逐步继承发展,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噶当派(后为格鲁派,也称“新噶当派”)、萨迦派(俗称“华教”)、噶举派(俗称“白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和一些小的教派如觉囊派、希解派、觉域派、廓扎派、香巴迦举派、夏鲁派等,它们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寺庙。
寺庙数量
根据实地调查,西藏在民主改革前(1959年以前),西藏有寺庙2626座。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加措主持扩建了布达拉宫,而后,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修建了罗布林卡、药王山、贡德林等寺院。
今天的拉萨
现在你所看到的拉萨,是西藏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中心,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流的河谷平原。拉萨海拔3650米,它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郁而闻名于世。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现出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长期战争与融合,又结成了若干个联盟部落。其中有以山南河谷的雅砻部落联盟、阿里地区象雄王国、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
拉萨名称由来
这时,拉萨河之名(“吉曲”河)已出现,拉萨今天的中心地带被称为“吉曲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迁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都至此后,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的雏形。大昭寺、小昭寺也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据说建大昭寺时,是由林周县的山羊驮土填湖,因而藏语为“惹萨”,后来逐步以大昭寺为中心发展起来。汉语史籍把“惹萨”译为逻些,后来出现了“拉萨”的名称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