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绘画是无法教的,必须靠自己去体会!
张大千说:“艺术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要去领悟。领会后,自己再动脑子想想,如何学到用笔中的奥妙所在,诸如怎样用笔、用墨、用色等等。我认为,绘画是无法教的,必须靠自己去体会。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众所周知,张大千先生为一代绘画巨匠,其艺术理念与创作实践,不仅深刻影响了后世画家,更在无形中为艺术教育与传承铺设了一条独特而深远的道路。他所言“艺术这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精辟论断,不仅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精准概括,也是对艺术学习路径的一种深刻洞察。


意会与言传:艺术的双重维度
首先,我们需理解“意会”与“言传”在艺术领域中的微妙差异。言传,即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来传达信息或知识,它是人类交流的基础。然而,在艺术的世界里,尤其是绘画这一视觉艺术形式中,许多微妙的情感、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意境,往往难以通过简单的语言完全捕捉和表达。正如张大千所言,绘画中的用笔、用墨、用色等技巧,虽可传授基础方法,但其精髓与韵味,却需学习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心灵的感悟与摸索,方能逐渐领悟。


意会,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认知方式,它依赖于个体的直觉、感受与想象力。在欣赏或创作艺术作品时,我们常常会被某些难以言喻的美所打动,这种美,正是艺术家通过笔墨色彩,在无声中传达出的情感与思想。对于学习者而言,意会意味着要放下对文字说明的过度依赖,转而依靠自己的感官去感知,用心去体会,从而在艺术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独特风景。


绘画的无法教:自我探索的价值
张大千提出“绘画是无法教的”,这一观点并非否定艺术教育的意义,而是强调了在艺术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与体验的重要性。艺术是一门高度个性化的学科,每位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与表达方式。因此,任何试图通过机械模仿或简单复制来掌握绘画技巧的做法,都注定无法触及艺术的真谛。


评论家王进玉说,真正的艺术学习,应当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是一场自我发现与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尝试与修正,通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体系。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无法通过他人的言传直接完成的,它必须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努力与坚持,以及那份对艺术无尽的热爱与追求。


领悟与实践:艺术之路的双向并进
虽然张大千强调艺术的意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言传的作用。事实上,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言传与意会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言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与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艺术的基本认知与框架。而意会,则是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习者深入艺术的内在世界,体验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创造力。


因此,对于每一位艺术学习者而言,既要珍惜每一次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努力吸收并内化那些宝贵的艺术理论与经验;同时,也要勇于走出舒适区,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去验证、修正并丰富自己的艺术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实现自我超越与艺术的升华。


结语
张大千先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论,是对艺术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也是对艺术学习路径的一种智慧指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既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又要勇于开启内心的感知之门,以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去感受艺术的无限魅力与深邃内涵。最终,当我们能够在笔墨间自由驰骋,用心灵去触摸艺术的灵魂时,便会发现,那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境界,其实早已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悄然绽放。(贺潇)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