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一个成功的画家,不会墨守成规,因为他的技艺已达化境!
张大千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约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溶古人而有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


众所周知,在中国近现代画坛,张大千先生以其卓越的绘画技艺与深邃的艺术哲思,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巨匠,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与无尽的思考空间。他关于“成功画家”的论述,不仅是对个人艺术生涯的深刻总结,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一次精妙诠释,引领我们深入探讨何为艺术的“化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画家如何超越技法束缚,实现自我与古人的和谐共生,最终达到“古人与我俱亡”的至高境界。


一、技法的锤炼与超越
张大千所言“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是每位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状态。这“化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无数次笔墨实践、无数次技法锤炼的基础之上。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汇点上,张大千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融合西画技法,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画风。他深知,技法是表达情感、描绘世界的工具,但绝非目的。因此,在掌握了丰富的技法之后,他并未止步于形式的完美,而是进一步追求技法的自由与超越,让技巧服务于内心,而非成为束缚。


二、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
“继则溶古人而有我”,张大千强调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个人创新。艺术史上,每一位大师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但又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赋予古老艺术以新的生命。张大千通过广泛学习历代名家,汲取其精髓,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审美与哲思,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过程,是“有我”的体现,即艺术家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个人印记,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然而,真正的艺术化境,远不止于此。张大千进一步指出,“终乃古人与我俱亡”,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在这里,“古人与我俱亡”并非意味着否定传统或摒弃自我,而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达到了一种高度的自由与和谐,能够自如地穿梭于古今之间,将传统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客观与主观融为一体,创造出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既非完全复古,也非纯粹的个人表现,而是二者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类共同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映。


三、艺术创作的自由与限制
张大千关于“何必墨守成规”的论述,触及了艺术创作中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的道路上,规则与技法既是必要的约束,也是创新的起点。然而,当画家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后,这些规则便可能成为束缚,限制其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因此,优秀的画家应当具备勇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与能力,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时代感。


四、艺术化境与人生哲学
张大千的艺术观念,不仅仅是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领悟。在他看来,艺术是生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情感与智慧的结晶。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家不仅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评论家王进玉说,这种境界,既是对艺术技巧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它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超越自我,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综上所述,张大千关于成功画家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创作中技能与自由、传统与创新、自我与无我等重要命题的深刻内涵。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应当以此为鉴,不断磨砺技艺、勇于创新、保持开放的心态与独立的思考,努力追求那至高无上的艺术化境。(刘晓燕)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