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2021.9.19
我觉得教师并不伟大,所有职业都平凡且值得尊重。只不过工作对象是未成年人,无论情智,在大人面前,处于弱势,对老师就有自然的尊敬感。而不管社会颂词多么高大,对学生有实在影响的,老师并不排在第一二,那些长久沿袭下来的歌颂,像蜡烛像春蚕,听起来心里会发虚的,若要论辛苦,又哪行哪业不辛苦。
2021.11.14
我认为,学生用手机几乎普遍了,每年进教师行业的老师,也越来越年轻化,都是网络兴起普及的一代代,于是,学生与老师,使用通讯工具交流,可能已经成为趋势。但,这个现象值得警惕。
有男生,上学期喊我“音十姐姐”“章姐姐”,听着,仿佛师生间关系很亲近,在以前,开始从教时候,也觉得是学生喜欢老师的表现,但,教书第六年了,我才觉得不对,明确告诉他:老师就是老师,只能叫章老师。他却很不理解。
我从不觉得,12班学生多么喜欢我,他们的喜欢,太肤浅了,真正爱老师的,应该是敬重,并且努力学好这门课。
网聊,是很不严肃的场合,学生容易混淆老师、朋友的界限,并且扩延至教学场合。再者,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职业要求是爱护,学生容易在老师这里寻求到善意,或者心理庇护,而这并不利他个人成长。老师与学生,所处人生阶段不同,彼此难相互理解,学生应在与同龄群体相处中,学得社会规范。
如果课后,学生还能随随便便、通过即时通讯找到老师问问题,那也许,他不会认真珍惜,在校面对面听讲的机会。总而言之,我认为,可以留到在校时间,提问交流的,就无需通过即时通讯找老师。偶尔的是可以,但很频繁的,就有问题了。
2022.3.10
近些天,在研读鲁迅的《社戏》,读的过程在些不需停留的地方停住了,又搜索资料查看论文,生出很多灵感,手写了11页讲稿。是讲稿,不是教案。我讨厌把一篇课文分成几个环节,让学生围着关键词找来找去,而这似乎是惯常操作,以前也追求过设计感,近两年才越来越发觉不对,看似有设计感,其实把文章分块打散了。我就当文学作品欣赏,通篇从头讲到尾,着重贴近文本的细读。以前制作过很多精美课件,现在也几乎不使用,所以学生有时会说我懒,他们习惯了老师们上课借助幻灯片,以前也有人批评过我,说是没课件没效果,我却认为,语文学科是最不需要课件的,我最欣赏的语文课,是一本书加一支粉笔,但这样简单的课,从没在任何公开课见过。自从不再追求设计感和制作课件后,备课变得十分简单和愉悦,能节省下无谓的时间,去研读真正有价值的文本。
网课讲《社戏》,我没有使用课件,纯语音讲解,这跟“录播”自然不同,因为有“现场感”。学生连文本都不熟悉,谈何学习呢,边听边看着书本,更可沉浸在文本中,何况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对学生眼睛视力不好,容易干涩痛,成干眼症,我自己就深受其苦。因此面对一些善意的提醒,我不想争论也不顺从,各人有各人的三观,既然无法理解彼此,那便慷慨宽容。我认为自己走的是文人的路,就当自己不算是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罢。
2023.3.22
人群、热闹、交际,会消耗我的能量,为保存生命能量,我很少抓学业成绩。譬如作业问题,惯常不交的,无法可理;偶尔缺交的,或漏了或忘了,毕竟不是成心,也觉无需理会。科代表登记名单,我看看了解情况,不怎催交也不怎罚,减少心力徒劳消耗。
我的教学追求,主要在于课堂,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组织学习,而课外培优辅差,几乎不管不理。至于成绩排名,总有第一和倒一,我不能依此判断自己,我想只需看班均分,与级均分相差五分内,便觉不误人子弟。
我不在课堂发火,也没凶凶训过学生,因为宽容,更因为养生。我也不再跟学生交朋友,以及朋友式地聊天,我不成为受欢迎的老师,也不成为负责的老师。顺着我的天性,顺着淡泊清静,我才能保养好自己的生命。
2023.5.2
现代诗翻译王维古诗——《画》:
远远的,我望见了山,山的色彩,竟格外青翠。 静静的,我走近了水,水缓缓流,竟默然无声。 匆匆地,春已归去了,春归去了,花却仍在开。 轻轻地,有人过来了,人过来了,鸟却不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