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
专业的东西我说不上来什么,今日这篇参考张超、章浒两位先生与众多网友观点,只是为了帮祖先智慧和座子围棋说几句话,在此一并致谢。
在此之前有句话,本打算留到最后说,但考虑到这篇比较长,有人可能没耐心看完,因此放在开头:
围棋是一件有趣的东西,是上天的礼物,我很有兴趣研究,也希望自己能成为棋道高手,只是,当前的我,因为身体原因,还不方便学棋。
在我成长过程中,从韦恩·W·戴尔到赛安慈到路易斯·海等等所有导师们,全都是历经磨难。大成者,都是大磨难者。
不管能不能大成,反正磨难少不了。我受困已有40余年,这是我一个人的修行,是巨大的考验,也是一种修炼。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我相信自己会找到破茧之法,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太喜欢看别人一脸沉重,各位明白?
围棋起源于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样长。围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这些思想的形成远在《易经》、《道德经》成文之前。
400多年前,日本的算砂取消了座子,又将棋块赖以生存的气(基本眼位)也算作目。在围棋史上,这两项“改革”,特别是“取消座子”一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伟大的进步。
1909年,日本四段棋手高部道平来华,中国棋界无一能敌,交手者全部被降为让子身份。今天中国围棋在胜负计算上还沿用了宋明以来的数子法,与日本的计目法有所区别,但那仅具象征意义,在实质上,中国的“现代围棋”就是“日本围棋”。虽然我们喜欢宣称中国是围棋的发源地,但真正的“中国围棋”在这发源地已经绝迹近一百年了。
人类历史经历的是离道失德,逐渐下滑的过程,今天的人类除了科技、物质有了丰富和发展之外,在生理层面和文化层面,都不如前人。对于古代文化,往往因不解其意而随意篡改。
例如,古代文字从竖排变成横排,“之乎者也”被删去。
古文的功用,主要是供人们诵读吟咏,特别是内观配合诵读吟咏。中国的文和字,其中许多文字,都是对体内某一性慧现象的全息性定形和定名,古代形成和制定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行文特征,全都与修身的内求法直接相关,之乎者也这四个字全部都对修身,对激活人体内的性慧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文需要内观修身,配合诵读吟咏而激活体内的精气神,开慧益智。“之”字下面的一横,代表象形于地,但是它是象喻身国内天地中的地。它象形于体内小腹区域内的这个“地”,而上面的结构,则是其小无内地象形于细胞的结构形态,象形于以阴蹻为地向上传输肾气能量的管道。 我们的祖先早就将这种内观所得,象形化地予以文理基因化,并且在古文中大量使用,让人们内视它,呼唤它,使它早日发挥向上传输自已体内的先天肾气,并且尽快连接身外的大天,获得更多的能量,实现天人合一。这些运用的方法,都充分表明了我们古代圣人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关心着我们后代子孙,保证中华子孙们的智慧开启。
围棋的座子,虽然至今不知原因为何,但不能随意删去,而应持续研究。可惜最终却被废除,对中华古文明稍有了解者,很快就能意识到毫无疑问这又是后人胡乱篡改,结果恐难乐观。
古人之所以设置座子,肯定是知道其它布局都有弊端,从而使用座子来遏制这些弊病。如今网上已有很多爱好者和职业棋手借助AI证明了古棋的优越性,只要认真阅读思考,相信不难认识到。
当今围棋的一大无聊之处是开局点三三,而在座子制下,点三三却消失了,卡塔狗选择了大飞守角,这跟古棋的走法是一样的。当今棋人即使学了AI,恐怕也仍不是黄施范的对手,如网友所说,学了万有引力就真的比牛顿牛了?
在古代中国,为了保证局面的平衡,一般开局前棋盘四角的星位交错放置黑白各两子。而在日本人看来,这种开局会限制布局的变化,因此直接将座子取消,给予黑子第一手「想下哪就下哪的自由」。
这样一来,开局时的变化确实变多了,然而问题也出现了。日本人很快发现,在这种规则下先手的黑子有很大优势。于是他们发明了贴目,即作为先手的黑方,在对局结束后要减去一定的目数,以补偿后手白棋的劣势。
但自从贴目制发明以来,贴三目,三目半,四目,四目半,五目,五目半,六目半,七目半的都曾经存在过,说不清贴几目最合理,因此日本围棋的公平性就成了一个问题。
反观古时候的中国,座子制围棋,虽然开局没有现代这么复杂多变,但却提供了一个具有平衡美感的开局,更公平,也为中盘的变化扎下厚实的根基。日本的古谱,非常注重围棋技术,从计算入手,到计算出来;今日的棋谱,也是竭尽变化之能事,力求技术之深邃。于是乎,人工智能围棋,也就相应的充满了计算感。
但反观中国的古谱,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比如围棋名嘴王元八段曾说,我们现在说一步棋下得好,就是一个「好」字加三个感叹号,而清代施襄夏评价某手好棋,则用了「虚灵妙甚」四字,可见聚焦点完全不同。
所谓人生如棋,绝不是指人生如现代围棋一样的充满算计,而更多的是像古人那样,通过布局去感受运筹帷幄带来的快感;通过黑白转换去磨练人性深处的胜负心。若有空闲,便将围棋入琴、入诗、入画、入禅、入酒。 这些是围棋古谱所蕴藏的乐趣,若能一一参详,书中自会传来古人清朗的笑声。
讨论座子制就必然要讨论还棋头。现在数目的围棋规则是日本在战国时期开始制定的。座子制和还棋头是中国古代的棋规,座子制使棋子一开始就处于对称的分割状态,使规则对双方都公平,也是对先手方的一种制约。
还棋头是按照古代明清数子法,为保证计算比较的是活子多少,一方每比对方多1块棋要还给对方1个子,来平衡多出这块棋多算的两个眼位,眼位不是子,不在计算范围内,强调活子才能计算胜负。
最理想的围棋规则要保持规则的简单性和完备性。围棋的规则前提是计算活子的数量定输赢。最接近围棋本质思想的规则是中国古棋数子法。因为“子”和“空”为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你的子能占的地方就是你的空,反之,你的空你的子就能占。这在数学逻辑上看非常完美,还棋头相比现代规则几乎没有缺点,但具有现代规则不具备的逻辑自洽性和简洁之美。
例如某块棋有两只铁眼,对手不能落子,但你也不能落子,所以这两只铁眼既不是对手的,也不是你的。现在的中国规则数子法中“子空皆地”看上去理所当然,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因为活棋所需的两眼(空)是不能下子的。还棋头规则由于要扣除两眼,必然会对局部的判断带来重大影响,例如点三三,明显不划算,职业棋手是不会再下了。在还棋头规则下,宇宙流会大放异彩。
围棋计算双方地域的规则有三种:数子法(还棋头)、子空皆地(现代中国规则)、数空法(日韩数目法)。在实战绝大多数的棋局中,“子空皆地”和日韩数目法的胜负结果是一样的,偶尔会出现“粘劫收后”或单方面收单官的局面,按数目法双方无目,按数子法白棋还可以下两手单官,即可以得两子。这时胜负会不同。中国的还棋头规则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简洁完善。中国古代棋手之所以喜攻好杀的原因,其根源也在还棋头。对于围棋爱好者来说,自然喜欢看精彩搏杀的比赛。
以上,基本参考各位网友发言,感谢大家。
最近四个月,通过对无座子与座子反复打谱感受,发现这两种棋在行棋时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会有不同的影响。之前已经说了很多,无座子行棋时会影响人体肝脏和精神状态,而座子棋则不会。
首先这是肯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慎重起见,假设,这是我自己身体不好,其他人没有这种感受,那么,这两种棋之间有没有区别呢?
有。之前说过,有座子和无座子是两种东西,在行棋时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重点就在这里,有座子和无座子,盘上的“气息”、“气氛”是不一样的,座子棋会令人感到更舒服。
而这个“气息”和“气氛”,又是看不见摸不着,完全个人化的一种体验。那么,还是先问问各位,杨丽萍跳舞时能看出来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吗?巴赫的曲子能听出来与其他人有何不同吗?
如果既听不出也看不出,那你还需要一些时间。从现在开始锻炼身体,三年之内,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提高的,到时你可以自己验证,记得平时吃饭喝水要选择干净无添加,戒掉不良习气,把抽烟换成品香,少饮酒。否则都会影响体感。
拥有恢复、推广古棋规则最大力量的是棋界官方,然而他们不可能对此有兴趣。一方面,他们最关心的政绩——国际比赛成绩,只可能来自使用现代规则的围棋比赛;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全世界都下着本质上的日式围棋,但同时全世界也承认是中国发明了围棋,恢复古棋规则并不会强化这点。
棋界技术上层对古棋规则没有兴趣。围棋从业者,包括职业棋手、业余顶尖棋手、围棋培训机构,是拥有在技术层面对古棋进行发展的有能力的群体,他们是棋界技术上层。从规则核心上说,就算只恢复还棋头,围棋的下法也会因此而截然不同,从而淘汰很多定型变化。容易推想,如果全盘采用古棋规则,因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发生改变,围棋布局(包括布局理论)、定式等经过几百年积累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中的大部分都会被淘汰,形成巨大的理论空白需要去填补。棋界技术上层才有能力去填补这些空白,可是他们没有兴趣去做,他们是现代规则的受益者。
业余爱好者对使用古棋规则不会真正有兴趣。如果上千万的业余棋手爱下古棋,那么前面几点都不会成为问题,毕竟他们决定了围棋市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目前在业余爱好者中支持古棋的是非常小众的群体,大部分人对此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业余爱好者中支持古棋并能长时间践行古棋的人也不会有增加。践行古棋的爱好者要增长,需要找到能一起玩的对手——这不满足,还需要在下古棋中体会到乐趣——这也不容易。
古棋没有适当的学习途径。现代规则下,走完一个变化,与定式对照后,就可以知道是赚还是亏了;下古棋则不易知道。
网友的上述观点,说得入木三分,看上去很有道理。不容否认,座子围棋的恢复、推广,困难确实很多。但是,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而看不到AlphaGo给围棋带来革命性的深远影响。“人手一机”研究围棋的前景,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棋界技术上层的定义,将发生根本的改变。围棋的竞技性正在退潮,围棋的文化艺术性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职业棋人必须顺势而为,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些利益纠葛,而没有看到座子围棋的恢复、推广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自信上的意义。座子围棋的复兴,离不开棋界官方的支持,也需要“应昌期”式的人物。但只要条件具备了,相信职业棋界与业余棋界都会重新看待座子围棋的。
2014年《光明日报》载文提到:“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2017年度中央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座子围棋来说,这都是很好的政策机遇。如果我们充分认识到传统围棋文化传承的意义,在政府、棋协、棋院、企业、民间等多方面的支持下,座子围棋的恢复、推广,乃至座子围棋的全面复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座子围棋恢复、推广的具体措施
1、有关部门(棋院,体育、文化等部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予支持;
2、座子围棋得到有着传承传统围棋文化意识的企业、企业家的大赛赞助;
3、座子围棋首先申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得到包容、理解传统围棋文化的围棋界人士与更多国人的支持;
5、作为过渡措施与国际交往的需要,不同的围棋规则与赛制并行。采取“新老规则并行,新老比赛并举”的措施。
民间人士能为复兴座子围棋做些什么? 以座子围棋的文化性牵头,文化性与技术性并重,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1、发掘、整理、研究、保存、普及座子围棋传统文化典籍与相关知识;
2、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到棋院、体育、文化等部门的对座子围棋的理解和支持;
3、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络方式)宣传座子围棋,使国人逐渐了解并最终接受之;
4、从围棋爱好者的自发开始,率先举办一些座子围棋的民间推广活动;
5、促进围棋人工智能程序引入座子围棋规则,使AI朝变化更复杂、求解难度更大的方向迈进。利用AI研究“当湖十局”、“血泪篇”等古谱,研究不同规则之下行棋的差异。
当今棋界之所以不提座子围棋,是因为完全不了解它的内涵和优势,一旦大家都能认识到近代中国围棋的落后与规则无关,传统的座子围棋反而具有更大的优越性,那么,座子围棋的王者归来就完全有可能在一代人手上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