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字法辨义之「阝」和「阝」
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汪丁丁 汪丁丁老师有本书叫《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追求的》,第一部分探讨人生的意义,列举了人生十大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凡说出来的,都不重要。 关于这一命题,汪丁丁老师有两个论据,一是生活来自对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面对人生问题,没有人能跳过直接的体验而获取别人的抽象经验(生活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二是语言文字已经被污染,无法表达和理解人们真实的所思所想,这不仅仅是因为汉字的复杂性所致,毕竟半个世纪前,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专门有一节,「被毒化的语言」中也论述过西方语言被污染的问题。 第二点是我近期感受比较深的。五千年的文字演变,大部分人(包括我)能通过文字获取和表达的有效信息微乎其微,同时又陷于这种局限而不自知,甚至洋洋得意。比如,我们从小学习左耳旁「阝」和右耳旁「阝」的字,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竟然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没有人在乎他们到底一样还是不一样。
👂 耳是什么?
说文解释「耳」为:主听也,象形。意思是说「耳」是一个象形字,主要用来表示「听」这个用途的器官。单看我们司空见惯的这个「耳」,似乎和象形的👂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往回追溯,看看甲骨文和金文(图a)中的「耳」,是不是有点👂的感觉了。这就是汪丁丁老师所说,且我们必须面对的「被污染的文字」。想要解决这个污染问题,只能重新学习古老的文字。

顾名思义,左耳在左,右耳在右,这个从命名看似乎和👂息息相关的 「阝」字旁,实际上却和👂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左耳「阝」和右耳「阝」之间也是没有任何关系。
⛰️ 左耳是山
现代汉字中的左耳旁「阝」,对应《说文》中的部首是「𨸏」(fu),《说文》的释义是:大陆,山无石者也。象形。意思是「𨸏」指的是没有石头山的陆地,有点黄土高原的意思。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说「𨸏」的古文字「上象絫高。下象可拾級而上。」意思是说「𨸏」的本义为台阶。「𨸏」作为部首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台阶」相关,和耳朵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常见的「除」字,在古汉语中有一个常用的意项就是台阶。《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就有「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 右耳是地
说文中与右耳旁「阝」对应的部首是「邑」(yi),《说文》中「邑」的释义是:国也。「国」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也不一样,古汉语里的国指的诸侯的封地。所以「邑」作为部首字,大都与封地相关。《左传·隐公元年》中有「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这里的「都」就是封地的意思。 「𨸏」和「邑」作为部首时,在隶书(图b)和楷书(图c)的写法中没有严格的区分, 但在草书中却是泾渭分明,如果停留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部首的草法,不是陷入机械的记诵,就是两者混淆,不明所以。


对了,在古典草书中,「𨸏」的草法为一个「横折」的笔画,「邑」的草法为一个多了一点的「3」(图d)。常见的「阝」在草书中左右写法不一样,追其根本,是意义的不同,并不是位置的不同。

没有人在乎,但必须要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