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读后絮语
想要穷尽巴特的世界,首先得去探寻那些他站在其肩膀上的巨人们,如马克思、萨特、布莱希特、索绪尔、克里斯蒂娃和拉康,然而他们所代表的一切主义与理论都不足以囊括得尽他,他象一只飘逸的飞鸿,在学术的天空中飞过,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没有一种学术的万神庙大到容得下他,因为这些庙都因过于森严而显得逼窄,巴特却如庄子笔下的大鹏一样在思想与文学的天空翱翔,其翼如垂天之云。
想来用庄子的文学来阐释巴特的确别有一番风味,他的《恋人絮语》便以一种梦一般的语言与思绪,展开情感与心路历程,巴特与笔下的恋人,便如庄生与蝴蝶,到底谁在梦里,谁在梦外,到结局还是纠结缠绕,让人迷惘。但资深的巴特读者便知道,这位“恋人”其实身兼二职,同时是纯洁幻想的恋人,也是深不可测的作者,而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抽象符号,便成为恋人和作者笔下的具象,成为读者消费的对象。
如果你要刻意寻找巴特笔下的“意”,他便如太阳下人的影子一般,你要去找它,它便不见了。它是超越于意义之上的,它的意义就在于语言本身,你不要从中寻找终极意义,因为那就如人追寻影子一样虚无。但它并不同于一种无意识的写作,如叶芝所倡导与实践的“自动写作”,因为自动写作倒是过分强调作者的存在感,以为完全出自作者本人的潜意识,而巴特的写作观,则是认为所有的文字都与前人的文字构成了互文,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作者,所以他宣布“作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