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版考异 第十回(下:曹操攻陶谦)
本文编次:书林 绿苹 樊道本
校阅订补:淮海 刚强郑宝
绣像协力:洛下 鲜于妄人
六、张闿杀曹父

[嘉靖本](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1],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陈留避难,隐居于此郡。与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乘百余辆,驴骡马匹极多。迳望兖州而来。 道经过徐州界,太守陶谦……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如父事之,大设筵会。住了两日[2],谦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老小前去。 闿随车仗,谦送出廓自回。嵩前行到华、费间([小字注]华、费二县皆属泰山郡。费音秘),时夏末秋分[3],大雨骤至,望华、费间投一古寺宿歇…… 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等本是黄巾余党[4],如今依傍陶谦处,无采取钱物[5]。你们见押着车乘,欲得富贵不难[6]……同往山中落草,却不是好[7]?”众皆应允。 是夜风雨未息[8],曹嵩在方丈中,忽闻四壁喊声大举。曹德提剑出看,就被㮶死于法堂[9]……应劭引数十人出寺[10],去投袁绍……应劭下有逃命的军士[11],飞报操。操听知全家被杀,遂哭倒于地。 [周曰校本]静轩先生有诗断之曰: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叶逢春](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1],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陈留避难,隐居于此。劭领操言语,带从者百余人,取曹嵩等。操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口[2],车乘百余辆,驴骡马匹极多。望兖州来[3]。 道经徐州,徐州太守陶谦……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意,敬如父母,大设筵会。住了两日,谦差郎将张闿[4],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老小前去[5]。 闿随车仗[6],谦送出廓自回[7]。嵩前行到一个去处地名华费[8],时当夏末秋初,大雨雪雹骤至[9],望弗山下一古寺投歇[10]…… 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等本是黄巾余党,如今陶谦处人无采取[11]。你每随着车乘[12],欲得富贵不难……同往山中落草不好[13]?”众皆应允[14]。 是夜风雨不息,曹操父在方丈中[15],忽闻四壁喊声大振。曹德提剑出看,被搠死于法堂[16]……应劭引数十人出寺外[17],去投袁绍[18]……应劭部下逃得命的军士,飞报曹操。操听知全家被杀,哭倒于地。 静轩先生有诗断之曰[19]:曹操奸雄世所夸[20],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21],天理循环报不差。
此段写曹操命应劭取父曹嵩、弟曹德一家人。经过徐州地界,陶谦欲讨好曹操,派张闿随从保护。一日大雨,众人于古庙避雨,张闿起歹心,率手下杀尽曹嵩一家。
- 一、曹嵩家庭的描述。
二本皆有“带从者百余人”而位置不同,导致嘉靖本百余人为曹嵩从人,而叶本为应劭部下,有明显区别。
从情节看,下文写“应劭引数十人出寺”、“应劭部下有逃命的军士飞报操”,则上文写应劭带兵,前后照应较合理。从史书看,《三国志》云“劭兵未至”,《后汉书》亦云“劭遣兵迎之”,皆提及兵士,小说沿用的可能性较大。
嘉靖本丝毫不提应劭如何迎接曹嵩,下文“应劭引数十人出寺”一句便突兀。疑其误抄“隐居于此 劭”为“隐居于此郡”,进而随意改动上下文。
其次,“操弟曹德”嘉靖本作“(曹嵩)与弟曹德”,曹德身份由曹操弟变为曹操叔。
史书记载“太祖弟德”(其名一作“疾”),同叶本。曹德乃次要人物,无修改必要。从情节看,下文写曹嵩听见喊声后,“曹德提剑出看”,勇气可嘉,则其为年轻一辈更合情理。结合来看,叶本正确,嘉靖本或为上一处删改导致的关联性错误。
此外,叶本“取曹嵩等 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口”老小仅似指曹德一家,不妥。疑“取曹嵩等”之“等(䓁)”字为“并”形误,若如此则断句改变。
综上推测此处原本作:
[推原本](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小字注]嵩自陈留避难,隐居于此)。劭领操言语,带从者百余人,取曹嵩并操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口,车乘百余辆,驴骡马匹极多。
又,张闿的职位“都尉”与“部(郎)将”,史书同前者。“部将”亦通,不排除志传本将下句“将部兵五百”之“将部”颠倒误抄的可能。
又,叶本“一个去处地名华费”误,如嘉靖本小字注指出“华、费二县皆属泰山郡”。下文嘉靖本“望华费间投一古寺宿歇”则疑“华费间”重复抄误。
此外,陶谦差张闿“将部兵五百 护送曹嵩老小前去 闿随车仗 谦送出廓自回”文意不甚佳,疑“闿随车仗 谦送出廓自回”二句颠倒,然二本皆如此。

- 二、张闿言“如今依傍陶谦处 无采取钱物”还是“如今陶谦处人无采取”?
前者表示一旦成为“良民”,就无法劫掠财物;后者则指陶谦治下百姓太穷,捞不到“油水”。揣摩文意,当以前者为是,原本是否全同嘉靖本,尚无法判断。
此外,张闿语言粗鄙,与其“黄巾贼”人设相符,故称手下“你每”,此是罗公细处。

- 【附】史书记载
[《三国志》(魏书一 武帝纪)]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仇东伐。 ([裴注]《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陶谦传)]陶谦字恭祖,丹杨人…… ([裴注]《吴书》曰: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谦。) [《后汉书》(卷四十八 应奉传)]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却,郡内以安。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 【附】毛本改动
增改曹嵩“隐居于此郡 与弟曹德一家老小……”→“隐居琅琊 当日接了书信 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删改“车乘百余辆 驴骡马匹极多”→“车百余辆”。
删改陶谦介绍“平生温厚纯笃 人皆敬之”→“为人温厚纯笃”。改“谦知曹操势大 意欲结识”→“向欲结纳曹操”。删改“再拜致敬 如父事之 大设筵会”→“再拜致敬 大设筵宴”——删去“人皆敬之”似无必要。
调整“住了两日 谦差都尉张闿 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老小前去 闿随车仗 谦送出廓自回”数句顺序→“款待两日 曹嵩要行 陶谦亲送出郭 特差都尉张闿 将部兵五百护送”。
改“寺僧三五人 邀于方丈安顿宅眷”→“寺僧接入 嵩安顿家眷”。改“张闿军马屯于两廊 雨湿衣装 军士皆怨”→“(曹嵩)命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 众军衣装 都被雨打湿 同声嗟怨”——曹嵩住“方丈”,而士兵住“两廊”,这是导致“皆怨”的一个原因,不当删。
改“曹嵩在方丈中……曹德提剑出看 就被㮶死于法堂”→“曹嵩正坐……曹德提剑出看 就被搠死”。此为上一条的关联改动。
改张闿言“我本是黄巾余党 如今依傍陶谦处 无采取钱物”→“我们本是黄巾余党 勉强降顺陶谦 未有好处”。改“你们见押着车乘 欲得富贵不难”→“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 你们欲得富贵不难”——“未有、如今”等词口吻较文雅,便不似黄巾口吻。
增改张闿言“今夜三更 只推贼到来 把曹嵩一家杀了 取了许多钱物 同往山中落草”→“只就今夜三更 大家砍将入去 把曹嵩一家杀了 取了财物 同往山中落草 此计何如”——“只推贼到来”乃全身之计(可对外宣称是盗贼所杀,虽然后来走漏了应劭部下),能够说动军士,不当删。
改曹嵩等“欲过墙走”→“欲越墙而走”。改“嵩与妾躲于厕中”→“嵩慌急 与妾躲于厕中”。
改“应劭引数十人去投袁绍”→“应劭死命逃脱 投袁绍去了”——此为“百余人”归属不同导致的改动,详前分析。
原样保留静轩诗,但作者改→“后人”,位置提前至军士报与曹操之前。
[毛宗岗](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陈留避难,隐居瑯琊。当日接了书信,便与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百余辆,径望兖州而来。 道经徐州,太守陶谦,字恭祖,为人温厚纯笃,向欲结纳曹操,正无其由。知操父经过,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设筵宴。款待两日,曹嵩要行,陶谦亲送出郭,特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 曹嵩率家小行到华、费[1],时夏末秋初,大雨骤至,只得投一古寺歇宿。寺僧接入,嵩安顿家眷[2],命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众军衣装都被雨打湿,同声嗟怨。 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们本是黄巾余党,勉强降顺陶谦,未有好处。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你们欲得富贵不难,只就今夜三更,大家砍将入去,把曹嵩一家杀了,取了财物,同往山中落草。此计何如?”众皆应允。 是夜风雨未息,曹嵩正坐,忽闻四壁喊声大举。曹德提剑出看,就被搠死。曹嵩慌引一妾奔入方丈后[3],欲越墙而走。妾肥胖不能出,嵩慌急,与妾躲于厕中,被乱军所杀。 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张闿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放火烧寺,与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 后人有诗曰:“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当下应劭部下有逃命的军士,报与曹操。操闻之,哭倒于地。
[1]“华费”人文排印本左“华费间”(同演义本)。[2]“家眷”人文排印本作“家小”。[3]“慌引”人文排印本作“忙引”。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1],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陈留避难,隐居于此郡。与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带从者百余人,车乘百余辆,驴骡马匹极多。迳望兖州而来。 道经过徐州界,太守陶谦……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如父事之,大设筵会。住了两日[2],谦差都尉张闿,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老小前去。 闿随车仗,谦送出廓自回。嵩前行到华、费间([小字注]华、费二县皆属泰山郡。费音秘),时夏末秋分[3],大雨骤至,望华、费间投一古寺宿歇…… 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等本是黄巾余党[4],如今依傍陶谦处,无采取钱物[5]。你们见押着车乘,欲得富贵不难[6]……同往山中落草,却不是好[7]?”众皆应允。 是夜风雨未息[8],曹嵩在方丈中,忽闻四壁喊声大举。曹德提剑出看,就被㮶死于法堂[9]……应劭引数十人出寺[10],去投袁绍……应劭下有逃命的军士[11],飞报操。操听知全家被杀,遂哭倒于地。 [周曰校本]静轩先生有诗断之曰: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1]“泰山”周、夷本作“太山”。[2]“住”雄本误作“在”。[3]“秋分”夏、卓本作“秋初”(同叶本)。[4]演义别本无“等”字。[5]“无采取”夷本作“无处采取”。
[6]雄本无“欲得”二字。[7]夏、卓本无“却不是好”四字。[8]“是夜”雄本误作“走夜”。[9]“㮶(搠)死”雄本作“刺死”。[10]夏、卓本无“出寺”二字。[11]“应劭下”演义别本不误作“应劭部下”(同叶本)。“的”雄本误作“何”。
[叶逢春](曹操)乃遣泰山太守应劭[1],往瑯琊郡取父曹嵩。嵩自陈留避难,隐居于此。劭领操言语,带从者百余人,取曹嵩等。操弟曹德一家老小四十余口[2],车乘百余辆,驴骡马匹极多。望兖州来[3]。 道经徐州,徐州太守陶谦……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意,敬如父母,大设筵会。住了两日,谦差郎将张闿[4],将部兵五百,护送曹嵩老小前去[5]。 闿随车仗[6],谦送出廓自回[7]。嵩前行到一个去处地名华费[8],时当夏末秋初,大雨雪雹骤至[9],望弗山下一古寺投歇[10]…… 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等本是黄巾余党,如今陶谦处人无采取[11]。你每随着车乘[12],欲得富贵不难……同往山中落草不好[13]?”众皆应允[14]。 是夜风雨不息,曹操父在方丈中[15],忽闻四壁喊声大振。曹德提剑出看,被搠死于法堂[16]……应劭引数十人出寺外[17],去投袁绍[18]……应劭部下逃得命的军士,飞报曹操。操听知全家被杀,哭倒于地。 静轩先生有诗断之曰[19]:曹操奸雄世所夸[20],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21],天理循环报不差。
[1]“泰山”郑、刘、朱乙本、英雄志传作“太山”(同周本)。[2]刘本无“操弟曹德”四字。“取曹嵩等 操弟曹德”汤本作“取曹嵩及操弟曹德等”,诚本作“嵩并操弟曹德”,朱乙、天理本作“并弟曹德”,黄本作“嵩同操弟曹德”(简本且无“劭领操言语 带从者百余人”二句,接近演义本)。[3]“望兖州来”诚、黄本作“迳望(往)兖州来”(接近演义本)。[4]“郎将”万历繁本作“部将”,诚、朱乙本作“良将”。“张闓”刘本、汤本作“张闇”(刘本别处不误,汤本二字混用)。[5]“前去”种本作“回去”。
[6]“闿”余甲本误作“问”(别处不误)。[7]刘本无此句。“(差张闿)护送曹嵩老小前去 闿随车仗 谦送出廓自回”汤本作“(差张闿)护送 谦送出廓而回”。[8]“前行到”种本误作“前得到”。[9]“雪雹”种本作“雪砲”。[10]“弗山下”二余、郑、杨、刘本作“费山下”,种本作“华费山下”。此句汤本作“投一古寺安宿”。
[11]“人无采取”汤本作“无人揪采”,文意变化。[12]“你每”汤本作“你们”(同演义本)。[13]“不好”刘本作“何如”,汤本作“却不是好”(同演义本),诚、朱乙、天理本作“却不好也”,黄本、英雄志传作“岂不好也”。[14]“众皆应允”杨、余乙本作“众皆应诺”,简本、英雄志传作“众皆大悦”。[15]“曹操父”种本作“曹嵩”。
[16]“被”余甲本作“遂”。[17]“应劭”后汤本多“得脱”二字,简本、英雄志传多“大惊”二字。“数十人”种本作“十数人”,汤本作“数人”。[18]“去投袁绍”郑本作“投袁绍去”。[19]此句郑本作“静轩有诗断曰”。[20]“所”杨本误作“行”。[21]“逢”天理本、杨美生、郑乔林本作“遭”。 其他:简本主要对曹嵩投古寺情节删节,英雄志传有大量删节。

七、陈宫谏曹操


[嘉靖本](曹操)教夏侯渊[1]、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尽皆杀戮,以雪父仇。 ……(陈宫)知曹操起兵报仇,尽杀百姓[2],慌忙星夜前来见操[3]。操想旧日之恩,请入帐中,然亦不赐坐[4]。宫曰:“今闻明公尽起大兵,下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刚强好利之辈,中间必有缘故。且州县之民皆大汉百姓,与明公有何仇恶[5]?杀之不祥。望三思然后行之,幸甚。” 操大怒曰:“……汝与陶谦有旧,何敢阻我军心?”宫默然而去曰[6]:“吾亦无面目为汉之官也!”驰马来投陈留太守张邈。邈待宫为上宾。
[叶逢春](曹操)教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1]。操令但得城池,尽皆杀戮,以雪父仇。 ……(陈宫)知曹操起军报仇[2],尽杀百姓[3],荒忙星夜来见曹操[4]。操想旧日之恩,请入帐中共坐[5]。宫中间说[6]:“今闻明公起大军下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尽杀百姓[7]。某因此特来进言[8]: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刚强好利之辈[9],中间必有缘故。且州县之民皆大汉百姓,与明公有何仇恶?杀之不祥。望三思然后行之[10],幸甚。” 操大怒曰:“……汝为陶谦有旧[11],何敢阻我军心[12]?”宫默然而出曰[13]:“吾亦无面目为汉之官也[14]!”遂匹马来投陈留太守张邈。邈待宫为正宾[15]。
此段写陈宫知曹操起兵,前来劝阻,曹操不听。陈无奈而去,弃官投张邈。
- 一、曹操请陈宫是“请入帐中 然亦不赐坐 宫曰”还是“请入帐中共坐 宫中间说”?
“赐座与否”二本完全相反。从曹操之后的反应“操大怒曰 汝昔时弃我而去 今有何面目相见”看,“亦不赐坐”较合理。且“请入帐”与“不赐坐”举止相反,能表现出曹操对陈宫“不想见、却又不得不见”的矛盾心态。叶本二人“共坐”可通而稍显牵强。
此外,叶本“宫中间说”不通,“中间”疑为下文“中间必有缘故”误植。
又,“夏侯渊”还是“夏侯惇”为先锋?二者皆可,下文写夏侯惇当先出阵,与曹豹单挑,则此处倾向于作“惇”。

- 二、陈宫听知曹操“尽杀”还是“欲杀”百姓?
二者区别在于陈宫见操的时间点,是操大军T城之前、还是之后。从情节看,陈宫去后,下文写“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 鸡犬不留 山无树木 路绝人行”,则此处尚“欲杀”较合理。然陈宫言“所到尽杀百姓”,则似乎T城已经发生,因此原本如何无法确定。
从版本看,嘉靖本、周曰校本与志传本两处均作“尽杀”;夏振宇、李卓吾本则前一处作“欲尽杀”、后一处作“尽杀”,不一致,后改之可能性较高。
此外,“汝与陶谦有旧”叶本误作“汝为陶谦有旧”,其祖本当作简体“与(與)”。

- 【附】毛本改动
改先锋“夏侯渊”→“夏侯惇”。改曹操言“尽皆杀戮”→“将城中百姓 尽行T戮”。
添加“当有九江太守边让……自引兵五千来救……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数句(并夹批“后陈琳檄中以此罪操”)——此因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中提到“故九江太守边让……身首被枭悬之诛”——然历史上边让之死与曹操进攻陶谦无关;边让一代名士,带兵五千大战夏侯惇,与其形象不符;“九江”与徐州亦距离过远。实则边让之死影响了陈宫反曹,因此如必要插增,不如安置于张邈陈宫反曹一段。
改陈宫“与陶谦最好” →“亦与陶谦交厚”。删去“慌忙星夜前来见曹操”之“慌忙”二字。
改“操想旧日之恩 请入帐中 亦不赐坐” →“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 欲待不见 又灭不过旧恩 只得请入帐中相见”。文意更明白。
改陈宫言曹操“尽起大兵下徐州” →“以大兵临徐州”。改“所到尽杀百姓” →“所到欲尽杀百姓”。
改陈宫言陶谦“非刚强好利之辈” →“非好利忘义之辈”。改“中间必有缘故”→“尊父遇害 乃张闿之恶 非谦罪也”。文意更明白。
删改“且州县之民皆大汉百姓 与明公有何仇” →“且州县之民 与明公何仇”。改“望三思然后行之 幸甚” →“望三思而行”。
改“操大怒曰 汝昔时弃我而去 今有何面目相见” →“操怒曰 公昔弃我而去 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改“誓当摘胆剜心以祭之” →“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改“汝与陶谦有旧 何敢阻我军心” →“公虽为陶谦游说 其如吾不听何”——既然大怒,便当称“汝”而非“公”。
改“宫默然而去曰 吾亦无面目为汉之官也” →“陈宫辞出 叹曰 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删去“邈待宫为上宾”一句——陈宫心系大汉天下与大汉百姓,而非陶谦一人,无修改必要。
[毛宗岗]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T戮,以雪父仇。当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交厚,闻知徐州有难,自引兵五千来救。操闻之大怒,使夏侯惇于路截杀之。 时陈宫为东郡从事,亦与陶谦交厚。闻曹操起兵报仇,欲尽杀百姓,星夜前来见操。操知是为陶谦作说客,欲待不见,又灭不过旧恩,只得请入帐中相见。 宫曰:“今闻明公以大兵临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欲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好利忘义之辈。尊父遇害,乃张闿之恶,非谦罪也。且州县之民,与明公何仇?杀之不祥。望三思而行。” 操怒曰:“公昔弃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复来相见?陶谦杀吾一家,誓当摘胆剜心以雪吾恨!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 陈宫辞出,叹曰:“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遂驰马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曹操)教夏侯渊[1]、于禁、典韦为先锋。操令但得城池,尽皆杀戮,以雪父仇。 ……(陈宫)知曹操起兵报仇,尽杀百姓[2],慌忙星夜前来见操[3]。操想旧日之恩,请入帐中,然亦不赐坐[4]。宫曰:“今闻明公尽起大兵,下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尽杀百姓。某因此特来进言: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刚强好利之辈,中间必有缘故。且州县之民皆大汉百姓,与明公有何仇恶[5]?杀之不祥。望三思然后行之,幸甚。” 操大怒曰:“……汝与陶谦有旧,何敢阻我军心?”宫默然而去曰[6]:“吾亦无面目为汉之官也!”驰马来投陈留太守张邈。邈待宫为上宾。
([1]“夏侯渊”雄本误作“夏渊”。[2]“尽杀百姓”夏、卓本作“欲尽杀百姓”。[3]“操”演义别本作“曹操”(同叶本)。[4]演义别本无“然”字。[5]“有何仇恶”夏、卓本作“有何仇”,雄本作“有何仇怨”。[6]“去”周、夷本作“出”(同叶本),朝鲜本同嘉靖本。)
[叶逢春](曹操)教夏侯惇、于禁、典韦为先锋[1]。操令但得城池,尽皆杀戮,以雪父仇。 ……(陈宫)知曹操起军报仇[2],尽杀百姓[3],荒忙星夜来见曹操[4]。操想旧日之恩,请入帐中共坐[5]。宫中间说[6]:“今闻明公起大军下徐州,报尊父之仇,所到尽杀百姓[7]。某因此特来进言[8]:陶谦乃仁人君子,非刚强好利之辈[9],中间必有缘故。且州县之民皆大汉百姓,与明公有何仇恶?杀之不祥。望三思然后行之[10],幸甚。” 操大怒曰:“……汝为陶谦有旧[11],何敢阻我军心[12]?”宫默然而出曰[13]:“吾亦无面目为汉之官也[14]!”遂匹马来投陈留太守张邈。邈待宫为正宾[15]。
[1]“教”汤本、刘本作“令”。[2]“起军”杨、余乙本、汤本作“起兵”(同演义本)。[3]“尽杀”汤本作“欲杀”(接近演义壬子本)。[4]“荒忙”郑本作“宫忙”。[5]“请”余甲本作“情”,断句不同。
[6]“宫中间说”余甲本作“宫中问说”,汤、英雄志传本作“宫曰”(同演义本),刘本作“宫云”,简本作“曰”。[7]“所到尽杀”英雄志传作“所到欲尽杀”。[8]余甲本、汤本无“因此”二字。“进言”汤本作“求解”。[9]“好利”杨美生、魏某、郑乔林本作“好杀”。“之辈”郑本、黄本作“之徒”。[10]“三思然后行之”汤本、刘本作“三思后行”,杨美生、魏某、郑乔林本作“三思行之”。
[11]“汝为”杨、余乙本、汤本作“汝与”(同演义本)。[12]“何敢”种、郑、刘本作“何故”,汤本作“故来”。[13]“而出”杨、余乙本作“而退”。此句诚、黄本、英雄志传作“宫惭而出”,朱乙、天理本作“宫羞惭而出”。[14]汤本、刘本、简本、英雄志传无此句及前“曰”字。[15]“正宾”汤本、刘本、英雄志传作“上宾”。
其他:简本、英雄志传对话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