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听风的歌 | 且听风吟》· 那梦便一去杳然
1.
在一个像书中一样酷热的夏日午后,我一边喝冰镇科罗娜,一边一口气把村上春树的《听风的歌》又读完了一遍。中间下楼买了包烟,抽了一会,看着穿着凉爽行行色色的人群和街道两旁静止不动的树,下定决心抽完这包要把烟戒掉。派出所就在小区大门正对面,这次再失败的话,就去那里投案自首。
读完是在六点钟,酒喝了三瓶,烟抽了三支。天空是平静的乳蓝色,几片细长的云条纹般点缀其中。对面的窗口里身穿黑色和白色短袖的两个女孩面对面不言不语地玩着手机,一只蜻蜓从房顶悠然飞过,落叶般的往日心情在心之湖面上飞舞翩翩。
2.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村上文学世界的开端。
《听风的歌》(赖明珠译版),也译为《且听风吟》(林少华译版),村上春树的处女作。创作这部作品时他三十岁,当时还是一个大学没毕业欠债不少的已婚爵士乐酒吧老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家里没有取暖设备,冬天只能靠抱着猫咪保温。在一次看棒球赛的过程中,村叔像是突然接收到了文学之神的旨意,每天打烊以后在酒吧的餐桌前熬夜奋笔疾书完成了这部作品,一炮而红,拿下日本老牌文学杂志《群像》新人奖。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叔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书里他详细地讲述了叔开始写小说的心路历程,大致可以总结为“我被某种特别的力量赋予了写小说的机遇”,总之,是天意。
3 .
今年二月到现在一共读了村叔五本书。听起来其实少得可怜嘛,也是没办法的事,一直处在紧张的备考期,又要工作,留给自己看书的时间少之又少。阅读村叔的文字,是我这段时间里难得的放松活动。
想必同许多人一样,第一次了解村叔是因为他的名作《挪威的森林》— 当时被称为小黄书,里面确实有不少关于性的情节和描写,不过整体冷冷的、沉郁的氛围更让人印象深刻。初读时还是初中生,两三年前又重读了一次,感受到了很深的情感共鸣,记住了不少经典段落,像“春天的熊”啦,“不可触及的光点”啦等等,所以当冒出了要正正经经地看些书的念头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了村叔,于是从他的第一本书开始看起。现在发现叔的作品里确实有几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啤酒和威士忌,爵士乐以及同女人睡觉。
4.
回到《听风的歌》,这本书内容简短,40个小章节,仅仅4万来字,一个下午就能读完。简单的情节中穿插着不少回忆和突如其来的随谈,自由无秩序的行文风格,读起来更显轻松,想到哪说到哪,像是在同亲切的朋友对谈。
要说如何理解这本的话,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我想大概是“一吐为快”。三十岁的叔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篇像样的文章出来,写点什么呢?写一个关于自己青春的故事想必得心应手,可是想说的远远不止于此,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故事中,那么索性抛开小说结构之类的条条框框,在其间再写点随谈,加点回忆,把想聊的全都一股脑写出来吧。我所想象的叔的心路历程大概如此。
5.
书的主线是一个关于青春、夏天、啤酒还有分别的故事。主要出场共四人,在书中他们都没有真实的名字,主人公是“我”,好朋友称为“鼠”,酒吧老板叫“杰”,还有一个在酒吧遇到的“四指女孩”。二十一岁的“我”在大学的暑期回到出生的城市,于共计十八天的短暂时光里,和“鼠”一起在“杰”的酒吧喝酒聊天,在洗手间里捡到了醉倒的“四指女孩”并与之熟悉,经历着各自的孤独与烦恼。暑假结束后,随着我的离开,大家又回到各自的生活,过去的一切都如风过境般消逝了。
6.
这几年来不时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情绪击中。那是熟悉的,来自青春往日的情绪,散发幸福的味道却又一闪而逝,任何试图让它多留下一会的努力最终都白费力气。接着便突然意识到,青春已经是离我很遥远的事了。
记得自己二十一岁的五月。那年的亚热带季风早早就迫不及待地扑腾着翅膀,把热气带去每个角落。梅雨在白天捣乱,蚊子和潮热破坏夜晚。学校里到处是冰镇汽水,调到最高档的电风扇,干净利落的短发,清一色的凉拖,还有少女们白花花的腿。音乐社社员在唱五月天的《温柔》,学生们在校园里吵吵闹闹地穿梭,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盛夏,彷佛任何想做的事情,都能在这个夏天实现。而我顶着热辣的阳光,在体育场一遍又一遍练习着始终未能学会的自行车。
青春的烦恼是成长,长大的烦恼却是一切都回不去了。那种不会为了时间而发愁,理直气壮地虚度光阴,无时无刻不充满生命力的日子彻底过去了,而那时向往的玫瑰色的美好未来,却似乎仍遥遥无期。
村叔的往昔夏日,也是一样。
“女孩肌体的温存,过时的摇滚乐,刚刚洗过的纽扣领衬衫,在游泳池更衣室吸烟时的甘美,稍纵即逝的预感 — 一幕幕永无休止的甜蜜的夏日之梦。而在某一年的夏天,那梦便一去杳然,再也不曾光临。”
这个二十一岁的夏日故事,想必也是村叔的青春挽歌。
7.
借着这段青春往事,可以延伸出本书两个重要的话题 — 消逝与虚无。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不只是青春,一切都在悄然逝去。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玩意儿,劈里啪啦地被塞进手里一堆,又哗啦呼啦地一样一样失去,任谁也无可奈何。
如果一切终将不可阻挡地消散,人生岂不是只能通向虚无?
“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蚯蚓的脑髓而已。”
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显得过分渺小,没有资格去谈什么意义,讲什么价值。人生是徒劳的,人生通向虚无。
面对这种境况,我想正如书的名字 — 听风的歌,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唯有接受,唯有默默地聆听,一切如风般从身边流逝的寂寂之音。
诚然,难免有感伤,总会有值得怀念的人,有想要留下的事,有不忍丢失的情感。但唯有接受,放下傲慢,才能卸下无谓的纠结与执念,轻轻松松地面对生活。
毕竟我们日日夜夜分分秒秒的喜怒哀乐是实实在在的,看看手里还握着什么,趁还拥有着,放肆地去享用吧,到了夏天就叫上想见的人,一起喝冰镇啤酒,吃盐水毛豆和卤花生米,或者脆皮猪肘和酸黄瓜,其实喝威士忌也不错,不过要配冷切火腿和坚果。
8.
当然,叔所表达的不止于此。
日本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是经济高速发展期,期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快速渗透日本居民的生活,是社会形态剧变的一段时期。而村叔生于1949年,他的青春时代可以说是完全亲身经历了社会形态的复杂变革。书中主人公参加过日本几所搞笑共同进行的学生斗争“全共斗”,也是叔的真实的个人经历。那个时代日本青年的内心是茫然的,空虚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出对彼时社会的不满,个人被异化被禁锢,社会只追求利益与效率,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冷漠,每人都不知自己该通往何处。但这些都潜藏在书的细节中,可能是一句不着边际的抱怨,是一段对话,或者是人物性格的设计,书内容虽然不多,但每一个段落都言之有物。所以读这本的时候,既可以纯粹地沉浸在那种独特的忧郁夏日的氛围中,也可以逐字逐句地思考,像侦探一样探寻每一处表达背后的含义,那会给你不一样的乐趣。
9.
书中关于文学说法,让我印象深刻。
“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对尺度与距离感的独特把握是村叔作为作者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的文字往往有一种旁观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情感氛围,从不煽情,也很少大张旗鼓地宣扬什么观点,只是静静地描述,把评判与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所以叔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流畅,让人可以全然放松。
“写小说,我想无非是制作故事。而制作故事,同制作自己的房间差不多。做一个房间,把人请到里边来,让他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端出好喝的饮料,让对方对这个场所心满意足,让他觉得简直就像专门为自己准备的场所——我认为好的正确的故事应该是这个样子。即使房间非常豪华气派,而如果对方没有宾至如归之感,那么我想恐怕也很难称为正确的房间,即正确的故事。”
这一段是村叔在写给中国读者的信《远游的房间》种所写的一段话。看过以后,再读他的书时在脑海里就会自动浮现出那样的画面 — 我礼貌地先敲了敲门,接着推门而进,房间里的黑胶唱片机正播放着爵士乐,我打招呼说“我来了!”,他向我微笑点头致意,然后递给我一杯加冰的威士忌,请我落座,我便窝进舒服的沙发里,开始听今天的故事。
10.
最后,分享一处我喜欢的段落。
“这是个心情愉快的夜晚,加之已经哭过,她的情绪令人吃惊地好。归途中,我们走进几家商店,买了一些看上去可有可无的零碎物品:带有草莓芳香的牙膏、花里胡哨的沙滩浴巾、几种丹麦进口的智力玩具,六色圆珠笔。我们抱着这些登上坡路,不时停止脚步,回头望一眼海港。”
同人一起在商店里买可有可无的东西,那可是相当浪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