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入门临什么帖?
草书入门和其他书体一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帖。但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草书之前,有必要先区分一下草书的分类,并选其一而入手学习,免得多走弯路,浪费时间。
草书有几种?
书法语境中所讲的草书都是基于狭义的草书,即以字法字形为准绳而区分的,基于这个视角,常见的草书有三类,章草、小草和大草。字字独立是章草和小草的共有特征,小草偶有多字成组,一气呵成之势,而章草则几乎没有。如图1中左侧的章草作品《急就章》和楷书依依对应,字与字之间完全独立,而右侧的小草作品《书谱》则连带较多,尤其红色标注出来的「之意也」三个字,没有草书学习经验的人,基本上区分不出来是一个字还是三个字的。

章草和小草在字法和笔法上也差别很大,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如图2中圈起来的地方,章草具有和隶书相似的波磔收笔。

小草和大草的区别,从字面意义可以看的出他们的区别之一,在于大草大而小草小,当然,物理尺寸的大和小只是他们表层的区别,更为本质的是笔法、字法和章法的不同,大草笔意连绵,大开大合,一泻千里,而小草点点断断,字字独立。如图3中张旭的《千字文》和王羲之的《十七帖》,左大右侧小,一目了然。

初学草书该先学哪种草书呢?
答案是:小草。理由很简单:1、章草被历史抛弃,我们不选。2、大草难,对初学不友好,我们也不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选哪一家那一本碑帖作为初学的临摹对象呢?王羲之是小草书的开拓者和规范制定者,亦是集大成者,其《十七帖》被称之为草书圭臬,我们似乎没有不选的理由,但有一个问题是《十七帖》并非墨迹,初学很难理解其中的笔路,学起来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而被称之为有唐第一秒腕的孙过庭尽得二王之法,他的《书谱》便成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草书的不二之选。

初学草书临什么帖?
我们现在初学草书,《书谱》几乎可以说是最好的范本。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1、墨迹本。这个很重要,草书不同于楷书,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初学没有基础,看不清笔路,临摹再多都是瞎临。2、时间够远。《书谱》成于(敲定本)垂拱三年,也就是公元687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大浪淘沙,珍藏数代,足可见其价值。是好是坏,总逃不过历史的法眼。3、甚有右军法。宋代书法家米芾是个模仿的高手,据说他临摹的王献之几可乱真。米芾曾评价《书谱》说甚有右军法。也就是说《书谱》的笔法上承王羲之,属于同一体系,借助《书谱》的墨迹,去理解王羲之的刻帖,名正言顺。4、字数够多。全文3000多字,草法上基本涵盖了常用字,而且风格多样,适合长期钻研学习。当然,学习小草,符合第一个理由的还有一些其他的帖子,比如智永的《草书千字文》、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贺知章的《孝经》等等,都可做为入门之后进阶的参考碑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