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有意义”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上周末两天的生活,那就是昏天黑地。
周末两天没看书、没学习、没劳动,基本上除了吃就是躺在床上听有声书《七根凶简》,大概用了10多个小时,听完了渔线人偶和仙人指路两个故事。非常喜欢,非常着迷。
我发现自己对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有自己近乎执拗的理解。比如,昏天黑地的学习一门功课,我会觉得自己很棒;比如,昏天黑地的看一本名著,我会觉得自己时间没有被荒废。但是,如果用一天时间看电视,听有声书,不论其内容是什么,我总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多少有点玩物丧志的趋势,于是大感不妙,想要纠正自己。
但,事实上,电视剧集、有声书、名著、直播课都只是一种形式,无所谓正确与否。偏见无处不在,因为周围的一切都在塑造我们,而周围的一切是否值得相信且对我们有益,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
余华在1999在参加韩国民族文学作家会议上说,“涉及东亚文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只是对日本的文学有所了解,对韩国的文学我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诚然,我可以找到一些理由来解释自己这方面的无知,比如由于朝鲜....且中国很难找到已经翻泽成汉语的韩国文学作品。”以上这个故事,稍稍可以作证我前文提到的“周围的一切都在塑造我们”,如果有些东西它没有出现在我们周围,塑造就无从谈起,如果有些东西它是以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我们周围,那么我们很容易从负面的角度去理解它。
我不禁问自己,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自己心中所谓的意义。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感受。我之前写过一篇日记,大意是讲,为一个人做饭、泡咖啡、搂搂抱抱亲亲都不难,难的是带着平和又心满意足的心情去完成上述那些事,是非常难的。同理可得,看一上午书,听一早上英语课,也不见得就真的是有意义。如果那些名著和你的价值观不符,读起来或许是无感甚至是痛苦。如果不是对英语这门语言有着好奇想要掌握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只是坐在电脑前听老师喋喋不休,哪又算得上什么意义?同理再得,听有声书,看爱情剧集,也不见得就是无意义、就是玩物丧志。如果我说我最爱的电视剧是《爱填满空白》,并且我认为豆瓣top250里没有几部真正好看的电影,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说《红楼梦》不好看,我更喜欢张志浩老师对红楼梦的解读,能说明什么呢?如果我说躺在家中沉浸式听了一天的有声书,其价值和意义并不比学了一天的雅思英语来的低,大家认为如何?
如果一部电视剧、一步有声书比很多世界名著都更能让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更能激发我向上的生命力,这就是它之于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