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古来的主题一直是“乞巧”,即妇女向织女讨教纺织的巧技。七夕有很久的流传史,南朝时记载湖北地区岁时风俗的笔记小说《荆楚岁时记》里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所以至少南朝时七夕已经和乞巧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荆楚岁时记》的后面又说这习惯起源于汉文帝的窦皇后:她“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到了七夕这一天,“人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看来头秃有时候也可以是好事(摸摸自己所剩不多的头发
记载晚清北京风土人情的掌故小说《燕京岁时记》里说:“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可见作为节日核心的“乞巧”到近代也没有改易,只是具体形式有变化。所以七夕和情人节挂上钩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是七夕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鹊桥相会的故事也古已有之,但是古人主要的关注点在夫妻二人长久分居,一年一会的悲剧性,常把这个题材和征人思妇联系在一起。最有名的例证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都脉脉不得语了,还咋过情人节呢?
我认为中国并没有和欧美的情人节完全对应的节日,中国没有哪个节日是专门为了男女恋爱婚配设置的。
有人说农历三月三的上巳是中国的情人节,说实话差得有点远。不管是《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还是《兰亭序》、《荆楚岁时记》中的相关内容,都表明上巳是一个主题是修禊消灾,带有春游的娱乐性的节日。如果非要找个青年男女可以相伴出游,谈情说爱的传统节日,我觉得元宵节的可能性最大。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发生在元宵,其他类似题材的诗词也有不少,足可见唐宋时代上元之风气;而且元宵是盛大的灯节,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花市灯如昼”的节日,天然带有强烈的消费和游玩属性,类似于日本的夏日花火大会。在这样一个热闹快活的月圆夜里,有谁会不想恋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