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自卑的一些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你读《自卑与超越》也许没有办法给你解决问题。这本书真正谈到自卑议题的部分,其实只有第三章《自卑感和优越感》。虽然有不少的案例,但是阿德勒并没有给出多少超越自卑的操作指南,更多是告诉大家:追求优越是填补自卑的途径。这句如此简洁的结论,放到现实中,多少忽略了自卑问题在每个具体的个人身上的复杂性。
在这里,我结合阿德勒的观点和个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拆解自卑的底层逻辑,给到大家一些缓解自卑的小建议:
第一点:你应该允许你的人生有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自卑很多时候是跟自恋相伴而生,很多时候我们为一件事做不到而自卑,背后预设了,这件事我理应做到。但是只要我们试着问下自己,凭什么我觉得自己就理应做到呢?考试失利,工作不顺,爱情受挫,我们当然会有负面情绪,但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些事情,自己理应能只尝试一次或几次就能成功呢?这不仅是低估了你要做成的事的难度,更是高估了自己能做成一件事的能力。做成了值得高兴,但做不成也许才是常态。
当我们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时,这是我们停止自我否定、自我贬损的开始。
第二点:你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妨去想想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得到。
互联网时代尤其容易放大小概率事件,仿佛到处都是一夜暴富的神话,到处都是俊男美女,这些幸存者偏差所营造的“光鲜世界”时常让很多心智不成熟或者受挫的人,自残形愧,觉得自己不如人。给大家一个疫情前的工资数据,回顾智库发布的《2019国人工资报告》:近8成人工作十年月薪没过万元。整体受访者月薪主要集中在5000至8000元区间。而且另外2成人还主要是集中在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三个行业。如今,经历了三年疫情,2024年这个数据必定有所变化。如果2019年大家还在自卑于自己的薪酬有没过万的话,那2024年的今天,大家纠结的则是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不被裁员。
很多所谓其他人都能做到让你自卑的事情,也许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
第三点:学会课题分离,其实没那么多人凝视你。
自卑很多时候是出于跟别人的比较,时常想象别人无处不在的目光都盯着自己,做每一件事都担心别人对自己评头论足,担心自己会犯错于是什么都不去做。
这种情况,我想到了阿德勒提出过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什么叫课题分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指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课题分离就是分清楚权责,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不管别人是喜欢自己,还是讨厌自己,那都是别人的课题,而不是自己课题。 我只需要处理好自己课题内的事情就行。
课题分离最大的好处是把自己从别人的评判的摘除出来,当你对自己的认可是来自于别人,你会极度渴望别人给予自己正反馈。
自卑的人时常会很自恋地认为别人在凝视自己,可是,在现实中,很多时候别人不会直接认可或打击你,大部分人根本关注不到你。无反馈在一个极度渴望别人认可的人身上,就会等同于负反馈。这种把评价权交给别人的做法,将意味着你永远无法认可自己。就像一个有容貌焦虑疯狂整容的人,如果别人不能给到她外貌正面反馈,这个人将会一直整下去。只要自我否定的核心认知还在,补偿就不会让人免于自卑。
第四点:不要去想象恐惧,而是让恐惧发生。
《被讨厌的勇气》有这样一个观点:自卑的人,往往很想改变自己,却很少真正付诸行动。这是因为,自卑的人,害怕承担尝试后失败的风险,所以便把自己困在糟糕的现状里。
恐惧,让自卑者不敢去改变。让你恐惧的事还没有发生,自卑的人就已经在开始恐惧,提前活在了对恐惧的想象中。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说过“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大部分人的恐惧都是来源自自己的想象,给恐惧祛魅的方式就是让恐惧发生。
自卑的人如果不付诸行动,那将永远活在对恐惧的想象中,将持续性地困扰着自己。但诉诸行动,则是走出对恐惧的想象,给恐惧自卑的最好方式。我们确实不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我们不该如此自恋,但我们也不一定就会搞砸一件事,我们同样不该如此自卑。
允许一切发生,这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秘诀。
第五点:自卑不该是一个借口。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前者相信“原因论”,后者相信“目的论”。 传统上,我们通常会将一个人的心理困扰归咎于过去某个经历。比如说一个人对婚姻充满恐惧,往往会被认为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父母离异。这是传统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但阿德勒的“目的论”不同,他认为对婚姻恐惧是这个人的“目的”,为了说服自己达到这个目的,才搬出小时候痛苦的经历来逃避婚姻。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这个人的过去的“原因”,但阿德勒关注的是这个人当下的“目的”,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我们人总是会习惯性寻找各种义正言辞的借口,来合理化自己的无所作为,并且利用这个借口来让别人包容自己。“我自卑”,有时候也是一个借口。你不是自卑,而是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自卑。只有当你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时,那改变自己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当自卑的你拿“没得选”作为借口时,不要忘了,“不选择自卑”,就是一个此刻放在你面前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