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堂上《红楼梦》角色的现代性喜好引发的关于养育的一些想法
上课的时候讲到《红楼梦》问男生,你更倾心于哪个女孩?男生们绝大部分选择了薛宝钗,这多多少少令我有点意外,因为我所认为的青春时光,恰恰是对精神世界诉求最大化的时期,喜欢薛宝钗这个答案未免过于现实了吧。
然后我又问他们,那和宝钗性情接近的袭人你喜欢吗?他们说不行,因为当这个问题生成的时候,他们自动带入了主角光环,觉得自己身份地位得和贾宝玉匹配,然后哈哈哈一阵说,袭人个人能力和家庭一般,感觉这段婚恋不能给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助力,还是让她当丫鬟吧。我笑着问那为什么不一步到位选择凤姐啊?男生们大笑说,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太厉害了,虽然能助力但是自己完全被压制了。我又问,那人畜无害的史湘云可以不?男生表示不够女性化,有点像可以一块打游戏的哥们儿。
我转而问女生,喜欢的女性角色?女生也都表示还是薛宝钗吧。然后女生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答案,薛宝钗不但全能最重要的是能提供情绪价值。
我问男生,你们选宝钗除了现实因素外,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男生纷纷点头说太对了。
我总结道,那是不是我可以归纳为作为现代小青年的你们,其实渴望现实相对丰厚的物质基础,精神世界里比共鸣更多的情感诉求是,提供情绪价值。你们比起被理解被支持,更需要的是能够承载你们情绪的容器。
这段问话到这,我其实挺心疼孩子们的。因为本该最浪漫的年纪,对精神需求最大的年纪,他们最需要的却是情感的支撑。我们的孩子们目前最需要的本来应该在成长岁月里,从家庭中获取的却恰,恰缺失了。那家庭教育究竟在做什么,回想我自己以及周围人的成长以及育儿的道路,我觉得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舍本逐末不停地增加成本提供给孩子各种“术”,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爱”。
在我看来“爱”是有效陪伴,并不单纯依赖时间物质金钱,在我看来“爱”是给予孩子正向的情感体验, 李一诺最近有一本新书《笑得出来的养育》, 可以作为参考,一天之中你和孩子在一起有没有享受过大笑时光,有没有忘记时间忘记手机的心流时间,不需要很久,但是拥有心流,情感的正向流动,就是成功的陪伴。拥有这样的高频心流,会和孩子有情感共振,建立最亲密的养育链接。
《遥远的救世主》 芮小丹说过一句大概是“不是我的你给了,我也拿不住,是我的别人也抢不走” ”术”的东西这是他成长为人的过程中根据自我成长需要自然而然摸索或者通过观察习得,逐渐拥有的稳定持续的自我输入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种树郭橐驼传》里用四个“其”来讲述养人之道:“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便是我们育人过程中最好的借鉴。我们给予孩子正向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做好让其成为人的基础性工作,剩下的是要适时撤退,“父母之爱和所有亲密关系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渐行渐远”,郭橐驼也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所以反观课堂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现代人抱怨孩子越来越不独立,巨婴,其实并不单纯上是家长对孩子有过度的干预,在我看来,是教育的本末倒置,没有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正向情感体验。比如有多人还在对新生儿进行睡眠训练,被资本裹挟“孩子要从出生就要有自主入睡能力”,婴儿最应该接受的不是体谅包容你和积极回应满足需要吗?降临到这个世界他们的基本需求都要被视为需要纠正的能力培养,那孩子经历过夜醒的无助负面体验之后,随之而来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哭了不要立刻抱,孩子有需要不要立刻满足,孩子有负面情绪就要教育,一个又一个冠以“ 理性 ”、“ 科学 ”、“能力”、“独立”名号的教条养育圣经,让孩子们一次次陷入负面情绪体验,不断地累积却又找不到出口,更谈不上情感世界的成长。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成年人,往往精神世界还很幼态。
很多青春期成年后爆发的情感或者精神类问题,并不是像老一辈人感慨的生活好了,现在人无事生悲,或着比他们神经脆弱。一方面是,上一辈人也没有这种情感经验,但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什么大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被过度关注和干预过,更接近原始养育模式自然成长了,一方面是他们也没遭遇过现代这么复杂交错的社会压力。
宝黛爱情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黛玉的美好,更重要的是宝玉的那颗体谅之心,而贾宝玉为什么能拥有怜香惜玉之心,在我看来恰恰是他成长过程中被给予了足够的爱,源源不断的良性情感体验,因为被爱所以他才有了爱人之心,所以才有了爱他人的能量。因为足够的爱,贾宝玉不会去挑剔林黛玉的性情,因为他看得到那份爱的亏欠,所以尽力去弥补那些未被照拂之处的亏欠,“爱是常亏欠”在我看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才能看得到这个世界被爱亏欠的地方,才能拥有一份同理心,米兰昆德拉说“同情是人类想象力的最高处”,所以情感的维度是人类智力不可缺少而一部分,而智力这个词好像被很多家长当成了“智能”,听着是不是就挺像机器人的?
碎碎念那么多,把我在课堂上的总结写在最后:孩子们,你们选择薛宝钗,其实是渴望一份温情,更多的是像一份亲情的感情体验,说明我们的精神世界还不够成熟,并不是说薛宝钗不好,而是从你们排斥林黛玉的态度来看,你们的精神世界还没有成熟到迎接心意相投的爱情,至少追求精神的共鸣还不是你们最需要的,而这点在老师眼里却是一份美好的爱情的必需品,爱情是一种遇见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遇到自己,先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些成长过程中被忽视的东西,随着我们成长我们都要带着它们一起上路,成长是多维度的。有一天你能开始悲悯弱小的生命,欣赏到弱德之美,开始理解了宝黛之恋,那个时候,“月亮河宽不过一英里”那个对的人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生命的路口了,无所谓早晚、无所谓准备与否,如是ta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