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的戏剧性张力:知识分子对政治的消极心态
最近新热映的陈思成新电影《解密》,成为近几年最好的商业电影之一。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陈思成对于电影市场的把握,以及他在电影艺术上的进步。
尽管新映的这部《解密》存在很多问题,但本人仍认为它对于国产同类商业片具有某些颠覆性,原因有三:
*首先是它内部的各元素设计趋近于纯粹的电影思维。
所谓纯粹的电影思维,即创作者始终在用视觉语言、电影语言对其进行呈现,比如说战争背景下的压抑色调,比如说逃离医院后那个“垃圾场”对男主心境的迎合,比如说红色的带有血腥味的海,更别说那些梦境了;

*其次是电影的晦涩与抽象性。
纵观全片你会发现创作者并没有把时间过多浪费在善恶对错这些惯性主题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之间的灰色地带,比如说个人意识,比如社会病态心理,再比如犹太老师偷走的那颗棋子(抽象思维)……这是电影语言赋予其的优势,这种优势在此片中没被浪费;

*最后是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问题。
显然,剧中师徒俩消极避世、偏执于学术研究的心态是全片产生故事可看性乃至戏剧张力的核心所在。

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以上“颠覆”若放眼到整个国际乃至电影史,那就算不上稀奇事了,单是“对政治的消极心态”这一概念,你会发现它在西方历史题材电影中比比皆是,远的不说,近六年就有德国电影《无主之作》(2018),英国电影《依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3),波兰电影《江湖医生》(2020),再往前拉有波兰斯基的《钢琴家》(2002),史蒂芬·戴德利的《朗读者(2008)》,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2003)……当然还有那部极端避世的典范之作《海上钢琴师》(1998)。

这些电影里的艺术家也好,医生科学家文艺青年也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对复杂的战争局势乃至政治派系,都选择了消极避世,不站队不激进的态度。他们跟那些主流战争片诸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电影背后隐藏了西方知识界的一个核心观念:知识分子、学术乃至文化艺术应该是独立于国家与社会道德的。
我们不论好坏对错,但这绝对是电影创作者讲故事、营造戏剧性、塑造人物鲜活度的一个绝佳途径。
回到电影《解密》,你会在它身上看到很多创作者与以上创作思维以及风格类同的影子。可以说它是一部质量不错,故事也不错的电影。
但我认为它的结构以及局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说主人公第二次破解密码的整个过程:从故事结构角度,它跟第一次破解密码的套路以及处理手法是类同且重复的,换句话说,剧中人物突破了自己的思维,用不一样的方式破解了密码,可编剧并没有在两次破解的剧情呈现方式上突破,两次破解也没有在节奏上产生强烈的递进与对比。这也使电影到了后半段略显冗长。

另外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一些剧情的处理手法,以及导演为迎合主流价值观而设置的某些台词多有生硬之处,不在话下。
最后稍提一下电影结尾的彩蛋,显然,导演把创作者和剧中人物捆绑到一起的同时,也营造出了现实与虚幻、外部与意识间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是电影空间的打破,是电影最美妙的地方,它让我想到了《盗梦空间》里那个“旋转的陀螺”,二者手法相同,对观众造成的效果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