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和他的朋友们

李公堤明美术馆的展,缘起于之前和朋友晚上过去闲逛时的偶遇。
念叨了好久今天终于抽出点时间,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里出门实在需要勇气。但很幸运遇到了馆长亲自解说,这种事应该是并不常有的,尤其是一位充满艺术气质而又幽默风趣的馆长的解说,陡然就让看展的质量提升了好多。
而且最为难得的是,大概由于已经到了展览的尾声,馆里人不多,很是安静。慢悠悠地看再惬意不过了。
展品不算多,但胜在都是真迹。据馆长说,那幅《蓟花丛》手稿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梵高真迹,实在难得。
听了近一个小时馆长解说,最后聊到梵高时他的观点基本和我之前从《梵高传》中得出的结论一致,尤其是关于他和高更以及非自杀的部分。



17到20世纪之间大约分出来15个画派,32位名家,据说这次展览集齐了13个画派16位名家,所以宣传海报上写“半部西方艺术史”倒是也不夸张,虽然作品实在是不多。

馆长说,名画收藏家基本都是拿到手之后找专业人士设计的独一无二的画框。这幅的画框据收藏者说最初四角都是镀金的,随着岁月流逝和辗转腾挪已经斑驳脱落了。这画框上的灰尘怕是都已经近百岁了,所以不敢擦不敢动呀。
很小的一幅受洗图,光影对比很美,据说黑色原本是用的墨鱼汁,久经岁月已经黯淡许多。

安格尔的素描自画像,他的名作是那幅特别特别美的《泉》。

传教士圣弗朗西斯科,据说旧金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馆藏中唯二的三百多年的画作之一。

罗丹的雕塑草稿图。竟然是先上颜料最后才铅笔勾边的,属实出乎意料了。不过转念一想,这样才是雕塑的正常顺序呀,最后才是边边角角和线条的精确雕刻。

全部展品中最喜欢的两幅之一,从馆长那里学到了新的看画方法,神奇又好用,开心!他说最近有观点说,从前的画家之所以可以画那么精细的我们肉眼几乎要看不清的细节,其实并没有什么高科技在里面,只不过因为人类视力在整体下降罢了。听完觉得我们现在好可悲……






















1940年达利画了三个月的圆,因为一直在考虑原子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然后这幅作品完成五年后的1945年,人类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有时候艺术会以某种很神奇很不可思议的方式和科学联系在一起。





出来在礼品店买了好看的笔记本,还盖了美术馆此次展览的专用印章,回来要开始看我的《梵高手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