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在学习
《学习思维1.0:一万小时定律,和学以致用》
说起学习,我已经好久没有正儿八经的去学习了,像学生时代那样。
工作以后,在之前,我很少会称呼自己在学习,那时候我觉得,学习就是像学生一样,拿一本书,认真的研究,听一门课,仔细地记笔记。
最近对一些领域的知识很感兴趣,于是我会去自动搜索一些课程,看到相关的书籍也会收入囊中,这些都没有刻意去做,是自然的发生了。
因为好奇,那些带着这个领域字眼的信息,就会自动被我捕捉到;比如最近在看的人文故事,在推送的书籍当中,也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书籍,但就一眼看到了那本书。
这就是好奇。它会自动帮你做排除和定位。
于是,我在想,那我这样算是学习吗?我很好奇。
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书本和教学,我们每天要考试,学习是为了考试,考试成绩就是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
那现在呢?怎么才算是“学”对了,怎么才算是“学”会了呢?
于是,我打开了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课程,对照自己的“学习模式”,去做了差异化比较。是的,我有了一些新的收获,来分享给你。
先从学习的一整个生命周期来说说,分为六部分,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目标、怎么学好、怎么克服学习的卡点、学以致用。
1、学习资源:搜索、平台、和跟人学
可以是一些平台、书籍或者其他与这个课题相关的语音频等信息,通过自行摘取,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进行整合;
也可以是跟人学,跟人学有三个阶段,入门、进圈和拜佛;
入门指请教在这个领域的朋友和伙伴,请他们推荐一些合适的课程和书籍,先让自己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初步了解;了解之后,你就知道这个领域的人都在做些什么,跟着他们去做,比如一些平台、个人公号微博号、信息等;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找到关于这个圈子中厉害的人,得到一些机会去接近他们时,就是请教,这里就是拜佛;在拜佛这里,考验的就是自己提问的能力。
如何提出有效且合适的问题,是能否得到高人指点的关键。
2、学习方法: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以及驱动力
找到学习资源之后,需要确定这个模块适合自己、也适合这类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这里,有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自然主义,主要针对一些通过重复和练习,一定时间量的积累就可以达到熟练和精通的领域,比如书法、乐器、舞蹈等等;
结构主义,主要针对一些有体系的知识模块,比如如何做好管理,如何拥有领导力,怎么做好精力管理,怎么成为职业职场人,等等。这些知识,就需要通过建立框架的方式,来填充学习。
学习,除了方法之外,也要有驱动力,才能让学习有始有终;
这和小学生时代的学习不一样。
小学生不知道自己知道,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他们对于已知和未知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讲,学习的目的就是建立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模块,就可以;他们有时间去积累,比如三五年。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讲,学习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学习,一定是期待有一定收获的,对于成年人来讲,带着目的和问题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也有人说,因为兴趣去学习也可以学好呀,有兴趣,是因为有好奇心。
带着目的和问题,也是因为有好奇心。所以,不管是为了工作的职业驱动,还是为了生活驱动,亦或者是以教为学,我们都需要让问题和好奇来驱动我们去学习,这样学习才会有始有终。
3、学习目标:宏观上设定终极目标,拆解后设定可视化目标
从宏观来讲,学习目标的设定,就要从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你学这个,最终是为了到达什么样的层级,把这个设定为自己的宏观目标,也就是许岑提到的“直奔大师法”。
那么阶段性的具体目标该怎么制定呢?拆解目标。
拆解目标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已有资源,比如时间、事务、优先级,根据设定的周期,结合已有资源,来灵活拆解成周、月、年目标,践行长期主义去实现它。
在设定目标要具体,也就是有实施时间、执行场景和执行动作以及交付说明。
让目标可视化。
4、怎么学好:去输出,有反馈
主要两点,建立输出形式、有反馈机制;
输出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种类对应适合的方式,比如文字输出、音频输出、视频输出等,学完之后,用自己的理解整理一遍学习的内容,把它输出出来。
反馈机制,要反馈,前提是有输出。只有有输出物,才能根据这个输出物给出反馈不是?
反馈机制有三种:
第一种反馈渠道,去实践和应用;如果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有具体的可实施和实践的场景,比如工作中、应用中等,就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自己学习的结果如何,根据结果再不断修正和迭代,一点点补细节;
第二种反馈渠道,去分享和教别人;如果没有具体的场景可应用,第二种反馈渠道,去分享和教别人,通过分享和教学的方式,也可以从他人那里观察到自己学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存在卡点和知识缝隙的地方;
第三种反馈渠道,建立私密平台;也就是既没有实践场景也没有可分享的场景,就给自己建立一个秘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去不断输出,通过外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反馈的前提,是要先有输出,所以,在寻求反馈之前,我们需要先把自己的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整合,才能让他人有反馈的机会。
输出,是为了让学习可视化。
5、怎么克服学习的卡点:找到真问题,回到为什么出发,建立特定仪式感
改变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就好比生病治病一样,在治病的过程中,只有保证其他器官也能平稳运行的情况下,才是有用。学习也是如此。
对于成年人来讲,即使当下的学习是为了某种目的,但是为了保证基本的生活,我们也要平衡好其他领域,比如工作比如生活比如家庭。也由此,学习的成效,对于成年人来讲,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要持久要耐心,你才能看到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有拖延症不想学怎么办,比如专注力很低,比如学习遇到瓶颈始终上不去怎么办;这些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拖延症:
面对拖延症,首先你要知道一件事,总有一些事你是不会拖延的。
所以在遇到自己总是会拖延的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去问自己,这个拖延的背后,是因为恐惧结果还是因为目标设定太高有畏难情绪?
只有找到拖延的本质原因,我们才能让拖延变成不拖延,也才不会一味焦虑拖延。
只有学和不学,没有拖延与不拖延。拖延的背后,是源于某种恐惧和欲望。
专注力:
许岑提到,培养专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日常出发,假如你能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运动,那么在其他方面,你也可以做到耐心和专注。
的确,从小事做起,能够日复一日把一件小事做好的人,怎么会没有专注力呢?
另外,建立学习的场域,比如特定的学习场所,通过这些特殊的局部区域,来帮助自己收回注意力,放在只有自己这一块领域上。
学习瓶颈:
面对学习瓶颈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摆正心态。
当我们面对瓶颈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出现焦虑,对时间线变得没有耐心,这时候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学习的效率也会降低。
要知道,遇到瓶颈,无非两个因素,技术层面和心态层面。
所以,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首先先稳住自己的心态,不要关注结果,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结果上,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剩下的就是扎扎实实地继续做。
这里,许岑说的两句话我觉得很棒:
“如果自信来自于自律,那就是扎扎实实的自信。如果自信来源于想象,那就是盲目自信。”
“有些事真的是一通百通,你把一个东西拿下了,再去拿别的,会相对比较容易。”
6、学以致用:入局又旁观的视角
学了必然是要实践。
这里的学以致用其实和怎么学好板块的内容可以融合,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的用于是去学。
用,其实是为了得到一种反馈。
那么在这里,除了以上三种反馈机制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建立执行清单。
执行清单这里,也就是根据这次学习,建立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但根据我自己的执行情况,我一般最后很难按照自己的执行清单做过。
在这里,我想推荐的有另外两种方式。
第一,输出体会;和笔记不一样,体会主要是针对一些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几个观点,然后展开说说你的想法。
印象最深刻的点,也就是你有过类似经历的地方,要抓住它,去思考。
第二,先去觉察;也就是在后续有相关的行为或者事件时,去观察自己在这里面是怎么做的,通过觉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对照实际情况,再来优化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继续去觉察;
通过这样一次次觉察和微调的行为,反而行动力会更高。
如果一下子刻意去改变自己,这种改变,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很可能效果不佳;通过觉察找到问题,再融入一点点,会更有体会。
这种入局又旁观的视角,会有更多收获。
以上是关于学习的生命周期的一些方法论。如果你已经滑到了这里,请先允我说声感恩,太不容易了。既然都到这了,就再花两分钟看看我的新收获吧。
三个词汇:一万小时定律、学以致用和拖延症。
“一万小时定律:有效和持续缩小知识的缝隙”
相信我们都听过这个词,也都深信一万小时的法则,只要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实现质的飞跃。最近,我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一万小时定律,并不是在任何场景都可行;而一万小时定律要有效,首先得让一万小时里的每个小时都有效。
有效,首先要方法有效,其次是过程持续有效,而过程持续有效,本质上是缩小知识的缝隙,不断修正和补充的过程。
在学习方法里,有结构式学习和自然主义式学习,区别就是一个是有框架感,一个是不断重复和积累;很显然,在结构式这里,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万小时定律,显然行不通。
对于结构式的领域来讲,体系是关键,先搭建好知识框架,再对每个分支进行补充,这个知识体系就建立了;
而对于更多的是通过重复和积累去精进的领域来讲,更注重的是技巧的提升,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在这里会有效得多。
不过,不管是哪种学习方法,都离不开积累这个动作。
合适的学习方法,持续不断地积累,在过程和实践中进行微调,直到知识的缝隙不断被缩小。这样才能让一万小时定律有效。
一万小时定律,是知识的缝隙在不断缩小。(关于“知识的缝隙”,可移步“小宇宙”-《无人知晓》频道,听孟岩老师的详细解读。)
“学以致用:先有觉察,才知道问题在哪”
在学以致用这里,我得到的启发,是从这篇文章开始。
很多时候,除了通过反馈来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之外,在学这件事上,我们通常是,学了之后,就想立马运用,开始实践。
要把一个东西融入到我们的行为模式里,不是简单的行动就完事了。但这往往是一种很常见的改变状态。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
花一段时间来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当熟悉了自己的行为模式之后,你才能够发现,自己的生态体系和存在什么问题,也就知道该调整哪里调整多少,以及面对突发状态该不该去留意等等。
就拿我调整节律这件事情来说,我一直都想要想办法调整自己的节律,希望能够早睡早起,能够规律自己的生活。
一开始,我的确是这么做的,直接给自己定目标和时间,我要早睡早起,并且强硬执行。
很显然,因为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没多久,我就起不来了,也没法早睡。
于是我决定,先不改,先看看自己能晚睡晚起到什么程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节律会影响自己的哪些行动,影响程度有多少周期有多久又到底有多严重。
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了几个现象;
第一,我的睡眠时间5-6小时就足够,睡满这个时间,就会自然醒一次;
第二,再极端的晚睡晚起,过了一个礼拜之后,就会自动调整成正常的节律;
第三,前一天的晚睡,只要不刻意焦虑,身体会自然去调节,一般两三天左右就会恢复;
第四,只要按照身体的需求和生物钟,节律自然就会有。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面对自己一时的节律紊乱,不再担忧和焦虑,也不会刻意去调整节律,而是相信身体的生物系统。
通过觉察之后,反而更有把握去设定自己的节奏,由此带来的影响也变得很小。
只有知道自己的行为模式,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该调整哪里,才知道面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该不该插足和该不该焦虑。
先觉观察,再微调,入局又旁观的视角,才会更快。
“拖延症:总有一些事,你不会去拖延”
我其实是一个有很强拖延症的人,而且通常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出现拖延症,常常是头一天立下一个目标,第二天就直接倒了的这种;目标不是一时兴起,放弃却是欲望和惯性使然,让我更想要舒适区,而不是去做那些冲破舒适区的事,这个在习惯的改变上,尤为明显。
也基于此,我一直把自己定义为是一个拖延症患者。
当在看到说,识别自己是不是拖延症,就看你有没有不会拖延的事情,我一想,还真有。这一刻,我终于撕下了拖延症这个标签。
回归拖延这个行为,拖延的本质,可能基于某些原因,比如恐惧结果,比如过高的要求,等等。
只有找到拖延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克服拖延。只有做与不做,没有拖延与不拖延,
我回顾自己总是会拖延的事情,从中稍微做了分析和溯源。
第一种类型,目标不清晰、想要太多而引起。
比如交报告,比如交总结,或者搞一个专业知识体系;通常这类事务都会被我拖到不能再拖,甚至目标一延再延。
我思考,为什么这个会被我拖延呢?
我想了想,因为这些东西,要做成,都要有框架,我是一个发散能力很强的人,建立框架对我来说,有点困难,我很有可能也通常都会把这个框架越建越大,直到最后把自己吓得一动不动。
要填满框架太大太多,有难度,畏难情绪也就一下子就上来了。
你看,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把这些一拖再拖的原因。
那如果要做该怎么去克服呢?
从源头来,框架很容易建立的很大很难,是由于容易分散,容易发散可能是源自于自己对目标的不清晰,对本次重点的模糊,想要的很多;
所以拖延的本质是,也就是重点不清晰,想要的太多。
要克服,就需要在做之前,确定一个够得着的、切实可行的目标,给自己划定一个区域,把这部分先做完,其他的其他再说。
第二种类型,假想和设定了不好的结果。
比如早起这件事情,通常我也很容易拖延,我的拖延很简单,我常会觉得自己睡不够睡不饱,早起会给我一天的工作和状态带来影响,会让我一整天都不舒服。
这时候拖延的来源是,自己给自己先设定了一个不好的结果,于是为了不让这种不适感来临,就会不去做这件事。
那我们要怎么打破这种结果呢?
去证实。
证实这些观点,它是真的吗,这个睡眠真的不够吗,这个点起来真的会影响我一天的节奏吗,如果会影响,那么它又会影响多久呢,这个影响周期值得我为此去焦虑吗?
于是,我就去觉察自己的状态,去观察我提前想的这些问题,是否真的会发生又有多严重。它,真的值得我担忧吗?。
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对于自己的身体和节奏,更有把握去改变了。
所以,拖延的背后,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捆绑。
但它真的困难吗,真的会发生吗,又有多少是值得我们去焦虑的呢,这需要我们去觉察和分析才知道。
通过结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去逐层分析背后的本质原因,只有这样,问题才有着力点,才能真正破除问题。
先去做,才有答案。光靠想象,你得到的可能只有逝去的时间和空空如也,最后不仅没有成功,就连失败都没有。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我们常常会在学习中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这样学有什么用。
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学习的过程是一件有生命周期的事情,要知晓我们对应的是哪种模式,才能让学习通畅;即使是在后面的学以致用,仍然如此,抱着旁观者的心,在觉察中实践,才能让学习得以致用。
祝一切安好,周末愉快。
写于 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