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太阳》浅谈
《第二个太阳》与同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浴血罗霄》同为革命题材的作品,风格却大相径庭。《第二个太阳》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极强,如诗一般“炼字”;并且注重抒情,悲喜交加,骤起骤落,情感蕴蓄和释放充分,从而使得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
《第二个太阳》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情节双线推进:解放军南下的斗争和拯救地下工作者白洁的过程。全文突出表现的、所描写的虽然仅仅是解放军一个兵团从攻占武汉到进军湖南这一段时间的战斗经过,事件的时间跨度也不过3个月,但没有单纯写这支队伍的行军打仗,而是还涉笔大革命、长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所展示的具体环境也没有仅仅限于战场,而是随战事的发展推移,依人物的现实与历史行踪而变换,从武汉到延安、北京,从而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描写中展现中国革命几个重要阶段的联接和延续。在拯救白洁的过程中,秦震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个人的牺牲体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一改军事题材小说常见的注重描写“军事对抗和战役进程”的写法,“把重心转移到人物命运、人情伦理和信念情操等方面”,并且注重多方面地描写人物。
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胜利的光芒也曾经微弱。解放军官兵的感人事迹、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坚定的革命意志,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同时也歌颂了革命英雄的高尚情怀——革命和解放,本来是集中代表了千千万万人的切身利益、和他们血肉相关的,象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几个主要人物秦震、陈文洪、梁曙光那样,他们的生活中,不但有着属于军队这一最强调整齐化一、集体力量的部分,也有着各自的生活内容,革命之于他们,并不是抽象理念,而是与他们的女儿和母亲,爱情和故乡等等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不是没有个人利益,而是将自己的目的与革命利益天然地融合在一起了。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民——无论是梁妈妈还是老黄,人民的心中始终有党。高中历史课本里的“胜利是人民的小推车推出来的”有了具象的场景,我们对历史的体悟也能摆脱课本上的应试体系,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心里。
酝酿一生的情感,八十多天里的爆发,献礼这部经典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