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31 July Recap
七月,我好像有点颓(松)废(弛)。
没有日计划、日记录、周计划、周复盘、周记、周照片整理、月计划、月复盘。起初自责太颓废了,总觉一事无成,碌碌无为,从之前的日日忙到崩溃到时不时的百无聊赖,落差感让人无所适从。每次下班回到寝室都格外疲惫,吃完饭总会先睡一觉,某天晚上醒来从床上下楼梯的那一刻,突然想通(找到借口)了。导都劝自己不要太自律,我又何必永远紧绷着弦,不让自己喘息。允许生活有意外发生,允许自己没那么自律。七月无计划地活着,每天都想睡,每天都睡不醒,怀疑自己纯粹是因为压力太小了,好在后半个月慢慢调整过来。我果然不适合悠闲的生活,可J人中的P人,即使不拟明确计划,也会暗自思忖待办事项。
回望七月,印象最深的竟是那晚的暴雨,因伞坏临时买了一把透明伞,在手机灯光的照射下,星空在伞面闪耀,自己像个小孩子在雨中嬉闹,感谢自然给予了我顶级浪漫。其他,上班下班,上班下班,魔鬼般的温度,几个画展,以及与另外两个绿老头的琐碎日常。
七月结束了家教,主线只剩下实习。前天导问自己回家没有,回复还在出版社实习。虽然他没有明确表达,但之前从他话语中能够体会出,他不希望自己将出版社的实习看得太重,甚至猜测他想让我早日结束。可是,我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开。
有时总觉自己太幸运了,像个容易知足的笨蛋小偷,小心翼翼抓住一点幸运,但又不敢抱有期待,那是奢望,害怕遭到老天奶的惩罚,收走那些“得”,让一切回归原有的平衡。每日在宿舍和出版社之间的同一条路往返,只能看看路旁的树木草地,还有时而觅食或停歇的鸟儿。我是贪婪人类中的一员,疯狂汲取自然释放的能量,树木无私奉献自己了一切,我报之的却只有疲惫的心灵和消极的情绪,想想自己真可恶。过没有红绿灯的马路时,旁边的阿姨抱怨司机为什么不礼让行人,自己习惯对好心司机的礼让怀揣深深的感恩与祝福,又是幸运的一天。太双标了,总是喜欢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而认为他人没有任何义务去达到心中的那套标准,是对自己过于严苛了呢,还是从未对人类抱有期待呢。昨天上厕所,清洁阿姨居然对自己笑了,那露八齿的笑容可以温暖我一整天。
幸运找到实习,幸运遇到非常好的leader。开始只觉得曾主任、陆主任、文老师都很好,后来和同学办公室的老师对比发现,自己太幸运了。常看到“实习生就是牛马”,感谢办公室老师把我当“人”。我知道,讽刺的是,实习生本应被以人对待,可是他们也没有成为“大多数”。社会异化成这种局面,我也变得如此卑微,不过也本处于生物链的底端。曾主任退休离职后,陆主任搬到了他的工位,新来了文老师,于是陆主任分担了一些工作给文老师,逐渐遗忘了自己。七月,真的很闲。闲的弊端是,没有成就感,一无所获,闲得让人疲惫,其实看一整天的书稿反而会很满足。有时觉得愧对那份绵薄的薪资,只好主动询问文老师有没有稿子需要帮忙看,文老师居然有些不好意思,“你有空了就帮忙看看吧”。偶尔会帮陆主任“跑腿”,把待寄的书稿拿到社办公室,不过50米距离,但主任若有空或顺便,绝不会让我帮忙。主任每天带我去拿牛奶水果,带我去吃西瓜,她真的很好很好。实习期间帮忙编辑和质检书稿,还能领取额外的报酬,原本可以把我蒙在鼓里,直接帮忙干活。昨天中午吃完饭,准备去扔餐盒,想探头看文老师吃完了没有,略微流露一丝迟疑和犹豫,居然被主任发现了,她马上问“文p,你吃完了没有,吃完琴琴去一起扔了”,文老师便说吃完后他去扔。主任接着对我说“琴琴,文老师脾气很好,有什么事直接问他便好,没什么可怕的”,我知道文老师人很好,也不怕他,只是有时懒得说话而已。
办公室最有趣的便是听他们唠嗑,要么在工位偷笑,要么顺便了解一些事情,从话语中去感知和推测这个人是怎样的。有次文老师说办公室的隔间没什么必要,造成隔阂,还浪费钱,我说方便摸鱼。昨天他们谈到心理学书籍,陆主任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文老师说许多心理学书籍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那都是外国人的问题,中国人要是有心理问题都生存不了。感到一些无奈,但老中人从一开始都不怎么重视心理教育呀。
陆主任时不时说我文字敏感度高,逢人便这样介绍,自己不信似乎都说不过去了。上周五,他们一时联系不到质检老师,由于是较简单的文科类书稿,便交给我质检。我说这可能不太靠谱,担心自己搞砸。陆老师说“你要自信”,而我担心的是当前的能力无法与需要承担的责任相匹配,不过主任既然放心交给我,也无需担忧给他人带来损失(利他是我的病)。我总在开拓自己的地图,总在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去试探个人能力的边界,用事情的良好结果去确认自己可以胜任。在许多人的眼里,自己似乎都不太自信。而我一直觉得,“自信”和“信自”是不同的。“自信”是展现给他人面前的状态,“信自”是发自内心无条件地信任自己。没有100%的把握,不愿说“没问题”“我可以”,不对他人抱有期待,也不希望他人对自己怀有期待。可以说,这是另一种伪装,另一幅面具,我也不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符合他人眼里的“自信”,只想奋力抵达个人内心的标准。有次听到办公室老师说“自卑”在心理学上是一个中性词,我也不认为世俗眼里的“自信”是每个人必须达到的状态。想再慢慢认识自己,发掘自己,明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至于他人,本也无人在意,想怎样看就怎样看啰,反正我就那样。
跟Milk写信说:有时总觉得人生剧本的draft已经提前拟好了,面对未来总有些好奇,一边经历人生,一边见证人生,好奇自己会如何修改原有的draft,会不会推翻重写,找到另一个自己,好奇我和其他人的关系走向,未来如现在所徜徉的,还是形同陌路,失落至极。或许一切都是人生本该经历的吧,我们的任务是选择如何面对,如何自洽。
有次因为某个抽象的点戳中神经,突然有些难受,想起自己很久很久没内耗了,居然有些怀念(bushi)。在relationship里总是缺乏安全感,习惯性回避,除了家人和好朋友,不相信人类和人性,不相信有人会愿意坚定地选择自己,去了解和接纳自己的一切。愿平静而勇敢地面对八月,“勇敢”似乎也被自己用得越来越抽象,成为了模糊的点,那就放开内心的戒备和顾虑,轻轻松松从心出发吧。
有些幸福你值得,大方接受,认真感受,不要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