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思考(全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生日小作文时候。每一年都要拖到最后几个小时磨磨蹭蹭,但是长期来看写在朋友圈里作为记录真的是一个好事,可以看到自己的consistency and growth,所以今年还是踹着自己开始码字(这次的似乎比较意识流)
今年最重要的事也许是我在三月终于毕业了。毕业前我和我的advisor最后一次对话,她问我,“Do you like Northwestern?" 我想了一下回答她说 "I like Northwestern that it teaches me to hate Northwestern." 虽然我一直都不是精英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体系的advocate,但我也明白如果我没有来到Northwestern,如果大学没有教会我辩证地看待社会系统、政治、媒体、意识形态,如果我没有在生活中体会、在交谈中理解、在微薄的书本和影像中思考权力关系,我可能到现在还是会嗤笑“白左”,看轻“极右”,看不懂the political side of everyday life。我常常毫不避讳地说这五年来我的思想从各个层面上发生巨变,包括从崇拜大学ranking到觉得它就和诈骗电话一样有点可恶又有点搞笑(但我也深知能做这番评价的我本身站在如此多的特权之上)。而这很多新的意识都要感谢西北大学的经历叠加在我中国18年生活上,其中的碰撞和融合生成了我站在“之间”思考的决心和定力,不论是左和右还是东和西。美国的精英教育系统教出了一个再也不想进入美国的精英教育系统半步的人,算是达到了教育唤醒和启发的目标吗?是好还是坏,我也说不清了哈哈
生活上今年也许是近年来最平静的一年了,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躺平,和左碰碰右玩玩新的东西(还是鼓捣出了想坚持下去的爱好),所以是栖息之年也是探索之年。搁置电影后,很多新的视角与兴趣都在打开,又出现了很多的机遇和巧合。在最后两个学期,收获最大的竟然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一点哲学和文学,这换到我大二大三的时候我太沉迷搞电影的事,想都没想过。但又在一门声音设计电影课中再次承认我对影像很原始的热情。开始滑板,接触Chicago local community,和从小就感兴趣的street culture有了更深刻的连接。
很神奇的是,在瞎碰期间,阴差阳错开始了一份实习,又将实习转成了正职,而更没想到遇到了好的上级和很可爱的team,在工作中获得了享受和驱动力。最令人期待的是,这份工作支持我探索数字游民的生活。我想起大一的时候和一个职业规划师说起我人生的理想是做电影还有探索数字游民的时候,她低头默默轻笑了一声。但现在后者竟然已经近在眼前。
在b站(我可能是在b站碎片信息里获得人生启迪第一人。。)一个关注很久的up主那里听到,“人要有一份职业,还有一份事业。当你的事业变成你的职业时候,你又要去寻找新的事业了。” 启发很大。但我也想补充“爱好”的重要性,以往我没有想到它如此重要,能打开生命维度,也是事业职业低落时期的心理健康保护网。但是事业、职业、爱好,要如何平衡,还没想明白。
很多我十八九岁的时候困惑挣扎的事情,如今似乎自然地解开,豁然开朗,做起来得心应手。但很多十八九岁自然迸发的、热切的心绪,现在又变成了烦恼苦痛,需要花时间work on。环境也在不停地改变,爸爸又住院了,周围很多人的人生境遇翻天覆地。童年令我留恋的安全感在离我远去,而成年后自立人生无限可能的棱镜如此骇人又迷人。今年尤为明显的是,我常像一个老人一样带着伤感怀念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事情与人,在摇晃的交通工具间一想就可以想好久好久。我有时候回看,还是会惊讶于我与十八岁之间的自己已经隔了那么久远,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无法同日而语。人居然就是这样不知不觉间,有些不情愿又有些自豪地长大了,又很快会不再年轻。
困惑还是一直常有。我常常感觉自己是凿壁偷光的那个小孩,在墙洞上趴伏着,窥见我的过去,窥见一类人生的一角,但我从来不觉得它们属于我。我属于什么呢?还在想,还在一直想。
今天回看前几年的生日朋友圈。我写到:“我和以前不一样了,又还是一样。”我又写到,“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敞开、脆弱、深情、和回头看看的勇气。”如今看来依然很感动。 有时候与自己和解与对话,真的是最难的事儿,需要花一生去琢磨。像林桂枝说的,一切都是“之间”,我和别人的之间,我和世界的之间,也有我和自己的之间。我很高兴我花了一年慢慢打磨它,或许还需要很久。但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