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2 私人的冷面与酸西瓜
周末上海受到台风的影响,虽然没有迎来暴雨,但小幅降温,一瞬间从如日中天的炎炎夏日回到了刚迈入初夏的时刻。
午后读完手边的大部头,抬头望向窗外的一霎那,看着如海般澄净的晴空还有落日余晖倒映在米色外墙上橙黄色的光影,明明炙热却又觉得平静。拉开窗户,窗外梧桐树碧绿的树枝在带着热气的风中摇摆,上一次能如此静下心来等待入夜是什么时候呢,大概还是封控下从方舱回家的那一个下午,一个人抱着腿缩在凳子里看着暮色昏沉,仿佛是这个家、这栋楼,这世上的最后一个人那般。
约饭群里聊好吃的聊得热火朝天,虽然大热天鲜有人真的有出门的勇气,除了正当红的bistro、犄角旮旯里新开的门面店铺,最后话题的落脚点似乎总是回到上海的家常小炒或是自家楼下的小吃店,并且往往随之而来的必然有一句,不如曾经。
人是被回忆塑造出来的,而回忆靠气味得以留存下来。
无数打着上海本帮菜的小馆子,点进招牌菜一看,便暗自摇头,不是菜式不对,就是色面不符。夏天上海做冷面的店不计其数,但最喜欢的始终是家里的扁面,抹上油后,在电风扇下吹凉。买来的罐装花生酱挖出两大勺,加水慢慢磨开,虽然香醋解腻,但更偏爱在裹满花生酱的面里倒上一大勺红油,配上如豆芽类那般凉爽的小菜。其实家里做的话,无论一年四季都不再有讲究,毕竟在物质条件充足的今天,反时令这事早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但是家里始终都只会在夏天做冷面,就好像每回吃面,都要讲八零年代的回忆。
在普通人家月薪可能只有三十六元的年代,出门吃面还能按分计算。去少年宫参加活动,大人顾得上早饭却自然不好让孩子饿着肚子再从浦西搭轮渡换公交车回家。即使有一元能当作一天的伙食费与交通费,但要喂饱一个正值青春期长身体的少年,四两光冷面也是堪堪,而这也已经强过他那些没有出远门的姐妹了。彼时那些国营老店的阿姨看着尚未长大稚嫩的孩子会不会悄悄多给一口,这就不知道了,但家里条件尚且富裕的孩子肯定不愿委屈自己,光面之外来上一两个浇头,点上至少一样荤菜可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对囊中羞涩的一方而言是否会羡慕,会嘴馋,会望眼欲穿,这些青春回忆可能太私人,太不值一提,太久远而模糊了起来。现在再聊起当初,除了那惊人的物价,也只会笑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啊。
除了冷盘类,西瓜又是另一个和夏天紧紧捆绑在一起的食物。虽然冰箱解决了现代人大部分的储存难题,但印象中已经很多年不曾买过完整的西瓜了,理由无外乎不过个头太大、人数太少、太占肚子、吃到厌烦之类。今夏因为入手了榨汁机,再加上经过封控一事冰箱似乎有无限储藏的潜力被挖掘了出来,西瓜的去处一夜之间突然有了新的可能。
切块榨汁冷藏。意料中能美美度过一周的甜美饮品没有出现,似乎在当晚就散发出了因为候场等待太久的酸涩感,尤其在果肉被搅碎,浓度更高的自制品里,酸度和被保留下来的糊状果肉突出得更为明显,陷入了一种不知道能不能继续食用的两难地步。
这个时候八零年代的往事又成为了宝贵的经验之谈。已然掩盖掉糖分的酸度固然不会吃坏,也绝不美味,在冰箱尚不普及的年代,即使一个五口家庭,要想一天之内解决一个大西瓜也绝非易事。但在物质条件有限的年代,除了唾手可及的西瓜,也没有五花八门的碳酸饮料,雪糕棒冰可供人挑挑拣拣,到最后切块的西瓜总不免在度过漫漫夏夜后,给人留下似坏非坏的酸味与些许粘稠的口感。
在有着选择的今天,为了健康、为了安全,保险起见,换一种新鲜的食材已然成为了一种真理,但在物质不够宽裕的年代,甚至在物质匮乏的封控下,放弃到手的食物似乎是一种奢侈。在封控结束的一周年,看到同样进入过方舱的人写下,身体是有记忆的。私人的回忆往往以何种面貌出现或许无法盖棺定论,但如灾难片般哄抢食物的画面希望不会再出现在梦里,食用过发芽土豆的回忆最好也只是停留在过去,而不是在未来某一天成为新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