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 杨志美 杨双叶:唐诗宋词简析·17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意:
诗的首联和颔联,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见闻,风光秀丽,景色优美: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大地沉睡在晨曦之中,万籁俱寂,只听见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狗叫声;路边的桃花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娇艳。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上山路上,林荫蔽日,时而见到出没在林间草地上的麋鹿;正午十分,该是道院撞钟的时刻了,可是唯有淙淙的溪水声清晰入耳,却听不到有钟声传来。
颈联两句,写道院的近景,野竹参天,碧峰飞泉: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只见青青野竹生于烟雾迷朦的青色云气之中,小溪源头的瀑布从青碧的峰顶上飞流直下。
尾联两句,通过问讯的方式,情致深婉地点明“不遇”这一主题: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道士不在道院,没人知道他的去向,诗人惘然若失,只好于两三颗松树之间,在这一棵树上倚一会儿,在那一棵树上倚一会儿,可道士仍然未归。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在诗中,诗人运用了托物寓意、映衬、对比等表现手法,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戴天山大明寺的周边景色,叙述了访友末遇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注释:
①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位于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②霭:云气。青霭,青色的云气。
---------------------------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意:
首联点题,对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示钦慕: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十分景仰爱慕这位孟老夫子,您超人的才华,儒雅潇洒的风度,早已闻名于世。
颔联和颈联集中笔墨刻画孟浩然摒弃官职,高卧林泉松山,儒雅悠闲的形象: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年轻时就抛弃了功名利禄,视高官荣华如敝屣,直到白发苍苍时依然心志如一,在青松白云之间过着清净恬淡的隐居生活。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在皓月当空的清宵,把酒临风,常常至于沉醉,有时沉浸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不走仕途不做官,襟怀散淡,清远超然。
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浩然清幽芬芳的人品比为高山挺立,令人仰止: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如同巍巍高山,峻峭挺拔,怎么能够仰望得到?只能是高山仰止,崇敬赞美您的纯洁芳馨的品格。
简析:
本诗大致写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当时李白寓居湖北安陆,经常往来于襄阳一带,与比他年辈稍长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中对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淡泊名利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与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自然流走,直抒胸臆,格调高古,意境深远。
注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⑦醉月:月下醉酒。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⑨安:岂。⑩徒此:惟有在此。
---------------------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意: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停杯凝思,带着些许醉意,仰望万里苍穹,提出疑问:这亘古如斯的一轮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有的呢?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有史以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宫中,以求长生不老,但都没能实现;而明月却依旧用万里清辉普照人间,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一轮圆月揭开神秘的面纱,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发出清澈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亭台楼阁。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于西天云海隐没,如此循环往复,踪迹实难推测。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又该是多么寂寞?到底谁来陪伴她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类世代更替,逝者如斯,然而明月则亘古不变。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只希望在对酒当歌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常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岁月。
简析:
本诗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咏月抒怀,感叹明月常在,而人生却如此短暂,从多层次多角度塑造了一个孤高而神秘的明月形象,从而展示了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表现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诗人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明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注释:
①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②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灭尽:消除。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朗。③但见:只看到。④宁知:怎知。⑤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⑥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⑦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弃我而去的昔日时光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忧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长风送走了一群群的秋雁,面对这壮丽的景象,怎能不开怀畅饮,醉卧在这高高的谢朓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校书郎(李云)的文章就像蓬莱仙山上储藏的图书那样,风格刚健清新,具有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们都具有超群的凌云壮志,满怀着无限的豪情,准备登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出利刀去断绝水流,水反而流得更加湍急,举起酒杯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啊!人生坎坷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不戴冠簪,舒展着头发,乘上一只小船,在江湖上自由自在地漂流。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在诗中诗人借送别盛赞李云文章如蓬莱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以谢朓清新俊逸的诗风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自己年华虚度、怀才不遇、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注释:
①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南北朝齐代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李白族叔,官秘书省校书郎。②弃:抛弃。③酣高楼:在谢眺楼上畅饮。④蓬莱文章:东汉朝廷藏书东观,所藏均是经典秘录,故以蓬莱仙山称之。这里代指李云所写的文章。建安:东汉献帝年号(196—214)。建安骨:建安时期,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等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动乱时代的社会现实,诗作风格刚健清新,后人称为“建安风骨”。⑤小谢:指谢朓。世称刘宋时代的诗人谢灵运为大谢,称谢朓为小谢。清发:指清新俊逸的诗风。⑥ 散发:不戴冠和簪,指自由无拘束。⑦扁舟: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