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忙到八月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挤出的是泡沫。七八月间的碎屑生活里,间或也有东西想写下来,有两次甚至煞有介事地在小纸片上写下“关键词”,塞在钱夹里。终究未曾动笔,不过是像泡沫飘落水泥地面,破灭后留下一圈淡淡的水痕也。
2
人说,一种行为要形成习惯,总需五周的时间,那么一种习惯的“耗散”,费的光影可要短一些罢。从前的店家,现在的店家,迷信一些的,虽逢春节,哪怕客流清淡,也是不肯随便歇业的。因为这一“歇”,就有一“开”。开岂能随便?要选黄道吉日,四面神仙,天上人间都要拜到,真是大费周章。
题外话,从前看英文的财经、股评,总说“五十二周最高价”,为何偏偏是五十二周?需要转一下脑筋才明白:五十二周,一年也。就像他们说“十八个月”,而不说“一年半”,是另外一种修辞。大致人在使用一种外语时,会变得“年轻”和“单纯”,有的估计说要单纯十岁以上。有些威严的面孔结结巴巴讲起英文来,竟带出几分孩子气。以此而论,以如我的“半吊子”看英文书籍、影视,怎可能不误读,直把陈词滥调做了“二月之花”?可这误会有时也不无美丽和可贵。
3
八月八日,我和贝瑞结婚五年了。一家人去悦庭吃饭,也正好把当初办卡时的赠券用完。结帐时服务生说:“真会点菜,算上券,只需要再付七毛钱。”看五年前的日志(见这里),在那一天:“今天,台风登陆,暴雨将至。今天,我和bevy结婚了。我们都很紧张。我是甜蜜又紧张,问bevy,她说她是惶恐。”
只多了一个皮皮。
记得有一回去小区里的居委会办一个手续,要登记家庭情况,问有没有小孩,说没有,又问几时结婚的。答了。那大姐就对旁边的人说:“刚结婚才一年多,可不还没小孩吗?”
如今皮皮三岁矣。他的生日直过得有几分“惊天动地”(见这里)。不过生日照还未去拍,想等他头发再长一些。
4
贝瑞先抑后扬(或半抑后扬)地评价我:“胖总管话少,有时候闷得妈妈都想踹他一脚。”为弥补,只好买一些“有趣”的书给她看,也同看。两周前买了一本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献宝似地给她。没想到伊人翻了几页,径直丢到一边,评论道:“真是一本没知识的书”,稍顷又补充:“就是没知识的人写给没知识的人看的”。
她说得太过严重和托大,但我自己看过之后,又不能不同意。
5
皮皮喜说话,不爱读书。今天“显圣”,居然不反对我读诗给他听。赶紧抓起一本《宋诗选注》,读了几句苏轼。读罢用白话解说,解说罢,看他茫然不解,为提升兴趣,又说:“知道吗?他跟你一样,是四川人。”
他很认真地反驳了两遍:“不是,我不是四川人,我是北京人。”
一本《宋诗选注》里,街头迎面走来一个四川老乡,转角就能和一个江西老表撞个满怀。所谓江西诗派、点铁成金、黄庭坚。不过整个江西诗派。流转下来,可能还不如一个陆游。陆游在绝笔《示儿》中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越六十年,元灭宋。我是读了钱默存的注解方知道。
这则轶事可入《一个都不正经》。也许已经有了。
6
读《史记选》。原来项羽学什么都没长性,剑术没学几天,武艺大概不会精,就是有一身力气,又好兵法——用今天的话讲,大概就是具战略眼光,是企业家。
7
“七”是我的幸运数字。说点旧事凑成七则。
唐骏是我的校友,或者这话反过来说才合适。此校非加州理工,也非西太平洋大学。我在读书时——那也是十多年前了——听过唐骏一次讲演。略微的印象,他当时所叙述的人生经历与目前披露出来的较为切实可信的履历出入不大。大致当时尚未膨胀也。
上个月《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名字和作者我照例不幸地忘记了)。该文的观点、用事在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皆有。我认为是抄袭。可是论到抄袭,我又想起Gladwell的那篇文章Something Borrowed(见这里),此间的分野、利弊确实不如表明上那么分明和理所当然。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挤出的是泡沫。七八月间的碎屑生活里,间或也有东西想写下来,有两次甚至煞有介事地在小纸片上写下“关键词”,塞在钱夹里。终究未曾动笔,不过是像泡沫飘落水泥地面,破灭后留下一圈淡淡的水痕也。
2
人说,一种行为要形成习惯,总需五周的时间,那么一种习惯的“耗散”,费的光影可要短一些罢。从前的店家,现在的店家,迷信一些的,虽逢春节,哪怕客流清淡,也是不肯随便歇业的。因为这一“歇”,就有一“开”。开岂能随便?要选黄道吉日,四面神仙,天上人间都要拜到,真是大费周章。
题外话,从前看英文的财经、股评,总说“五十二周最高价”,为何偏偏是五十二周?需要转一下脑筋才明白:五十二周,一年也。就像他们说“十八个月”,而不说“一年半”,是另外一种修辞。大致人在使用一种外语时,会变得“年轻”和“单纯”,有的估计说要单纯十岁以上。有些威严的面孔结结巴巴讲起英文来,竟带出几分孩子气。以此而论,以如我的“半吊子”看英文书籍、影视,怎可能不误读,直把陈词滥调做了“二月之花”?可这误会有时也不无美丽和可贵。
3
八月八日,我和贝瑞结婚五年了。一家人去悦庭吃饭,也正好把当初办卡时的赠券用完。结帐时服务生说:“真会点菜,算上券,只需要再付七毛钱。”看五年前的日志(见这里),在那一天:“今天,台风登陆,暴雨将至。今天,我和bevy结婚了。我们都很紧张。我是甜蜜又紧张,问bevy,她说她是惶恐。”
只多了一个皮皮。
记得有一回去小区里的居委会办一个手续,要登记家庭情况,问有没有小孩,说没有,又问几时结婚的。答了。那大姐就对旁边的人说:“刚结婚才一年多,可不还没小孩吗?”
如今皮皮三岁矣。他的生日直过得有几分“惊天动地”(见这里)。不过生日照还未去拍,想等他头发再长一些。
4
贝瑞先抑后扬(或半抑后扬)地评价我:“胖总管话少,有时候闷得妈妈都想踹他一脚。”为弥补,只好买一些“有趣”的书给她看,也同看。两周前买了一本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献宝似地给她。没想到伊人翻了几页,径直丢到一边,评论道:“真是一本没知识的书”,稍顷又补充:“就是没知识的人写给没知识的人看的”。
她说得太过严重和托大,但我自己看过之后,又不能不同意。
5
皮皮喜说话,不爱读书。今天“显圣”,居然不反对我读诗给他听。赶紧抓起一本《宋诗选注》,读了几句苏轼。读罢用白话解说,解说罢,看他茫然不解,为提升兴趣,又说:“知道吗?他跟你一样,是四川人。”
他很认真地反驳了两遍:“不是,我不是四川人,我是北京人。”
一本《宋诗选注》里,街头迎面走来一个四川老乡,转角就能和一个江西老表撞个满怀。所谓江西诗派、点铁成金、黄庭坚。不过整个江西诗派。流转下来,可能还不如一个陆游。陆游在绝笔《示儿》中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越六十年,元灭宋。我是读了钱默存的注解方知道。
这则轶事可入《一个都不正经》。也许已经有了。
6
读《史记选》。原来项羽学什么都没长性,剑术没学几天,武艺大概不会精,就是有一身力气,又好兵法——用今天的话讲,大概就是具战略眼光,是企业家。
7
“七”是我的幸运数字。说点旧事凑成七则。
唐骏是我的校友,或者这话反过来说才合适。此校非加州理工,也非西太平洋大学。我在读书时——那也是十多年前了——听过唐骏一次讲演。略微的印象,他当时所叙述的人生经历与目前披露出来的较为切实可信的履历出入不大。大致当时尚未膨胀也。
上个月《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名字和作者我照例不幸地忘记了)。该文的观点、用事在余英时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中》皆有。我认为是抄袭。可是论到抄袭,我又想起Gladwell的那篇文章Something Borrowed(见这里),此间的分野、利弊确实不如表明上那么分明和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