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记者,在防汛期间遇到的各种奇葩人和事
县级媒体记者,在防汛期间遇到的各种奇葩人和事
县里防汛工作应该是接近尾声了,三峡泄洪流量减少,洞庭湖水位也在缓退,我们记者也在两周前降为三级应急响应后,从县水利局退场。这场来势汹汹的强降雨和快速上涨的水位,真是让我们的工作也“水涨船高”,倒不是工作多少与辛苦,就是感觉这每天遇到或听闻的人和事也足够奇葩,其实进体制内前早也知道其中的模样,但在汛期里就显得格外记忆犹新。
本来是想在防汛中途就写点关于救灾工作遇到的精彩瞬间或者“感人”的场景,但就我在防汛十天就跑了20条新闻,和每天穿梭在大堤上跟着他们“巡堤查险”来看,好像精彩不多,写下的绝大多数新闻报道,更是令我怀疑入行初衷,还有一些赤裸裸对理想的踩踏,什么叫做“领导一句话,下级圣旨般厉行”,可问题是这玩意儿执行得太假了啊…稍后再讲。
说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一件记得的,首先当属于在某沿湖乡镇,当时拍摄值守人员巡堤查险工作情况,联系的办公室主任倒是配合,帮忙找值守人员安排拍摄采访,完后中午官方食堂坐不下,安排在其他班子领导宴请工作餐的另一处饭馆包厢,在饭后突然半路杀出个领导班子副职,他们说了些有的没的情况,然后注意力到我们两位记者身上,一阵客套话之后说晚上他们镇的搞个什么行动,因为当天晚上我们得去另一个乡镇拍摄同样的题材完成一个日与夜的组合报道,女同事婉拒他们的拍摄要求,并说明原因,这位副职看我们拒绝便说“你们那一把手是谁谁谁吧,你(乡镇干部)就打个电话说要拍摄”。态度十分拽,说实在话,我们其实就不愿意到该镇拍摄,之前有过几次拍摄经历联系的人都比较木讷,联系和办事真是让人不痛快,我当时也一口要拒绝晚上的拍摄要求,看我们不乐意,这位副职倒是也说出了几句经典的话,跨过我对着女同事说,“你晚上就还是来拍摄”“搞完我还可以请你吃宵夜”“我们这里还可以安排床给你”,说了这几句话,文字上显得没什么力度,但在现场我倒是觉得真的非常恶心,这样拉扯一会后,我和同事还有司机便上了车,途中我跟同事说等下上车后还是跟办公室主任联系拒绝掉他,还没等我们联系,这位副职在他的车上放下窗户对着同事说“晚上你还是要过来啊”。那种腔调更是让我直接对着他说“晚上我们不来”。虽已习惯这里面的人装腔作势和黄腔玩笑,但至少我每次听到都感到极其厌恶、恶心至极,该镇某几位,貌似天生就是比其他乡镇的领导与众不同一些,仗着自己镇有天然的自然资源还是其他什么因素。
与该镇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去拍B镇抗险救灾工作情况总结和灾后重建工作,两篇报道赶在先后两天完成,联系的主任很靠谱,一个点一个点马不停蹄对接拍摄。第一天找镇书记采访,书记非常客气,虽然之前县里开会常看见,但第一次交流很明显的感到这位领导亲民又踏实,不仅采访内容条理清晰、扎实丰富一遍过,结束后客客气气还和来访的群众礼貌交流,第一天印象不错,第二天中午12点半才结束拍摄,本以为就是几位主任一起的工作餐,结果镇书记、镇长不仅等候多时还在车外看着我们下车,饭后给镇长做的采访也十分顺利,我和同事也不禁感叹,原来一个领导班子的优秀作风,也能直接影响到手下人办事,目前在B镇接触过的干部,行事作风都是对人礼貌客气讲效率,这也是我到县里这一年多时间,见了这么多“一把手”极少能让我感叹的对象,这也让我对他们身后的“为人民服务”真正肃然起敬。
关于采访报道,每天我们都处在各种大大小小的堤垸内,不是这里发生险情就是那里有特殊群体参与抢险救灾。在防汛工作前期,我心底里还犯了嘀咕,这时候县级领导们不会经常要下堤垸一天跑几趟去督导防汛工作吧,这么多领导这么多地方受灾,除书记县长外剩下的四个记者可有的忙了。但其实是我想太多,各位县级领导早已经驻扎在各乡镇,也不需要去拍他们督导检查,不用拍时政新闻,更多的就是自己去挖掘防汛救灾期间,有价值的感人精彩瞬间,或者领导安排的抢险任务去跟进报道。
每天的生活,无非就是刚到水利局指挥部,就一个电话过来说那那那发生了险情、赶紧去,这时候慌乱中又是找雨靴还要拿设备并且去联系随时待命的司机去往事故发生地。其实每天暴晒或者一天出去好几趟着都无关紧要,关键令我们不爽的是稿子需要拿给指挥部去审核,审核也都能理解,但关键的是一些突发性、时效性强的稿子,需要向上级媒体传送,但等审核完估计这盘黄花菜凉到盘子都稀碎了,后来逐渐磨了性子,每次送审心里都默念“随缘吧,审核完能上稿就上稿,错过了就算了”。说到审核,也是有趣,那天我们几个记者同时把稿子拿给水利局专门审稿的主任看,我那篇稿子又急着要发送省市台,审核不光时间慢,审核的主任他电话告知我们问题出在了哪,但还要让我们把稿子打印出来拿着稿子去给他当面修改,我想想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完全为了效率可以把需要改动的稿子删减发送文档过来就行,从电视台到水利局路上花费的时间、听他“普及”水利知识的时间,我都足够再写一篇救灾简讯了,所以那天,我和同事轮番找他,看他勾勾画画说这个词不是这样用的,我寻思着你直接删掉就好了啊。
至于自己那段时间写过的报道,印象最深的,当属于写的一篇人物专题“上阵父子兵”。记得当时电视台派发任务的主任发的信息,说“书记有要求,拍摄父子兵防汛”。当时并不清楚这对父子兵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地方,路上还一路忐忑,脑补了待会需要挖掘的工作细节,等我和同事到了大堤值守点,经过一番交谈,结果发现,就连摆拍都足够费劲。我问儿子“你是自愿上堤参与值守的吗”,答曰“是镇里要求干部都要上堤”。我问父亲“工作几十年,这次上堤是你想给孩子做个示范榜样、有种薪火相传的意味是吗”,答曰“我都是第一次上堤,我也不懂”。我问父子二人“你们每天都会一起巡堤坚守在大堤上是吗”,答曰“我们是分开的,不在一个点”……当时的我极力想挖掘这对父子兵身上有什么值得报道的地方,但经过交谈,恕我直言,一点儿没有,真的完全没有报道价值。但这篇稿子还得完成,只不过视频素材就没有了,不然稿子千八百字,没有素材也不太好剪辑。回到家,我拍脑门儿在那里遣词造句,不断发挥出“编导素养”,设定场景、交代人物身份、勾勒内心独白,活生生硬是将父子二人塑造成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无私无畏、父爱如山、后生可畏的伟光正形象,可谓除了人名地点是真,其他都是我虚构的,看着满满文字,令我心痛。
不知怎的,我写的其他人物专题或者抗洪抢险的稿子都发在电视台官方微信专栏上,这篇“父子兵”就发在了只有本县部门单位才会下载的新闻资讯APP上,难道他们也觉得这种没有“考究”的文章缺乏真实性,还是说我在电视台领导面前对着稿子满腹抱怨的阴阳怪气也让他们对文稿产生了发稿怀疑?这些都不重要,只是有一点,在跟这位“父亲”交流的时候,他们对采访也一脸懵,只说“县委书记到他们这儿看了看,然后对宣传部门的人说,还是可以对这对父子兵加大宣传”。这不,个个火急火燎的,写出来这种虚假情怀、不真实的人物专题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还有一些怪现象也就不好在明面上说了,关于同事告诉我在防汛期间拍摄新闻饭点县级领导喝酒的事很震惊之类的大大小小的事儿,我就不做什么评论了,但不得不说,防汛这半个多月,还是有令人感动的瞬间,也算是给了这荒诞的故事一点无关痛痒的慰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