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饥饿和垃圾时间
前段时间去看电影,演后谈环节观众问导演,电影中所呈现的“面对饥饿的反应”(将蛆洗净磨成粉)是否为虚构,在得知现实确有其事时,又感谢导演敢于直面真实勇于记录具有艺术家的良心。我听完觉得可笑,因这位观众语重心长提到,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那段历史。有时候我就在想,中产阶级观众有文化但是不多,或许从娘胎里就顺风顺水,一辈子没吃过苦头,生命经验贫瘠又觉得自己是历史的主人。我在旁边观察,那位女士年纪虽然不小,应该没见识过饥饿。
我是听着“饥饿”的故事长大的,奶奶去世还不到十年,最近总是想起她,梦里她的形象影影绰绰,我妈形容,嫁过来的时候奶奶头上盘了个髻,已然是小老太太形象,那么些年过去直到去世,奶奶还是那个模样,没有变过。奶奶不识字,却很聪慧,生在农家,嫁了个没什么本事脾气却很臭的丈夫,一辈子也就这样了。所有人都夸我奶奶很聪慧有本事,对我而言,则是奶奶肚子里那些讲不完的故事,那些不知道从哪儿听来的故事。
奶奶卧病在床的那几年,记忆力也不怎么好了,再让她讲她也说记不清了,如今又过了十年,夏日午后我坐在瑜伽垫回忆暑假童年,我也记不得了,有些是关于她的生命记忆,譬如家里有个大菜园家中兄弟丧命现在只剩下九个姐妹;譬如长子做了上门女婿在矿上受伤,徒步几十公里看儿子,路上听到了伟人去世广播,不自禁流泪;譬如马路上摆满了上交的公粮却还是带着我大姑去逃荒要饭,大姑人小鬼大伶牙俐齿性子很烈带来很多麻烦也解决了很多问题……很可惜,三代贫农的“家族史”,似乎就应该被遗忘。
奶奶给我讲的一些故事,大多是无从考据的民间轶事,那天突然想起这个关于“饥饿”的恐怖故事:大灾之年,农人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了,儿媳妇白白胖胖,公公跟儿子商量要把儿媳妇杀了吃了解决眼下生存问题。儿子不忍,但又没有解决办法,终日里愁眉苦脸,儿媳妇看到问他,他也不说。儿媳妇挑明,说我偷听到公公要杀我食我的主意了。儿子默不作声。没想到儿媳妇不慌不忙地说,把我杀了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有更好的办法。儿子问是什么,儿媳妇则说,你们只管每日出门下地干活,吃饭的事情我解决,只要能捱过这些日子,你们就不用杀我。儿子听后自然答应,只是不知道妻子到底会有什么办法。
故事的承接转折我记不清了,这位白白胖胖的儿媳妇免于一死,是因为她知道房梁上的小麦秆能吃,最后揭了两间房顶,得以拯救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这位巧媳妇的民间智慧。现在想来,未免觉得几分恐怖。
现在非常流行的概念叫做“历史的垃圾时间”,记得奶奶活着的时候,对当下的生活则无比满意,“谁承想,现在天天吃白面馒头”,或许我们都忘了,我们能吃饱饭的历史,也就这么几十年。“易子而食”的故事历史课本可能永远不会存在,有正典有负典,有时候我又在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想起若干年前的判断,我说放在历史周期里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许就是“盛世”。
当然,“盛世”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以若干年前读《叫魂》的读书笔记收尾吧:“我们最难判断的是,”盛世“在普通人的眼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对于生活正向何种方向发生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得更坏,是变得更加安全还是更不安全等问题的态度,同我们期待在经济发展时会发生的情况,可能大相径庭。从一个十八世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商业的发展大概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致富或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在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中,他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小了。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农村家庭能够生存下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投入每个人的劳力。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经济的生机勃勃给我们以深刻印象,但对于生活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活生生的现实则是这种在难以预料的环境中为生存所作的挣扎奋斗。”
李铁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又看完了两部剧 (2人喜欢)
- 我喜欢当观众 (1人喜欢)
- 我对无生老母感到好奇 (2人喜欢)
- 记忆在风中吹 (7人喜欢)
- 看了三部肖恩贝克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