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翻译Wiki贡布洛维奇简介
维托德·马里安·贡布罗维奇(1904年8月4日-1969年7月24日)是一位波兰作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分析、某种悖论和荒诞的感觉以及反民族主义色彩而著称。193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费尔迪杜》,其中呈现了许多他常见的主题:未成熟和青春的问题、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创造身份、以及对波兰社会和文化中的阶级角色的讽刺性批判。
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才获得了声誉,但现在被认为是波兰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日记于1969年出版,据《巴黎评论》称,“被广泛认为是他的杰作”,而《宇宙》则被《纽约客》称为“他最成熟的小说”。他在1966年至1969年间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传记
波兰时期
1939年的护照照片 贡布罗维奇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兰会议王国拉多姆省奥帕托夫附近的马沃谢采的一个富裕绅士家庭。他是扬和安东尼娜(娘家姓Ścibor-Kotkowska)的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自传作品《某种遗嘱》中,他写道,他的家族在立陶宛生活了400年,拥有一处位于维尔纽斯和考纳斯之间的庄园,但在他祖父被指控参与1863年一月起义后被驱逐。1911年,他的家庭搬到了华沙。1922年完成圣斯坦尼斯洛·科斯特卡中学的教育后,贡布罗维奇在华沙大学学习法律,1927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他在巴黎度过了一年,在高等国际研究学院学习。尽管他在学业上不够勤奋,但他在法国期间经常与其他年轻知识分子接触。他还访问了地中海地区。
回到波兰后,贡布罗维奇开始申请法律职位,但收效甚微。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写作。他很快放弃了传说小说,其形式和主题被认为展现了他“较差”和黑暗的一面。同样,他与塔德乌什·肯平斯基合作写作流行小说的尝试也失败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贡布罗维奇开始写短篇小说,后来在阿根廷流亡期间以他居住的街道巴卡凯的名字出版了《未成熟时代的回忆录》。从这一文学处女作起,他的评论和专栏文章开始出现在主要报纸上,主要是《晨报》。贡布罗维奇与其他年轻作家和知识分子会面,形成了华沙的艺术咖啡馆社会。在文学圈子里,他的第一部小说《费尔迪杜凯》的出版为他赢得了声誉。
流亡阿根廷
贡布罗维奇居住的委内瑞拉街615号建筑上的纪念牌匾 就在二战爆发前,贡布罗维奇参加了波兰跨大西洋班轮MS Chrobry的首航前往南美。当得知欧洲战争爆发时,他决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待战争结束;1941年,他向波兰公使馆报到,但被认为不适合服兵役。他在阿根廷一直待到1963年——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常常处于贫困之中。
40年代末,贡布罗维奇试图通过发表文章、在Fray Mocho咖啡馆讲课以及最终在朋友包括维吉里奥·皮涅拉的帮助下于1947年出版《费尔迪杜凯》的西班牙语翻译版,来在阿根廷文学圈中获得地位。这部小说的版本现在被认为是阿根廷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在当时并没有给贡布罗维奇带来很大的名望,1948年他的戏剧《婚礼》(El Casamiento)的西班牙语出版也是如此。从1947年12月到1955年5月,贡布罗维奇在阿根廷的波兰银行分行(Bank Pekao)担任银行职员,并与索菲亚·查德辛斯卡(Zofia Chądzyńska)建立了友谊,她将他介绍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政治和文化精英。1950年,他开始与耶日·格德罗伊茨通信,并于1951年开始在巴黎杂志《文化》中发表作品,1953年《日记》的片段出现在该杂志上。同年,他出版了一卷作品,包括《婚礼》和小说《横渡大西洋》,其中移民身份的主题引起了争议。1956年10月后,贡布罗维奇的四本书在波兰出版,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尽管当局不允许出版《日记》。
贡布罗维奇与男性和女性都有关系。在他后来连载的《日记》中,他写了自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性恋地下世界的冒险,尤其是与来自下层阶级的年轻人的经历,这一主题在1973年接受多米尼克·德·鲁的采访时再次提到。
欧洲的最后岁月
贡布罗维奇在凡斯的坟墓 60年代,贡布罗维奇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他的许多作品被翻译,包括《色》和《宇宙》。他的戏剧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法国、德国和瑞典的剧院上演。
获得福特基金会奖学金后,贡布罗维奇于1963年回到欧洲。1963年4月,他乘坐意大利船只到达戛纳,然后乘火车前往巴黎。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旅程。贡布罗维奇在西柏林待了一年,在那里他忍受了波兰当局组织的诽谤运动。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健康状况恶化,无法返回阿根廷。1964年,他回到法国,在巴黎附近的罗耀蒙修道院度过了三个月,在那里他遇到了来自蒙特利尔的加拿大人丽塔·拉布罗斯,她研究当代文学。1964年,他与拉布罗斯搬到了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并聘请她做他的秘书。他在尼斯附近的凡斯度过了余生。
贡布罗维奇的健康状况使他无法充分利用晚年的声誉。1964年春天,他的健康状况明显恶化,卧床不起,无法写作。1967年5月,他获得了国际奖。第二年,12月28日,他与拉布罗斯结婚。在他的朋友多米尼克·德·鲁的倡议下,他希望能让他振作起来,于是贡布罗维奇为德·鲁和拉布罗斯讲授了一系列关于哲学史的13次讲座,讽刺性地题为《六小时十五分钟的哲学指南》,由德·鲁记录下来。讲座从康德开始,以存在主义结束。讲座在他1969年7月24日去世前未能完成。贡布罗维奇葬在凡斯公墓。
写作
贡布罗维奇用波兰语写作,但他不允许他的作品在波兰出版,直到当局解除对完整版《日记》的禁令,因为他在书中描述了他们对他的攻击。由于他拒绝在波兰出版,他在广大读者中知名度不高,直到70年代前半期才有所改观。然而,他的作品由耶日·格德罗伊茨的巴黎文学研究所印刷,并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此外,他的戏剧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导演,如豪尔赫·拉韦利、阿尔夫·谢贝里、英格玛·伯格曼以及波兰的耶日·贾罗茨基和耶日·格热戈日夫斯基多次上演。
贡布罗维奇作品的显著特点包括对人物心理纠葛的尖锐描述,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价值观冲突的敏锐意识,以及对荒诞的愤怒却喜剧性的感受。贡布罗维奇清晰而精确的描述批判了波兰的浪漫主义,他曾声称自己写作是为了反抗亚当·密茨凯维奇(尤其是在《横渡大西洋》中)。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与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有联系。它也以其俏皮的典故和讽刺而闻名,例如《横渡大西洋》中一段模仿19世纪日记风格的文字,随后是对传统寓言的模仿。
对于许多评论家和理论家来说,贡布罗维奇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方面是与20世纪下半叶欧洲思想的联系,将他与福柯、巴特、德勒兹、拉康和萨特的知识遗产联系在一起。正如贡布罗维奇所说,“《费尔迪杜凯》出版于1937年,在萨特提出他人的目光理论之前。但正是由于萨特概念的普及,我的书中的这一方面才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
贡布罗维奇在他的小说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除了《迷惑》。他的语言包含许多新词。此外,他创造了“关键词”,这些词语揭示了掩藏在讽刺形式下的意义(例如,《费尔迪杜凯》中的gęba, pupa)。
在故事《青春期的回忆》中,贡布罗维奇通过控制个体进入社会世界的悖论以及统治人类行为的被压抑的激情进行探讨。在《费尔迪杜凯》中,他将形式作为一个普遍类别,从哲学、社会学和美学的角度理解,并作为个人被他人和整个社会奴役的手段。小说中的某些表达方式成为了波兰的常用语,例如upupienie(强加给个人的较低和不成熟角色)和gęba(强加给某人的个性或真实角色)。《费尔迪杜凯》可以作为对各种波兰社区的讽刺阅读:进步的资产阶级、乡村保守派。讽刺展示了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或与自己和世界斗争的个体。
贡布罗维奇在华沙的家(1935-1939)上的纪念牌匾 《费尔迪杜凯》和贡布罗维奇其他作品的改编作品在许多剧院上演,尤其是在1986年之前,他的前九卷作品出版之前。这是获取他作品的唯一正式方式。
贡布罗维奇的第一部戏剧文本是《伊沃娜,勃艮第公主》(1938),一部悲喜剧。它描述了形式、习俗和礼仪的奴役带来的后果。
1939年,他在两家日报上连载了流行小说《迷惑》,其中他将哥特小说的形式与现代浪漫小说的形式交织在一起。
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写成的《婚礼》中,贡布罗维奇采用了莎士比亚和卡尔德隆戏剧的形式。他还批判性地探讨了浪漫主义戏剧的主题(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朱利叶斯·斯沃瓦茨基)并描绘了新的权力概念和由他人创造的人。
在《横渡大西洋》中,贡布罗维奇将服务价值的人类传统视角与根据个体摆脱这种服务并实现自我的新视角并置。这种人类模型的代表是古怪的百万富翁冈萨罗。
小说《色》展示了战时的波兰,当时基于对上帝的信仰的传统文化的永恒秩序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现实,其中老年人和年轻人合作实现他们带有色情色彩的残酷迷恋。
《宇宙》是贡布罗维奇最复杂和模棱两可的作品。在其中,他描绘了人类如何创造世界的愿景,哪些力量、符号秩序和激情参与了这一过程,以及小说形式如何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组织起来。
《轻歌剧》是贡布罗维奇的最后一部戏剧作品,采用轻歌剧形式以怪诞的方式展示了20世纪的极权主义。同时,他对通过青年重生表达了微弱的信心。
据许多学者称,他最杰出的作品是《日记》,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而且作为哲学作品:“对欧洲传统的冷静批评者,当代思想疾病的诊断师,伟大的艺术家和道德家。如果要指定一个20世纪文学中尼采欢愉科学的合适继任者,我会回答:贡布罗维奇在他的《日记》中。”《日记》从1953年到1969年在《文化》杂志上连载。它不仅是贡布罗维奇的生活记录,也是哲学随笔、争论、对民间诗歌的自我反思、政治、国家文化、宗教、传统等许多主题的见解。他以表面上随意的轶事写作,并使用广泛的文学手法。
贡布罗维奇的三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费尔迪杜凯》(1991年由耶日·斯科利莫夫斯基执导)、《色》(2003年由扬·雅库布·科尔斯基执导)和《宇宙》(2015年由安杰伊·祖拉夫斯基执导)。
2004年是他诞辰百年,被宣布为贡布罗维奇年。
贡布罗维奇的最后一部大作《克罗诺斯》于2013年5月23日由波兰文艺出版社出版。从2024年5月起,《克罗诺斯》的手稿将在华沙联邦宫的常设展览中展出。
风格
贡布罗维奇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分析、某种悖论的感觉以及荒诞、反民族主义的色彩为特点。《费尔迪杜凯》展示了他后来作品中探讨的许多主题:未成熟和青春的问题、人们戴上的面具,以及对波兰社会和文化中阶级角色的讽刺性批判,特别是贵族和省民。它引起了激烈的批评反应,并立即将贡布罗维奇的读者分为崇拜者和坚定的敌人。
在他的作品中,贡布罗维奇与波兰传统和国家的艰难历史作斗争。这场斗争是他故事的出发点,这些故事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和历史中。学者和崇拜者记住贡布罗维奇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个不愿为任何代价、个人、神、社会或教义牺牲自己的想象力或原创性的人。
hapmoniym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岔路口的马蒂(一个梦) (1人喜欢)
- 摔跤(记梦) (1人喜欢)
- 驱鬼 (4人喜欢)
- A Lost Interview with Clarice Lispector(AI翻译)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