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力复健 013/365:关于学习习惯每日打卡社群的思考
首发自己的公众号:Tee桑说 2024.6.29
还有2天就进入7月份了,也就是2024下半年。前几天一时兴起在豆瓣小组里加了几个感兴趣的微信群,一个诗词和文字表达和一个学习目标日打卡,我也要利用氛围学习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更有效的达成目标。
所以下午我打开安装后还没打开过的Affinity Publisher2 尝试建立个打卡模版,之后就每天把打卡的内容塞进去并做些文字记录,给自己一些打卡的仪式感。对于新软件的学习会经历时时刻刻暴走的冲动,还真是不容易呀。

之前的文章里我分享了我每日的时间管理和事项安排。但在别人的群里打卡,我在日常里挑选了当下优先级比较高的三个项目:日更写作+绘画勤笔+微运动10分钟,作为日打卡内容。
其中公众号目前十来天日更并且是当天写作,我已经有了些行为惯性。而画画和运动这2件事,我在这1,2年都没法说每天都有欲望去通过画画来自我表达,更何况我这两年也失去了一些表达欲。运动也是,很多时候会因为兴奋而过度运动,第二天便又累又酸,然后顺应人性就歇菜了。
所以我这次先计划在群里打卡微运动10分钟,先从3X30(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开始,慢慢的增加次数。当然,理想状态是微运动只是作为一天里的热身,捆绑在早起刷洗洗脸后,然后一天里还是安排了2小时来进行有氧和无氧运动。有氧会主要在跑步/跳绳与骑车这三项选择,或是keep里找个课程和switch运动类游戏诸如舞力全开等让自己动起来。无氧则是利用训记app来记录哑铃和杠铃的力量练习。这几天我已经有意识的调整时差了,12点前便会犯困睡着,然后五六点自然醒来。
在读书群里分享了我的打卡模版后和书友们有了些关于打卡群现状的交流。在这十来年里我自己建过不少打卡群,也加过一些“改变自己”类型的打卡群。周期最长的也只有半年,除非付费的打卡群,组织方有利可图,参与者则抱着不想这钱打水漂的心态,但往往最后要么是复制黏贴结果形式主义打卡,装模作样下,要么干脆摆烂自己退群或被管理员移除。
而不是同一兴趣领域的打卡往往也是无趣的,比如像我们这种人文艺术的打卡往往就是读书,画画,写作运动之类的,碰到一些程序类,金融类的专业术语类的打卡只觉得不明觉厉,但也不会好奇去互动下,那氛围学习其实也就成了摆设。发群里的效果往往还不如自己发朋友圈或自媒体,能给到的正能量和积极反馈更多些。读书群里的一个书友发起了一个正在看书的书单接龙,我还觉得这种形式不错,作为群主的我一方面可以借着这个书单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也同时能找到能一起共读的小伙伴,同时也可以借着这类型的活动群员的参与来移除一些潜水的成员,保证群的活性。虽然我无所谓是否潜水,但我也不喜欢一些讨论的内容被潜水的成员当作八卦和谈资截屏或转帖到其他群里,每个兴趣群总潜伏着各式各样“不怀好意”的人。就比如前几天移除的群友自己建群,还拉了我群里的一些小伙伴,这类的事在当年我运营百十个社群里每天都会发生着。

话虽这么说,但氛围学习对于加速目标实现大多数情况是有效的。我说的是真的每天有做这些事,并且积极主动的分享出去。如果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支持,自然就能强化自己做这件事的动力和意义。这种情况能加速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的时间,我的自由职业开始便是吃到了氛围学习的红利,所以我依然认可并实践着通过氛围学习来加速自我成长和表达。
但现在互联网大环境跟十年前又不太一样了,我有留心观察我微信列表里曾经活跃的群,能一直保持活跃的真屈指可数。能分散大家注意力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回到社群聊天,一个话不投机还真半句多。微信出现群折叠功能后也成为了大家处理不想说话,但又不高兴退群的社群的常见处理方式。现在基本保持活跃说话的要么是有课程的意见领袖或群主(比如我),要么就是各种商家广告啥的。社群里让人舒服的即时聊天在现在互联网的大环境里已经成为我们这些曾体验过群聊快乐的人们的奢求了。
以上便是我就对于打卡社群以之前的体验做个复盘和思考,社群运营是个大学问。而互联网给予我们能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连接,前提还是要自己能主动提出以及明确自己的需求,这样别人也好,自己也好都能通过明确的需求或分享来连接到相关的人。我们现在精力往往也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说几句话,一旦发现有让自己不舒服的观点,像我就不太想继续说下去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被误解也是表达者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