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力复健 011/365:那个空间那些人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后感

我向来会被那些充满文艺气息的空间所吸引,它们是故事的温床,无论是咖啡馆、书店还是画室。这些面积不大的空间里,人们交错往来,编织出一个个丰满的故事。这种喜爱,或许源自我早年沉迷于日剧《深夜食堂》,看了好几季,那种温情让我动容。
2016年,我去厦门鼓浪屿游玩。在那里,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家与日剧同名的“深夜食堂”小馆子。店主不仅经营着日剧同款料理,还出版了一本记录着小馆故事的册子作为文创周边。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了我一段时间内的枕边书。

最近,读书群的书友分享了今年1月的新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尚未在微信读书上架,于是我便和书友们一起共读。书中描述的场景让我感同身受,仿佛回到了去年我在一家私人图书馆度过的时光,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感都通过此书作者再现在这些文字里。
作者以一种我觉得有些报流水账的直白文笔,向我展示了碑林区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历程,以及她在追求理想书单的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从与书商的斗智斗勇,到得到各界“大佬”的帮助和书单推荐,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一边用手机阅读这本书,一边在iPad的微信读书上搜索感兴趣的书名,将它们一一加入我的书架。

去年,我沉浸在对办卡的这家图书馆的观察之中,怀揣着一份想要在这片知识海洋中做些什么的情怀。我与馆员、管理层深入交流,探讨图书馆的运营之道。在借阅书籍的同时,我也留心观察在这空间里举办的各类活动,以及书友们在这个空间中的互动。这些场景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中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在叙述我自己的体验。
书中,作者在建设与运营图书馆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坚持与初心,以及与官僚形式主义的冲突,让我感到愤慨。尽管知道这个世界的残酷,但我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每个成年人应有的态度。
书中最后关于藏族自治区社区图书馆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却让我感受到了图书馆主题的升华。这个图书馆的建设难度远超作者的经历,让我深受感动。


在读书群里,一些小伙伴对这本书的反应平平,有的觉得看不下去,有的认为文不对题。而我却觉得这本书如同作者的日记,记录了每天的所见所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书中分享的书单涵盖了童书、漫画、文学、艺术、摄影等多个领域,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范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复盘我去年与图书馆的点点滴滴,让我对那段经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不禁感慨,这年头,搞这种项目不容易~我那办卡的分店都因为物业不给予租金支持而关店了。而大多数图书馆定位孩子教育市场,对于我这种嫌孩子吵闹的人来说,这种空间里看书也是种折磨,还真只能借书回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