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需要练习
过去,发觉自己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习惯于揪住自己和别人的缺失来提醒,好像把这些缺失点出来,就能帮助事情更好一样,而自己或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反而容易一带而过,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自己在一个相对严格的氛围下长大,从小到大很怕犯错。小时候自然是不怕的,但被惩戒的多了,言语上的,身体上的,慢慢地也就习惯于用谨慎来保护自己。谨慎可能平庸,但不会犯错。每当自己感觉又搞砸了什么时,心里常常会狠狠的一紧,好像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种内心的紧缩往往和事件大小不成正比。“世界末日”可能是一次迟到、一个数据、一张表格,一只打破的碗,也可能只是一个念头。
工作后,发现不仅自己害怕犯错,几乎人人都是。有些人会在被催促或质问时感到不安,言辞或行为都会走形,有些人甚至会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或反过来逼迫对方,总之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情绪占据了上风,身心都会有很大的震荡。
觉察到自己习惯于只指出别人的错误,是在近两年。我观察自己在与别人合作时,往往人家9个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我总习惯单独指出那1个有待改善的问题,希望对方继续完善。等到下一次人家再反馈,我同样仍然指出其中不完美的地方,再提出来。这样反复多次后,事情确实看起来完美了。但也遇到过合作者的反弹,向我诉说自己的工作是多么不容易,背后有怎样的辛苦等等。甚至也因为自己跟催的太紧,差一点破坏掉本来不错的合作关系。
察觉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我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无意中重复了曾被对待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让别人同样感到身心紧绷?
“习惯挑错”可能来源于我们本能的生存焦虑。头脑在应对不确定环境的时候,常常会把既有的寻常背景忽略,而只注重其中可能引发变动的几点要素,这才能让我们集中注意,应对变化,从而保有最大的生存可能。但一再地重复这个回路,它就会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无限扩大,陷入到不停的“打或逃”反应中,不断地紧缩,不断地担心自己是否还有哪里做得不好。
意识到这些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实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恐惧中。
对待别人的方式,常常反映了我们内心对待自己的方式。
所以,这一段时间以来,自己在有意识地转变固有的模式。无论对方10件事中是做好了9件还是5件,我会先把看到的闪光点反馈给对方,由衷地赞美,而不是吝啬地保留在心中。在面对有时限的工作任务时,也会尽可能给对方留有余地,我发现这样沟通的效果,常常会比强硬地卡死更好。对方感觉到了你体谅和共同面对的心情,反而更会全力配合。在偶遇不顺时,我常常提醒自己:合作是可以破裂的,但是人与人相处时该有的礼貌和节制不能打破。
也会常常训练自己,将内心的赞美说出口,无论对方是商场收银的姑娘,是楼下清理垃圾桶的大爷,还是理发的小哥。虽然说的可能还有点生涩,但每次讲出来后,都会在心里给自己默默鼓励,也常会收到对方惊喜的笑容。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太需要一种轻松的氛围,徜徉在其中,不怕犯错,也不感到紧绷,而是能快乐地说出心声,被别人看到并收获应有的肯定,也能自由地做自己,不被轻易评判。
我希望能创造出这样的氛围,为自己,也为了所有和自己接触的人。
John说,他一天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赞美别人,这已经成为了自发的回路,是不需要提醒就会做的事情。我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一天讲出3次赞美,好像还差不多可以做到吧?
“赞美练习”,从现在做起,如果遇到有趣的事情,我就记在这里。